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山閘是微山湖區濟寧北段的重要閘口。運河的北段水源,主要靠引泗、洸、沂、汶諸水,常年有溜,故用節制閘下板蓄水,接送皇糧。
從濟寧至臨清這段運河,長190多公里,是全段運河地勢最複雜、閘口最多、配套最完整的一段。這段工程,由工部尚書宋禮聘請南旺民間水利專家白英,偕濟寧州同知潘叔正共同研究實施。安山閘因坐落安山鎮而得名。安山鎮是濟寧到東昌府之間運河上最大的水旱碼頭,經濟繁榮。古鎮三里長街沿運河修築,河南岸居住著三四百戶農戶、船戶、漁戶,北岸是六七百戶的工商行棧、客店飯館等。安山閘建在長街東端。閘上閘下,店鋪鱗次櫛比,有鹽店、當鋪、大藥行、藥鋪等商店及錢號,還有一處山西會館。安山閘不僅是京杭運河之上的閘口,更是鎮上的一景。
安山閘建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比鄰近的南北兩閘早近百年。建閘工藝比較複雜,用料精到。為保證閘基泉對閘底供水,則在閘底遍下一二米長的柏木樁,密密麻麻,樁頂平鋪火紙,紙上再鋪大片基石。基石厚0.3米,二三平方米大。閘口東西走向,閘身南北對峙,口寬4米,東西閘壁寬11米,南北沿口都用標準大石鋪平,並稍向河心傾斜,以增強對壁石的拉力和橋樑的穩定性。閘翅是閘口上下連線閘口攬水攏流的石壁,形如斜展的鷹翅。安山閘四個閘翅各有不同,上游北翅較長而外展度小,南翅略短而外展度較大,翅長8米有餘;下游北翅亦短,外展亦小,南翅則長,外展度亦大,長11.5米。閘口不居中心,而是南部突出,是南有越河和纖道的緣故。閘口、閘翅石壁之內均填三合土,夯實。三合土是用石灰、粘土、黃沙合成,再用熬得濃度較稀的“紅米汁”攪拌。砌石四面鏨齊,壘砌後江米汁灌縫,再用鐵扣聯結。鐵扣俗稱“銀鼎扣”,生鐵鑄成,長24厘米,兩頭奓角寬12厘米,中腰寬6厘米,厚2厘米。在各“行”石平面連線處割縫,起槽扣嚴,再灌江米汁。閘口石壁上開寬20厘米、深18厘米板槽,置放用4塊鋸子大釘穿成的楸木閘板。閘板板端有鐵環穿纜繩連結閘耳,通過閘耳起吊閘板。閘耳設在閘槽的左右兩邊,耳底座60厘米卡在閘口的石壁內,耳寬40厘米,厚30厘米,全高2米,兩耳相距80厘米。上端有直徑20厘米的圓孔,穿軸系纜聯結閘板,閘口兩邊4個閘耳兩兩相對,擔當著積水保運的重任。安山閘歷五六百年的風雨剝蝕、河水沖刷,還曾經歷過7級以上的地震,如今依然安若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