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巨村

安巨村

安巨村現屬通遼市科爾沁區大林鎮所轄的一個村,分大安巨和小安巨兩個自然屯,行政區號150502,郵政編碼028119,土地面積6989畝,現有人口1037口。緊挨河南屯村,前巨流河嘎查,一村,東兩棵樹村,綠蔭成林,風景如畫,空氣好,山清水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巨村
  • 行政區類別:村級
  • 所屬地區:科爾沁區大林鎮
  • 下轄地區:小安巨
  • 政府駐地:安巨村
  • 電話區號:0475
  • 郵政區碼:028119
  • 地理位置:大林鎮政府駐地東北15公里
  • 面積:6989畝
  • 人口:1037口人
  • 方言:蒙語
  • 氣候條件:寒溫帶大陸性氣候
地圖信息,
安巨村現屬通遼市科爾沁區大林鎮所轄的一個村,分大安巨和小安巨兩個自然屯,行政區號150502,郵政編碼028119,土地面積6989畝,現有人口1037口。緊挨河南屯村,前巨流河嘎查,一村,東兩棵樹村,綠蔭成林,風景如畫,空氣好,山清水秀。
1933年成屯,1935年並屯,更名為安巨村。土改建安巨村政府。1958年成立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村,轄安巨、小安巨2個自然屯。293戶,其中耕地面積4001畝。
一、自然狀況
安巨村現屬通遼市科爾沁區大林鎮所轄的一個村,分大安巨和小安巨兩個自然屯,大安巨在東,小安巨在西。具體位置:從通遼市出發,沿303國道東行約60公里,到達興隆村後,沿著村東村級路北行不足3公里就是大安巨(村部所在地)。有西遼河支杈半環抱村西、村南。它東邊不遠就是西遼河,與科爾沁左翼中期以河為界,東北是本鎮的道寶屯村,西北是西四家子,西是兩棵樹,南是興隆。以黑土地為主間或河灘沙地。本村以農業為主,主產玉米,沙地上有人工林和自然林。轄安巨、小安巨2個自然屯。293戶,其中耕地面積4001畝。
二、歷史沿革
1、村名的由來及變遷
安巨村原是西遼河邊的葦灘,清末、中華民國初有張姓人家在此建起窩棚開墾灘地,時稱“張禮窩棚”。隨耕地漸多,張姓一家便遷入此地,人們將“張禮窩棚”改稱“張禮鋪(堡)”。隨著張姓僱農的增多以及張家的至親楊姓、劉姓及朋友孫姓等相續而來,到1930年前後,張禮窩棚就改叫張禮屯了。1933年,張姓為取得行政村的級別,由老張家出面到邊太來(白音泰來,今通遼)和鄭家屯(今吉林雙遼)辦理了建村手續,但因戶數不足,未果,但也取得了建檔備案,故有成屯一說;1935年,張姓將周邊散戶和其他村屯的朋友召集入屯,故有並屯一說,再次申請立屯獲準,定名安巨村,取“安居著巨人之村的意思”。
1950年冬,實施土地改革時,成立了安居村政府。其後,有住戶為耕作方便,前往村西2里左右居住,這就是小安巨的雛形,此後,又有住戶前往,形成了小安巨,隸屬於安巨村。
1958年成立生產大隊,依地緣下設三個小隊,安巨村東為一小隊,村西為二小隊,小安巨為三小隊。
1981年實行土地小組包乾,1983年包產到戶。1984年改回原名安巨村。
2、行政區劃的變更
建村前,行政隸屬關係不詳;1935年開始隸屬於大林鎮(屬於興安省;1949年隨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因大罕站成立人民公社,轉劃為大罕公社管轄(1969年隨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1979年仍隨哲里木盟回歸內蒙古)。本世紀初,撤鄉並鎮,撤銷了大罕站鄉政府,併入了大林鎮。
3、農業水利的變遷
從清末到1958年,由地主經營農事,自給自足,變賣餘糧,主產高粱、玉米,兼營雜糧和蔬菜。1958年開始,由人民公社和安居村大隊統一經營,糧豆類有:玉米、高粱、小麥、黃豆等,經濟作物有:甜菜、蓖麻等,每個大隊建有菜園,直到1981年;1983年開始,土地分戶經營。農業生產主要以人畜力為主,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由農戶引入農業機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建成了(三級)揚水站,到七十年代末,因河水不足而廢棄。
4、文化教育
1969年左右,成立了安巨村大隊文藝小分隊,隊員由各小隊社員中抽出,統一排練,重大節日及上級抽調時演出,主要節目為革命歌曲和樣板戲;當時大隊建有五間的演出劇場,紅火了兩年後,便銷聲匿跡了。此後,村民在冬閒時節組成了高蹺秧歌隊,從春節斷續地扭到正月十五,進入八十年代解散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即有安巨村國小堂的雛形,文化大革命期間不但沒受影響,反而發展成為完全國小,七十年代中期發展到鼎盛,有一到五年級五個教學班,學生近150人,教師7人,更夫1人。此後,隨生源的減少在八十年代末把道寶國小併入,到2010年左右,被撤併而消亡。本國小曾在大安巨、大小安巨間數易其址,1980年定址在安巨村東南角。1979年,本校國小畢業生孫家之子考上了大學,是建國後本村的第一個大學生。從此後每年都有本校村民之子走進中、高等學府,到現在,戶主40歲以上的,家家都有過大學生。
5、工業商業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隨著揚水站建成,電通了,人們用上了電燈,1970年在揚水站內建成了米麵加工廠,可以加工玉米、小麥、高粱、穀子、黃米和水稻,當時鄰近的興隆、道寶以及遼河東岸的吐莫欽都到此加工糧食,紅極一時,到1980年前後,自然停業了。
1930年左右張姓家族成立了張禮車隊,將餘糧銷往鄭家屯並在此換取生產、生活所需。1958年自然停止。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末,安巨村成立了大罕供銷社安居村分社,主營日雜及副食品,一人管理,因銷量小,不到兩年就停業了。
1973年,安巨村迎來了通遼市哲一建的知識青年,成立了青年集體戶。不久,在哲一建的援助下,12門轉式輪窯建成了。1975年末1976年年初,安巨村紅磚廠建成投產,解決了本村及鄰村富餘勞動力的出路,又提高了了村裡的收入,直到上世紀就是年代末,因耗費土地之源而停產。在知青中,許風成是一名優秀的代表,在百度網有關於他“辛苦四十載,甘為孺子牛”的報導。

地圖信息

地址:通遼市科爾沁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