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弦子戲

安康弦子戲

弦子戲早期為安康地區一種曾被稱為“蓮花落”的皮影小戲,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搬上大戲舞台,形成了生、旦、淨、醜各角色行當,含有十種唱腔板式和並用歡音、苦音兩種調式系統,同時使用關中、平利兩種語言唱白的戲曲劇種。因主奏樂器為弦胡而得名。最早班社在清道光2年,盛於民國。流傳在安康平利縣山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影小戲
  • 類型:民間傳統藝術
  • 興起:20世紀
發展簡介,唱腔,伴奏,唱詞,

發展簡介

流行在陝南安康、平利一帶的弦子戲,是皮影戲的一種。解放前遭受反動統治階級的殘酷摧毀,已經奄奄一息、行將絕種,二十餘年沒有上演過了。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指導下,得到了搶救和扶植.經過1958年全省皮影、木偶會演,1958年的大躍進,進一步得到重視和發揚,將弦子戲由皮影搬上大舞台。使它更好地為政治、為生產、為民眾服務。弦子戲本來叫“弦子腔”,當地也有叫“高腔”的,是以領唱、幫腔的形式演出的。它的淵源只能從藝人保存的明代木刻印版及鹹豐年間的抄本,看到它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劇種。

唱腔

弦子戲的唱腔板式有[一字板]、[苦平板]、[還陽板]、[文嘹字板]、[二流板]、[賣調]、[踩弦調]、[倒板]、[滾板]、[武嘹子板]十種。起、轉、落板都有自身的習慣用法,其落板句最後四字不唱,轉為游弦伴奏下的說白,之後結束由眾人以虛詞幫腔吶號子作結束是該劇音樂的顯著特點。

伴奏

伴奏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曲牌分絲弦曲牌和嗩吶曲牌。絲弦曲牌如[掛殿]、[小開門]、[洞房]、[放風箏]、[游花園]、[出繡閣]、[哭皇天]等;嗩吶曲牌有[宮調]、[三槍]、[四門景]、[六么令]、[大登殿]、[將軍令]等十餘首6武場鑼鼓段分起板鑼鼓,動作鑼鼓、開場鑼鼓,與漢調二簧基本相同。

唱詞

唱詞詞格多為十字句、七字句,傳統劇目有數百部,如《宗仙鎮》、《下河東》、《殷壽山》、《鐵堂關》、《旗牌關》、《鎖陽關》、《三盜寶》、《紫金鐲》、《忠孝義》、《春花樣壽》、《拾玉鐲》以及現代戲《回娘家》、《追鄉》、《兩相親》等,歷代藝人有李建德、李建豪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