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紀(Carboniferous Period)開始於三億年五千萬年前,是重要的造煤時代。石炭紀森林中的昆蟲由於氧氣過多的原因造成昆蟲形體是現在的千百倍。那個時代的蜻蜓是翅展可達70厘米至1米以上的巨型蜻蜓,比當今最大的蝙蝠還要大很多,這便是古蜻蜓。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古蜻蜓
- 拉丁學名:Dragonfly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
- 綱:昆蟲綱
- 目:蜻蜓目
- 亞目:束翅亞目
- 分布區域:世界性分布
生存年代,研究發現,
生存年代
石炭紀時地球上溫暖潮濕的地方長滿鬱鬱蔥蔥的森林,早石炭世時地球上的植物群比較一致,都是以石松-楔葉為主的擬鱗木植物群,晚石炭世植物群分化為熱帶性質的歐美植物群和溫帶性質的安加拉植物群。
研究發現
二億八千萬年前的巨蜻蜓
恐龍是地球史上最龐大的動物,而在恐龍之前還有許多巨型動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寬達近1米的巨蜻蜓。科學家研究認為,是當時大氣中高濃度的氧氣讓它們變成大個頭。
科學家們通過化石記錄發現,在恐龍之前,地球上就有巨大的物種存在,它們就是3億年前石炭紀的巨型節肢動物,包括超大的蜉蝣昆蟲、蠍子;吊蘭大小的蜘蛛;還有5英尺長的千足蟲,等等。其中最神奇的應是古蜻蜓,它們的翼展可以達到2英尺半(接近1米),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昆蟲。
飛行方式
3億年前,這些物種曾經昌盛一時。那時大部分陸地都在熱帶,植物繁盛(後埋入地下形成煤炭,該時期因此稱為石炭紀)。但經過大約5000萬年,從二疊紀的中期到晚期,這些巨型物種消亡了。
研究者在報告中指出,石炭紀時地球大氣層中氧氣的濃度高達35%,比現在的21%要高得多。許多節肢動物是通過遍布它們肌體中的微型氣管直接吸收氧氣,而不是通過血液間接吸收氧氣,所以高氧氣含量能促使昆蟲向大個頭方向進化。這些認識來源於對遠古大蜻蜓的飛行機制的研究。科學家們長期認為,那樣巨大的蜻蜓只能滑翔而不可能飛。但他們大都相信這種巨型蜻蜓同樣會飛。航空工程師羅伊·貝克邁爾指出:“很明顯,它們是能飛行的。”其中關鍵條件之一是它們的翅膀可以擺動,彎曲和扭轉。在惡劣條件下,這樣做會導致飛機從空中掉下來,但現代蜻蜓就是靠彎曲和扭轉它們的雙翅來上升和前進的。
化石資料表明,古蜻蜓的雙翅上有類似於現代蜻蜓的褶皺結構,現代蜻蜓能扭動外部的翅膀,而古蜻蜓可以緩緩地扭動全部翅膀,所以它們也許不會飛得太快,但還是能飛的。
生存本領
但是那么巨大的昆蟲,就算是緩慢的飛行也會因肌肉運動而產生大量熱量。因此,古蜻蜓一定得有排出自身熱量的途徑,不然它們會被自己的體溫烤死。這一點是美國拉特格斯大學的昆蟲學家麥可·梅最先指出的。
現代蜻蜓和其它昆蟲一樣,體內有一種叫血淋巴的體液(即無脊椎動物的血)在它們整個身體中循環流動,當它們太熱的時候,會增加腹部血淋巴的流量,它們的腹部既長且薄,可以通過對流,散去多餘的熱量。這就像汽車的冷卻系統把熱量從發動機處帶走一樣。
1.1億年前的蜻蜓,翅膀仍完好保存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在酒泉老玉門油田附近的一個地層中發現巴依薩晝蜓的化石。
巴依薩晝蜓化石是遠古的蜻蜓化石,沒有身體,只有翅膀——有完整的翅膀,也有翅膀碎片。
巴依薩晝蜓只有翅膀沒有身體,是因為1.1億年前,巴依薩晝蜓死後,落在湖泊里,它們的身體有可能很快就變成了魚的美食,而翅膀剩了下來。
另外一種可能是,蜻蜓的身體特別容易腐爛,而翅膀比較堅硬,被火山灰掩埋後,變成了化石。死亡後,蜻蜓的身體容易破碎分解,所以很多蜻蜓化石都只是部分殘留。
空氣中的含氧量是影響昆蟲個頭大小的重要因素。距今3億年前後,當時地球大氣的含氧量達到27%—35%,而現在地球大氣的含氧量在21%左右。蜻蜓在古生代晚期的個頭比它的近親——原蜻蜓類要小很多,反而到了中生代變得最大。蜻蜓到古生代晚期才出現,到了中生代時期,蜻蜓們的“個頭”也逐漸變大。
可惜“好景不長”,它逐漸受到了翼龍的捕食,“生活壓力”逐漸增大,反而是個頭小的因為靈活而容易存活。到了侏羅紀後期,隨著鳥類的出現,蜻蜓們來自空中的壓力更加大了,為了生存,所以體型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