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加拉植物群

安加拉植物群

安加拉植物群(Angara flora)是指標準發育地在庫茲涅茨克和通古斯盆地的一種植物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加拉植物群
  • 外文名:Angara flora
  • 發育地:庫茲涅茨克和通古斯盆地
  • 特徵:蕨類、種子蕨類
  • 學科:古生物學
  • 類型:代表北溫帶的植被類型
特點,劃分,研究意義,

特點

一般貧於石松類,而以具有許多明顯的土著蕨類、種子蕨類和大葉的似科達植物為特徵,代表北溫帶的植被類型;晚石炭世時,安加拉植物群有蕨類或種子蕨類的準安加拉羊齒(Angaropteridium)、安加拉葉(Angaridium),石松類的安加拉木(Angarodendron),近似科達(Cardaites)的盧夫洛柯達(Rufloiria)以及似蘆木(Paracalamites)等特有屬群。二疊紀則有屬於蕨類或種子蕨類的普利納德羊齒(Prynadaeopteris)、科姆斯羊齒(Comsopteris)、戈姆羊齒(Comia)、塔塔林羊齒(Tatarina)以及從石炭紀延存下來的準安加拉羊齒(Angaropteridium)、安加拉葉(Angaridium),楔葉類的契爾諾娃楔葉(Tschernovia),銀杏類的似扇葉,似屬裸子植物的匙羊齒(Zamiopteris),苔蘚植物的原泥炭蘚(Protosphagnum)以及大葉的Rufloria 等特殊的屬群。

劃分

中國北方安加拉植物群可劃分為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期、晚石炭世晚期、早二疊世和晚二疊世五期植物組合。
早石炭世植物組合主要分布於新疆北部的黑山頭組、南明水組和滴水泉組以及東部吉林省的鹿圈屯組。早石炭世植物稱為 Lepidodendropsis-Tomiodendron-Chacassopteris 組合;晚石炭世早期植物化石主要分布於卡拉吉拉組、巴塔瑪依內山組 、居里德能組以及寶力格群下部,稱為 Angaropteridium-Cardioneura-Mesocalamites 植物組合;含晚石炭世晚期植物組合的代表地層為哈爾加烏組、卡拉崗組、寶力格群上部以及楊木崗組和榛子山組。這一時期植物稱 Angaridiun-Neuropteris-Zamiopteris 組合;早二疊世含有植物化石的陸相或海陸互動相地,在西部地區有下芨芨槽子群 、烏郎群、阿其克布拉群 , 東部地區有土門嶺組 、大河深組及塔頭河組。早二疊世植物稱
Crassinervia-Nephropsis-Zam iopteris 組合;中國北方西部至東部普遍發育了陸相地層,含有豐富的植物化石。西部地區新疆北部的上芨芨槽子群、鐵木里克組 、姚東溝群、下蒼房溝群,內蒙古高原西部的方山口組,東部及大興安嶺地區的林西組、小興安嶺的三角山組、紅山組等均含有大體相同的植物化石。晚二疊世植物化石稱之為 Callipteris-Supaia-Com ia-Iniopteris 組合 。

研究意義

中國北方發育的安加拉植物群是我國晚古生代植物區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布於邊疆省區,自石炭紀至二疊紀均有發育。安加拉植物群與其相關的華夏植物群在早二疊世及以前,在各自分布區平行發展,僅在晚二疊世出現少數植物分子相互遷移至對方地區形成混生現象,這與地質構造發展關係密切。晚古生代,我國北方存在的安加拉植物群與華夏植物群不僅顯示了古植物學發展的重要過程,也反映了該地區在地質構造發展中存在的重要事件。安加拉植物群在安加拉大陸和蒙古地區的地質歷程為早石炭世至晚二疊世。同時期它們也存在於中國西起自新疆北部,東至東北北部廣大地區。中國華北則屬於華夏植物區的北方亞區,廣泛發育了華夏植物群,其地質歷程主要為晚石炭世至晚二疊世,局部地區也發育了早石炭世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和華夏植物群在各自地域長期平行發展的事實已被古植物學者、地質學者所肯定。根據我國近些年古植物學研究所獲得的實際資料證實,兩大植物群長期不得溝通的重要原因是天山興安嶺大地槽天然屏障阻隔的結果,天山興安嶺大地槽在石炭紀和早二疊世是一寬闊的海域區,是阻礙兩大植物群相互溝通的主要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