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貨幣政策論

安全貨幣政策論亦稱 “穩定貨幣政策論”。一種由國家貨幣管理當局控制貨幣供給量增長率去實現經濟穩定發展的政策主張。其代表人物是現代貨幣主義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安定貨幣論的思想最早出現在弗里德曼1951年撰寫的 《對貨幣政策的評論》一文中,而50年代末、60年代初弗里德曼的另外兩篇代表作 《貨幣供給與價格、產出變動》、《資本主義與自由》 的相繼問世,標誌著這一政策思想的日漸成熟和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積極推動了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以赤字財政,擴大政府支出為重心,以膨脹通貨為特點,並輔之以低利率、放鬆銀根的財政金融政策來刺激經濟的增長,提高就業水平,對付周期性經濟危機。這些做法雖然對資本主義世界在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到60年代末以後,卻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了通貨膨脹、經濟停滯的重重困難,於是現代貨幣主義應運而生,其政策思想受到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政府當局的重視,並以此作為制訂貨幣政策的主要依據。

弗里德曼認為,貨幣數量是經濟中唯一起支配作用的經濟變數,因而貨幣政策也是其他一切經濟政策中唯一的法寶,其他經濟政策如果不通過貨幣政策或沒有貨幣政策的配合,都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在貨幣政策的運作中,由於時滯的存在,就不應按照 “逆經濟風向而行” 的政策原則行事,而應實行穩定貨幣增長率的 “單一規劃” 政策。弗里德曼認為,為了保持物價穩定,實現無通貨膨脹的經濟繁榮,就必須實行安定的貨幣政策,即排除利率、信貸流量、自由準備金等因素,而以一定的貨幣供應量作為唯一因素支配的貨幣政策。他認為: “我始終強調一個不變的、既定的貨幣數量增長率比之準確變化的增長率數值更為重要。” “為了使價格水平在數十年內維持合理的安定,總貨幣存量應與產出及人口的增長率保持相同的增長率。過去的經驗顯示,維持長期價格安定所需要的貨幣存量應與產出及人口的增長率保持相當的增長率。過去的經驗顯示,維持長期價格安定所需要的貨幣存量年增長率約為3%5%” (弗里德曼: 《貨幣最優量及其他論文》,英文版,48頁,1969)。按弗里德曼的觀點,如果貨幣供給量增長率大大超過或大大小於這一增長幅度,都會產生相應的問題。前者會導致通貨膨脹,而後者必然導致通貨緊縮。相反,倘若貨幣供給量能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長率,不在短期內發生猛烈波動,就不致於引發價格猛漲或導致價格產出的巨幅下降。當然,穩定貨幣供給量的增長率的重要性,不是就一天一月而言的,而是就一個較長的時期來講的。貨幣供給量增長率一經確定,就不能任意改動,若遇特殊情況需要更改,也應事先宣布,並儘量減小波動的幅度。在實際中,貨幣供給量增長率的高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3%5%這個幅度內波動。在此範圍內,國民生產總值就可沿著正常的長期趨於穩定的價格水平下,保持其穩定增長。即使在經濟的穩步增長中,可能出現一些溫和的上下波動的情況,但也不能使用 “逆經濟風向而行” 的貨幣政策。總之,安定貨幣政策所倡導的那種“單一規則”,既簡單又便於操作,又能產生 “相當的安全程度”。也就是說,只要把貨幣供給量增長率長期固定在3%5%的水平上,整個經濟稍後就會安定在一條具有實質穩定增長的軌道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