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安德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安德明,男,漢族,1968年10月出生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1987~1997年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其間曾先後在張紫晨教授和鐘敬文教授門下學習民俗學,分別於1994年及1997年獲得民俗學專業的碩士和博士學位。2000年8月~2001年8月,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民俗學與民族音樂學系做訪問學者。2006年8月~2007年8月,受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資助,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做訪問學者。1997年7月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現為民間文學研究室研究員、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德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
  • 出生日期:1968年10月
  • 畢業院校:北京師範大學
  • 性別:男
人物經歷,研究領域,獲獎情況,基金資助情況,主要學術兼職,科研項目,學術著作,專著,主編,論文,書章,書評,翻譯,學術隨筆訪談,重要學術活動,

人物經歷

1994年9月~1997年7月 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攻讀民俗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渭水中上游地區的農事禳災研究》,導師:鐘敬文
1991年9月~1994年7月 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攻讀民俗學碩士學位,碩士論文為《甘肅天水地區的農事禳災習俗研究》,導師:張紫晨、劉鐵梁
1987年9月~1991年7月 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學習,學士論文為《迷信的發生與存在--街子鄉迷信習俗的調查與分析
2005年8月~今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間文學室研究員
2006年8月~2007年8月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2006-2007年度訪問學者
2004年2月~今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間文學室副室主任
2000年8月~2005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間文學室副研究員
2004年10~11月 在芬蘭文學學會民俗學檔案館進行訪問研究
2000年8月~2001年8月 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民俗學與音樂文化學系做訪問學者
1999年6月~1999年12月 在江西省峽江縣廣電局掛職鍛鍊,擔任局長助理
1997年7月~2000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間文學室助理研究員
1994年9月~1997年7月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兼職秘書

研究領域

為民間信仰、民間諺語及民俗學的學術史和基本理論。

獲獎情況

2006年11月,專著《天人之際的非常對話--甘肅天水地區的農事禳災研究》獲第四屆胡繩青年學術獎提名獎。
2006年10月18~22日,受美國民俗學會資助,參加在威斯康星州(Wisconsin)的密爾沃基(Milwaukee)舉行的美國民俗學會2006年年會。
2006年8月~2007年8月,獲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資助,在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做訪問學者。
2005年10月,論文《家鄉--中國現代民俗學的一個起點和支點》,獲第五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三等獎。
2004年10~11月,受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芬蘭科學院學術交流協定項目資助,在芬蘭文學學會民俗學檔案館(Folklore Archives of Finnish Literature Society)進行訪問研究。
2004年10月,專著《飛鴻遺影--鐘敬文傳》,獲第25屆華東地區教育出版社年會頒發的華東地區2003年度優秀教育圖書二等獎。
2004年9月,專著《天人之際的非常對話--甘肅天水地區的農事禳災研究》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第二屆學術著作獎"二等獎
2004年6月,被推舉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四屆優秀青年"。

基金資助情況

2000年8月~2001年8月,獲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
1999年5月,獲台灣中流文教基金會和中國社科院學術交流委員會頒發的"中流"獎助金。
1997年6月,獲北京師範大學1997年度優秀畢業研究生。
1996年6月,論文《天水的求雨:非常事件的象徵處理》獲北京師範大學1996年京師杯學術節論文競賽二等獎。

主要學術兼職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常務理事、文史哲研究工作組組長
全國青聯社會科學工作者聯誼會會員
長期在甘肅天水地區進行民間信仰及民間口承文學的田野研究

科研項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家鄉民間文學研究:中國民間文藝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流派》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權威的話語——民眾生活語境中的民間諺語研究》
中國社科院院重大課題《中國民間文學史》(多卷本)課題組成員,負責《中國民間諺語史》卷的研究和撰寫任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資助課題“中華民間諺語史”

學術著作

專著

1、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 (與楊利慧合著,第二作者,英文校訂:Jessica Anderson Turner),Santa Barbara, Denver, and Oxford: ABC-CLIO, 2005年8月;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年2月再版。
2、《重返故園--一個民俗學者的家鄉歷程》,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3、《飛鴻遺影--鐘敬文傳》,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4、《天人之際的非常對話--甘肅天水地區的農事禳災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
5、《金猴獻瑞》(十二生肖文化研究叢書之一,與楊利慧合著,第一作者),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修訂本。

主編

《民間敘事的多樣性》(與呂微合編,本人排名2),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3月

論文

1、《民間文學研究三十年--成就與困境》(《中國社科學院院報·理論月刊o專論》2008年6月26日)
2、《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俗學的兩難選擇》(《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第14-20頁);人大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08年第5期全文轉載(第58-65頁)
3、《古村落保護的目的、對象和策略--來自街亭村的例子》(王恬主編:《古村落的沉思--中國古村落保護(西塘)國際高峰論壇論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6月,第252-265頁)
4、《神奇傳聞:事件與功能》(簡要版)(《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8月25日)
5、《神奇傳聞:事件與功能》(《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5月夏季卷,第130-139頁;收入呂微、安德明主編《民間敘事的多樣性》,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3月,第129-144頁)
6、《美國當代民俗學的主要理論和方法》(第二作者,周星主編:《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商務印書館,2006年3月,第595-638頁)
7、《民俗學家鄉研究的理論反思》(《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第4期,第8-11頁)
8、《美國公眾民俗學的興起、發展與實踐》(《民間文化論壇》,總第127期,2004年6月,第91-96頁)
9、《家鄉--中國現代民俗學的一個起點和支點》(《民族藝術》2004年第2期,第25~31頁);人大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04年11期全文轉載(第73~78頁)。
10、《民俗學與音樂文化學系的學生培訓與課程設定》(第二作者,《民俗研究》2001年第3期)
11、《萬物有靈與人獸分開--猿猴搶婚故事的文化史意義》(《民族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第26-32頁)
12、《從農事禳災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神》(《中國民俗學年刊》1999號,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270~281頁)
13、《變異與永恆--民間文學的現狀與未來》(《文匯報》1999年6月5日之"文藝百家")
14、《街子鄉的社火》(第二作者,台北《民俗曲藝》第115期,1998年,第189-210頁)
15、《天水北部地區的閘山習俗》(台北《民俗曲藝》第112期,1998年,第1-22頁)
16、《天水的求雨:非常事件的象徵處理》(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人類學論叢"第五卷:《象徵與社會:中國民間文化的探討》,王明銘、潘忠黨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4-146頁)
17、《1988~1989年民間故事、傳說研究綜述》(《中國文學年鑑》1988~1989年版,1997年4月,第507-512頁)
18、《農事禳災:一種特殊的農事信仰》(《民俗研究》1997年第1期,第61-65頁)
19、《集體力量與陰陽先生》,(《廣東民俗》1996年第4期,第21-23頁)
20、《田野調查中民俗學者的主觀因素》(《中國民俗學研究》第2輯,中國民俗學會編,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第38-43頁)
21、《天水求雨習俗》(《民俗研究》1996年第4期,第76-79頁)
22、《街子鄉迷信習俗的調查與分析》(《民俗研究》1992年第2期,第51-57頁)

書章

1、《民間諺語的形成與發展》(祁連休、程薔主編《中華民間文學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41-661頁)
2、《諺語編》(對於《民間諺語的形成與發展》的修訂和補充。祁連休、程薔、呂微主編《中國民間文學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第581-608頁)

書評

1、《人文精神與嚴謹治學的結合--評歐達偉〈中國民眾思想史論〉》(《中國圖書評論》1996年第9期,第40-42頁)
2、《民俗學研究新探索--評高丙中〈民俗生活與民俗文化〉》(《民俗研究》1995年第1期,第100-101頁)

翻譯

(一)專著:
1、《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理察·鮑曼原著,與楊利慧合譯,第二譯者。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二)文章:
1、《民俗界定與研究中的"傳統"觀》(譯文,與楊利慧合譯,第二譯者,《民族藝術》2006年第2期,第20-25頁)
2、《多爾遜對現代中國民俗學史的論述》(編譯,《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6期,第66-71頁)

學術隨筆訪談

1、《走向自覺的家鄉民俗學》(與廖明君合著,第一作者,《民族藝術》2005年第4期)
2、《一套普及中國民間文化的優秀讀本--《中國結叢書》讀後》,(《河北日報》之《文化周刊·讀書》2005年5月27日,《文藝報》2005年6月16日第3版摘要轉載)
3、《"詩人鐘敬文"--紀念鐘敬文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群言》2003年第11期)
4、《阿蘭·鄧迪斯:精神分析學說的執著追隨者和民俗學領地的堅定捍衛者》(第二作者,《民俗研究》2003年第3期)
5、《理察·鮑曼及其表演理論--當代美國民俗學者系列訪談之一》(第二作者,《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6、《年味兒永在心中》(《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1月30日)
7、《印第安納大學訪學札記》(與楊利慧合著,第一作者,《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
8、《為何鞭炮難覓替代物》(《光明日報》,2000年2月12日)
9、《政治運動中的"半個政治家"鐘敬文》(《中華兒女》1996年第4期,32-38頁;1996年第5期,91-96頁,連載)

重要學術活動

1、2008年9月2~5日,參加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和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在寧波舉辦的"中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國際學術理論研討會,會議發表論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俗學的兩難選擇》。
2、2008年5月15~16日,參加由中國社科院和歐洲CO-REACH參與機構在北京主辦的"中歐社會科學研究合作研討會",並在"文化遺產"分會場做"Studying Popular Religion among Han People in Northwest China(西北地區漢族的民間信仰研究)"的發言。
3、2007年10月30日~11月1日,參加由北京大學和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聯合主辦的"人類文明中的秩序、公平公正與社會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主持小組討論,提交並宣讀論文《認同與協商:街子鄉的社火表演》。
4、2007年6月1日,受美國哈佛燕京學社的支持和資助,在燕京學社發起組織"Workshop on Religion, Popular Culture and Social Changes in Aisa" (亞洲的宗教、大眾文化與社會變遷研討會),並在會議發表論文"Temples and Gods on Ye Mountain: Reconstruction and Readaptation of Popular Religion in a Changing Village in Northwest China"(《爺山上的廟宇和神靈:中國西北地區一個變化中村落的民間信仰的重建與調適》)。
5、2007年4月19~21日,參加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舉行的美國西部民俗學會年會,會議發表論文"Gods Worship and Social Changes: Decline or Reviving?: Example form a Changing Village in Northwest China"(《神靈崇拜與社會變遷:衰落還是復興--來自中國西北部一個變化中的村落的例子》)。
6、2007年4月16、17、26日,先後應邀在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英語系、葳淶大學(Willamette University)中國研究中心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人類學系做題為"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ovement in China"(《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運動》)的學術講座。
7、2006年10月18~22日,受美國民俗學會資助,參加在威斯康星州(Wisconsin)的密爾沃基(Milwaukee)舉行的美國民俗學會2006年年會,會議發表論文"Shehuo in Jiezi Villages"(《街子鄉的社火》)。
8、2006年10月~2007年5月,在哈佛燕京學社的支持和資助下,發起組織為期一學年的"Asian Cultures Seminar"(亞洲文化討論會)。
9、2005年8月,應邀為《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第4期組稿並主持編輯專欄《家鄉民俗學--從學術實踐到理論反思》(第1-11頁)。
10、2004年11月23~24,參加中山大學中文系在廣州主辦的"多維視野下的民間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發表論文《當家鄉成為田野:民俗學家鄉研究的倫理與方法問題》。
11、2004年10月14日,應邀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中國日用技術研究"課題組做題為"Everyday LifeArtefacts in Ritual Contexts: A Case Study in Tianshui, Gansu Province, Northwestern China"(常與非常:甘肅天水地區求雨儀式中使用的物品及其象徵意義)的報告。
12、2004年8月,與呂微一道組織和主持以"民間敘事的多樣性"為主題的第二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並提交論文《神奇傳聞:事件與功能》。
13、2003年11月,參加中國民俗學會組織的"慶祝中國民俗學會成立20周年學術研討會"(北京),會議發表論文《近20年來的諺語研究:方法的總結與反思》。
14、2003年7月,參加"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網路會議,發表論文《家鄉--中國民俗學的一個出發點和支點》。
15、2001年4月,應邀在印第安納大學留學生中心做題為"Shehuo In villages of Northwest China"(《中國西北地區農村的社火》)的報告。
16、2001年4月,應布魯明頓地方廣播電台(WFHB Bloomington Community Radio)的約請,和楊利慧一道在當地WFHB電台介紹中國傳統音樂和流行音樂。
17、2001年3月20日,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民俗學與音樂文化學系做題為"Rituals and Prayers Used to Prevent Hailstorms: From a Farming Village in Northwest China"(《中國西北農村地區防雹習俗的研究》)的學術報告。
18、2000年10月,於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Columbus, Ohio State)參加"美國民俗學年會"。
19、1998年-2002年,擔任中國民俗學會主辦的《中國民俗學年刊》的編委。
20、1997年8月,參加由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少數民族文學所和新疆大學在新疆烏魯木齊合辦的"民族民俗文化與當代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會議發表論文《論農事禳災的功能》。
21、1997年6月,參加由山西師範大學和法國遠東學院在山西省太原市合辦的"中國的祭儀、音樂與戲劇及其社會環境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發表論文《街子鄉的社火》(與楊利慧合著,第二作者)。
22、1995年11月~1996年8月,協助中央電視台"人與自然"欄目《二十四節氣》節目的拍攝工作,承擔民俗諮詢的任務。
23、1994年11月,向在山東乳山舉行的中國民俗學會年度學術研討會提交並發表論文《田野調查中民俗學者的主觀因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