安德烈·博福爾

安德烈·博福爾

法國戰略家,上將。1921年入聖西爾軍校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自由法國陸軍。1956年在蘇伊士戰爭中指揮法軍對埃及作戰。1958年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總參謀長。1960年晉升上將。主張法國擁有獨立的核力量。著有《戰略導論》、《1940年法國的淪陷》、《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歐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德烈·博福爾
  • 職業:上將
  • 畢業院校聖西爾軍校
  • 代表作品:《戰略導論》
簡介,生平,著作,戰略概述,間接戰略,總結論,

簡介

安德烈·博福爾Andre Beaufre(1902-1973),也有翻譯為安德烈·博弗爾。法國陸軍上將和軍事理論家。是一位富於才幹,經驗豐富的軍人,以在戰略和核武器方面的著述而著稱,推崇的"使用軍事勝利以外方式取得某一結果"的所謂"間接戰略",是西方資產階級軍事理論中頗有影響的一種流派。 他認為對核武器的使用可以加以管理,而且不會自動導致更廣泛的使用核武器。他還探討了更為廣泛的戰略定義,將戰略涉及的範圍擴大到從政治局勢的不穩定直至全面戰爭。

生平

1902年1月25日生於塞納河畔的納伊,1921年入法國聖西爾軍校,結識了當時任教官的夏爾·戴高樂,後又就學於法國政治學院和高級軍事學院。1935年在法國陸軍參謀部就職。是當時本部中最年輕的軍官。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他在馬克西姆·魏剛將軍的司令部任職。1940年6月法國陷落後,隨魏剛撤退到法屬北非,11月魏剛被解職後,他留在阿爾及利亞,任亨利·吉羅將軍的參謀,1942年11月盟軍實行火炬計畫登入北非後,倒向盟軍並參加自由法國陸軍,在吉羅領導下參加了對圍殲德、意大軍隊的突尼西亞戰役。接下來的兩年都在義大利作戰,戰爭結束的時候他是法國第1 集團軍的作戰處長。後任西歐地面部隊的副參謀長,1950年12月在印度支那任塔西尼元帥的上校參謀,穩定了越南局勢,1952年9月返回法國,又被派去領導盟軍戰術研究小組。研究如何應付蘇聯入侵西德的可能性,接著出任法國第2 機械化步兵師師長。他成功地研究出一種新的五群制,1955年,他奉派前往阿爾及利亞,指揮一個戰區,鎮壓阿爾及利亞解放運動,在1956年10月的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他任英法聯和干涉軍的地面部隊副總指揮,第二年出任北約法軍總司令和歐洲盟軍主管後勤的副總司令,1961年他自己提出退役,專門從事軍事理論研究並著書立說。1963年出版了著名的《戰略導論》一書,提出總體戰略概念並嚴格限制動用核武器。他是發展獨立的法國核打擊力量的首倡者,1975年2月12日,在南斯拉夫演講期間,因心臟病突發,卒于貝爾格萊德旅館。

著作

博福爾著有《戰略入門》、《1940年的悲劇》、《北約與歐洲》。《1920一1945年回憶錄》、《歷史的本質》等。其戰略觀點集中體現在《戰略入門》一書中,全書共5章,另有引言和利德爾·哈特所作的序,約8萬字。第一章,戰略概述;第二章,傳統軍事戰略;第三章,核戰略:第四章,間接戰略;第五章,總結論。該書探討了戰略的內容、分類、原則和運用等問題,並著重闡述了間接戰略理論。

戰略概述

戰略是兩個對立意志使用力量解決爭執時所用的辯證法藝術
博福爾認為,在研究戰略問題時,不能簡單地下教條式的定義,因為戰略是一種"思想方法"。即將事件按先後次序排列,加以整理,並選擇最有效的行動步驟,對於每一種情況,都有一種相應的特殊戰略。某種戰略只在一定悄況下是最適當的,而在其他情況下又將變為不適當的。
博福爾是從總體戰入手闡述戰略問題的。在他看來,由於戰爭是總體性,它將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諸領域內展開,因此,"戰略也必須是總體的"(《戰略入門》中文1版,5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年,以下凡引自該書只註明頁碼)戰略已不再是軍人獨占的禁區。
他還進一步闡述化:"戰略的本質就是一種抽象的相互作用,用福煦的說法,它是從兩個對立意志之間的衝突中產生出來的。戰略是一種藝術,它是力量的辯證法藝術,說得更精確一點,是兩個對立意志使用力量解決其爭執時所用的辯證法藝術。"
在他看來要想達到所要求的結果,戰略必須有一整套可用的手段。"戰略的藝術就是要從所有可供使用的手段中,選擇最合適的手段,並且配合使用,使它們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壓力足以達到所要求的精神效果。"
由此就可以制定出戰略計畫。由於所探討的是辯證法問題,因此對每一個擬議中的行動,都必須計算敵方可能的反應,並做好防的準備。敵方的反應可能是國際性和國內性的,或是心理上、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的,應將所計畫的每一個連續性行動和對於敵人反應的對策綜合成一個相關的整體,以便執行計畫時不受敵人抵抗的影響。戰略應對導致最後解決問題的一連串事件有清晰的構想。其中正確判斷國際形勢對我方行動自由的影響是戰略的一個重要部分。
依照敵對雙方所能動用的相對資源,以及所爭執問題的重要性,戰略計畫通常可分為若干不同的樣式。
最典型的有:
1、如果目標只有中等程度的重要性,所能動用的資源較大,那么只要以使用這些資源作為威脅,就能使敵人接受我方所提出的條件,這種戰略樣式,稱為直接威脅。
2、如果目標仍只有中等程度的重要性,但所能動用的資源卻不足以構成決定性的威脅,那么要想達到理想的目標,就須採取政治的、外交的或經濟的方法。這種戰略樣式,稱為問接壓迫。
3、如果行動自由受到壓迫,所能動用的資源也有限,但目標卻很重要,那么要想達到目標,只須採取一系列直接威脅和間接壓迫與有限度使用武力相配合的連續行動。這種戰略樣式,稱為一系列連續行動。
4、如果行動自由很大,但所能動用的資源不足以保障軍事勝利的實現,那么就須求助於在廣闊的範圍內使用游擊戰術為主的長期的總體戰爭。這種戰略樣式,稱為低軍事強度的持久鬥爭。
5、如果動員的軍事資源很充足,則可通過軍事勝利解決同題。衝突將是很激烈的,但應儘量縮短衝突時間。要在會戰中消滅敵方的兵力或占領其領土的全部或一部分,迫使其接受我方的條件。這種戰略樣式稱為以軍事勝刊為目的的猛烈衝突。
上述五種戰略樣式只應看作幾個例子。其主要價值在於使我們認清,戰略可能選擇的行動方案是各種各樣的、從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戰略思考過程的性質和特點。事實上,上述每一種樣式都可能是最好的答案,但又只限定在某種環境中。因此,在選擇行動方案時,應對支配戰略的各種因素加以適當的分析。一個戰略家必須具有分析和綜合兩方面的能力。較之過去任何時代我們都更需發展一種思想方式使我們能夠控制事變,而不受事變的左右。
戰略是由相異又相依的形式組成的金字塔
博福爾認為戰略就目標和方法而言是個統一體,但在對其套用時,則必須加以分類,使每一類戰略僅適用於某一特殊領域。事實上,戰略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受物質因素的支配,而由於每一活動領域中物質因素的特點彼此不同,因而只能產生出適用於那領域的一連串恃殊結果。
他由此指出:"我們面對的是各種互有差異又互相依賴的戰略形式組成的金字塔,必須明確規定它們的含義才能使它們結合成為一系列協調的行動,指向同一個總目標。
他看來"在金字塔的頂端並在政府(即最高政治權威)直接控制下的是總體戰略,其任務是決定總體戰爭應如何進行。此外應替每一特殊戰略規定目標,並決定如何把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一切方面協調在一起。"
前面所講的五種戰略樣式,都屬於"總體戰略"。它們表明,政治。經濟、外交或軍事等不同領域的相對重要性,會根據情況而有一定變化。而軍事只在某種如第五種樣式內才居於主導地位。
在總體戰略這一層次之下,軍事、政治、經濟或外交等每一個領域都應有一個全面的戰略。其功能是在某個特殊領域內分配任務並協調各種不同的活動。同時,在每個主要領域中,又應有自己獨特的戰略類別。這是思想與實踐結合的層次,應力求根據技術的限制,儘可能把條件調整到最佳。
在軍事領域,這種結合的重要過程稱為"作戰戰略"。"其目的不僅要使全面戰略所擬定的目標同有關分支的戰術和技術能力在使用中相配合,而且還應能使那些戰術和技術朝著指定的方向發展,以求能最好地適應未來的戰略要求。所以,作戰戰略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戰略這個層次上還有一種平時戰略,它主要涉及新裝備的生產,目的足使敵人的裝備居於落後的地位。隨著核武器的出現,這種戰略更顯得尤為重要,它被稱為"後勤戰略"。
博福爾還在論述戰略的套用時認為,戰略的執行很重要,戰略家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冷靜的頭腦以保證一切決定都經過精密計算;堅定的決心以保證始終集中全力實現選定的目標等素質,他們必須既是思想家,又是實踐家。
當然,技術優勢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哪一方在技術和戰術上領先,哪一方就擁有相當的優勢,因為優越的武器和戰術會給戰略增添更多可供利用的物質。但如果用技術和戰術的優勢執行一種錯誤的戰略,就不會產生效力。這點非常重要。
戰略決定進行鬥爭的方式,如取攻勢還是取守勢,所使用的兵力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和分階段的,主要的鬥爭是政治的還是軍事的,原子武器是打算使用還是不準備使用等等。戰略既選擇戰術,同時還應指導戰術的演變,使之對於達成勝利起適當的作用。戰略必須規定技術家的發明和戰術家的研究所要達到的目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指導行動沿著有利的航道推進,以達到任何衝突中的目標,即取得決定性結果。
戰略思想必須經常考慮變化中的事實
博福爾依據所謂戰略是關於兩個對立意志使用力量解決爭端時所用的辯證法藝術的定義認為在這種意志的戰鬥中兩個大體相似的體系將彼此對抗;每一方都將嘗試採取準備的行動,以力求打中另一方的要害,使對方癱瘓和驚慌失措。所從,在任何戰略中都有兩個相互有差異而又同樣重要的成分:一是選擇所應攻擊的決定點;二是選擇有助於達到決定點的準備動作,由於雙方都採取同樣的步驟,因而兩方面的準備動作將發生衝突。
一般說來,我們須對自已的資源作明智的分配,既要保護己方不受敵方準備動作的妨礙,實施自己的準備動作,又要能給敵方以決定性的打擊,這即是傳統戰略術語中的"兵力的節約"。
由此可將戰略原則簡化為"必須合理地節約兵力才能獲得行動自由,然後才能達到決定點。"但在實用時,又須研究使用何種方法,才能達到節約兵力和行動自由的目的。為此,應分析作為戰略決定原材料的各種可能性。
博福爾認為,任何戰略決定都必須在時間、空間及所能動用的兵力之大小和精神素質三個"主要坐標"內採取,同時還應加上一個更複雜的動作因素。
他認為,一切行動最終目標都是行動自由,或者是想要自己獲得和重新獲得它,或者是想要敵人喪失它。確保行動自由的必要條件是保持主動,這也正是動作中的一個基本因素。
關於如何行動的問題,又主要有兩條原則,第一個原則是"力量的合理套用"。即首先取得可以動用的實力,然後選擇行動方案使力量產生最大的效果。目的是集中兵力以擊敗敵人的主力。我方兵力的主體必須集中對付敵方的最強之點,決定性會戰也必須在主戰場進行。
第二個原則是"狡詐"。即重視行動所產生的心理效果,所選擇的行動方案應有最好的計算,使敵人失去平衡,迷失方向,受到欺騙,通常是設法分散己方的力量,以引誘敵人也照此去做,然後用強有力的行動打擊敵人的弱點,以獲得勝利。
當然,這些原則選擇是有條件的。"力量的合理套用"原則只適用於兩種情況:一是我方遠比敵方強大時;二是敵雖較大,但兵力分散。"狡詐"原則則是在我方較弱、獲得局部優勢極有價值時的必然選擇。"所以對於行動方案的選擇,務必以對當時情況的研究為基礎,往往需要先後採用幾種不同的原則。
博福爾認為,在看哪種原則對於雙方相對適用時,應選擇某一戰略樣式,戰略樣式可分為直接戰略和相對戰略兩種調式。直接戰略調式是指以軍事力量為主要武器,實現勝利或威懾都靠軍事力量的使用或維持。事實上,它是"力量的合理套用"的重述。但它也可套用"狡詐"原則,尤以採用間接路線時為然。

間接戰略

間接路線調式是指,一切不利用軍事力量之間的衝突,而只以不太直接的方法決定勝負的鬥爭形式均以這種戰略為基礎。這些鬥爭形式可能是政治性或經濟性的,或雖使用軍事力量但採取非階段躍進的方式,中間夾著政治談判,這種戰略既複雜又微妙,在冷戰中正不斷被使用。並且在核武器的威脅已使直接戰略無能為力時,間接戰略可能是惟一可行的戰略。
他指出,這兩種戰略調式同時存在,並相輔相成。"在直接戰略的調式中表現為核辯證法,其結果是雙方的巨大經濟和工業潛力都抵銷掉了。與此同時在間接戰略調式中政治辯證法從威懾體系的裂縫中鑽了出來,正以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發展著。戰略如同音樂一樣,可以用大調,也可以用小調。"
他還認為,戰爭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不可能憑任何簡單的公式來控制,尋找指導人類命運的方法和手段是現代科學的責任。在這種尋求中,"戰略是一種最重要的思想演練,國際政治是通過戰略而行動的,因此有理由認為,戰略的思想方法將套用到純政治領域,甚至套用到有對立意志衝突的任何領域。"
間接戰略是使用軍隊以外的方式取得某一結果
博福爾聲稱,他所說的間接戰略不同於間接手段戰略。間接手段戰略是說不對敵人作直接的硬攻,須從一般認為不大可能的方向上使用出其不意的手段,先使敵人動搖、驚慌、喪失平衡,然後再向其進攻。其目的在於獲得軍事勝利,其所謂間接性只是就這種勝利的準備動作而言的,因此,仍應把間接手段列入直接戰略一類。
而所謂間接戰略,則是指"使用軍事勝利以外的方式取得其某一結果",是在一種非常特殊的幌子下實現行動自由。當今,核武器的威懾作用使我們在有限的範圍內獲得了行動自由,間接戰略可以最好地利用這個有限的範圍。
在間接戰略中,第一件事就是確定行動自由的範圍有多大、然後維持並擴大這個範圍,同時儘量縮小敵人行動自由的範圍。實現行動自由主要依靠在有爭議的地理區域外的行動,即"外部行動",僅在很小程度上同這個區域內的軍事行動有關。
"外部行動"的主要特點是確保自己有最大限度的行動自由,同時用各種威懾性牽制手段,使敵人癱瘓。由於一切軍事行動的設計都以威懾為目的,因此行動應以心理為主,但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的指揮也應全面配合,以實現同一目標。
為發揮這種威懾的效力,使用的手段各不相同,但要想獲得成功,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軍事威懾力量(無論是核威懾還是常規威懾)應能形成充分的、全面的威脅,足以阻止敵人做大規模的反應;二是一切行動的構想都須與明確的政策路線相協調。
行動方式上要包括"蠶食"法和"腐蝕"法。其中,"蠶食"法的目的是要在外部因素提供的行動自由的限度內,利用物質力量的強大優勢,迅速達到某種中間目標,繼而再採取下一個軍事行動。它由一連串奪取相對有限目標的作戰構成,且中間夾著外交談判。
"蠶食"法的局部行動須具有大規模突襲的性質,其主要特點是出其不意和快速。首先對敵人的弱點迅速猛擊,然後立即加以擴張。要保證行動的迅速,不僅應有準確的情報和雷厲風行的行動,而且更重要的是所有各方面都應有最嚴密的準備。
"腐蝕"法的理想是達到某種可能相當重要的目標,不過多依靠軍事上的勝利,主要靠經過精心設計和組織的長期鬥爭,其主要特徵是持久鬥爭。
"腐蝕"法的運用,是促使實力強大的敵人接受可能極端苛刻的條兒而你對付他僅用非常有限的資源。這又必須運用上述三個可變而又互相關聯的因素。行動持續的時間越久,就越能利用精神壓力,以補償軍事力量方面的劣勢。這種作戰應同時在使用軍事力量的物質領域和在採取心理行動的精神領域進行。
在物質領域,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支持下去。這是以腐蝕戰術為基礎的一切作戰的最後目標。如果一方在物質上處於相當的劣勢,就應拒絕會戰,並用困擾的戰術堅持作戰,這種困擾戰術就是游擊戰。它具有悠久的歷史,並有一套極重要的戰略原則,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物質力量上的劣勢。在他看來,毛澤東曾擬定的軍民密切合作;敵進我退;敵退我擾、我打;戰略上以一當十;戰術上以十當一;集中退卻;以敵方為供應來源七條原則,是成功地進行游擊戰爭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在心理領域,也是要儘量拖下去。為此,戰鬥人員和一般人民的精神素質都應保持在高水平上,以促使敵人放棄鬥爭,這一心理行動是一種極複雜的工作,它同時以我方和敵方為其對象,必須接受基本的政治路線及所選定的心理戰術兩個主要因素的指導。這裡的基本政治路線應與在"外部動作"中所運用的政治路線協調起來,進而激發人民希望投入行動的潛在感情。只有當一切行動能夠提高我方軍民的士氣或威望時,才是有價值的,如果內部行動和外部行動能充分配合起來,則衝突就會像星星之火一樣,迅速發展並形成燎原之勢。
博福爾認為:"儘管間接戰略在外表上具有一種特殊的色彩,但間接戰略並不是特殊形式的戰略,而且也並未和直接戰略完全分家。其主要的概念還是像所有的戰略一樣,就是行動自由,惟一不同的是獲得這種自由的方法。"

總結論

戰略是連續不斷的有創造性的思想過程
博福爾最後在全書的"總結論"中,對其戰略理論作了概括性的闡述。他說:戰略既不是智力競賽,也不是萬應靈丹。"戰略是一種思想方法,雖然很複雜,但應能指明實際的途徑,以達到政策所要求的目標,尤其重要的是避免發生重大的錯誤。"(136頁)
本書所以用總體戰略作為起點,是因為所有鬥爭不管是猛烈還是陰險的,也不管是在政治、經濟,外交或軍事哪個領域內進行,還是多方面同時並進,都要受這種戰略的指導,因為鬥爭本身就是總體的。而如果僅以軍事眼光看戰略,則有許多重要因素都會看不到,並且,純軍事觀點是不完全的,它會把人們引向歧途。
可以對戰略作水平劃分,即畫一條橫線,把政策放線上的上面,線上的下面則是各種不同層次的戰略。它們構成一座完整的金字塔;"頂點是總體戰略,其任務是協調每一個領域的全面戰略;而這些全面戰略又負責協調在其領域內的作戰戰略,在整個戰略金字培的下面才是戰術和技術。軍事戰略僅僅是全面戰略中的一種形式而已。根據環境的不同,它可以扮演主角,也可以扮演配角。"
他還生動地闡述說:"戰略如同音樂一樣,可以按兩種不同的調式演奏。大調式就是直接戰略,其中兵力是主要因素。小調式就是間接戰略,其中兵力退居幕後,取而代之的是心理與計畫。自然,任何戰略都可以使用這兩種不同的調式,而在音階上加以變化,結果就形成了許多戰略的'樣式'。"
"這些'調式'和'樣式',都不過是在同一總結構內的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已。他們都有共同的目標,即通過敵人的心理屈服而取得決定性成果。它們也使用同樣的方法,其基礎就是行動自由的爭奪。所不同的是它們所使用的手段。每一種戰略都有其一套特殊的手段,選定這些手段或是因為它們最能適應我方所能動用的資源,或是因為它們最有利於我方打擊敵人的弱點。選擇最好的手段也許就是戰略的最重要任務,這種選擇的範圍非常廣泛,從心理的暗示起,到物質的毀滅止。戰略使人能應付困難的局面,並且常能使力量薄弱的一方轉為勝利者。"
戰略手段的選擇及作戰指導的試金石則是行動自由。"戰略的實質就是對行動自由的爭奪。所以戰略的基礎就是確保自己的行動自由。"
博福爾形象地指出,"運用戰略和下棋不同,戰略的棋子並無永久的、固定的價值。戰略倒是很像烹調之道,必須把各種不同的配料混合在一起,才能做出菜來,配料是根據萊的不同而經常改變的。戰爭必須使用物質力量,其能力由那個時代中可以利用的物質裝備來決定;它同時又使用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是與統治當時文明的思想分不開的。因此,戰略必然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有創造性的思想過程。"
博福爾雖然將自己於1963年出版的這本定名為《戰略入門》,但其中卻闡述了許多獨特而深奧的戰略原理。對此,利德懷·哈特在為該書所作的序中曾評價說:"事實上,他的書是迄今所出版的一本內容最豐富。寫得最嚴謹的戰略專著。在許多方面超過了過去的任何著作。這本書可能成為這門學問方面最優秀的一本教科書。"當然,這個評價有些言過其實,且書中也不乏一些片面乃至錯誤的觀點,但它又的確對戰略理論做了有益的探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