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元壽墓

安元壽墓

安元壽墓,位於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是唐朝右威衛將軍安元壽和其妻新息郡夫人翟六娘的合葬墓,也是唐太宗昭陵的陪葬墓之一。

安元壽墓封土為圓形,高8、直徑17米,頂部禿平。墓葬全長60.2米,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墓室、小龕等六部分組成。曾遭多次盜掘破壞,但經1972年的搶救性發掘,仍清理出土文物100餘件。

1961年3月4日,包含安元壽墓在內的昭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元壽墓
  • 地理位置:陝西省禮泉縣陝西禮泉縣趙鎮新寨村東南
  • 所處時代:唐朝
  • 保護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全天
  • 編號:1-0170-2-009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墓葬格局,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位置,門票,交通,

歷史沿革

永淳二年八月四日(683年8月31日),安元壽病逝於家中,時年77歲,高宗李治特令陪葬昭陵。光宅元年十月二十四日(684年12月6日),安元壽陪葬於昭陵。
聖歷元年十月十六日(698年11月23日),翟六娘在京師長安的懷遠里家中去世,時年89歲。開元十五年二月二十九日(727年3月26日),翟六娘與安元壽合葬於昭陵。
1972年12月至1973年1月,昭陵文管所配合公路的修築和農田水利建設,對安元壽墓進行了考古發掘。

墓葬格局

  • 墓葬綜述
安元壽墓封土為圓形,高8、直徑17米,頂部禿平。墓葬全長60.2米,墓道長17米、寬2.6米,為16度長斜坡,方向172度。五個天井,天井口南北長2.55—2.65米、東西寬2.6—2.75米。五個過洞,過洞底南北長2.65—2.8米、東西寬2.3米、高2.24米。第四、第五天井東西有窯洞式小龕。前甬道可分南北兩段,南段為土洞結構,長1.82米、寬2米、高2.27米;北段為磚結構,長2.15米、寬1.34米、高2.2米。在距前甬道北口1.35米處,有雙扇石門。前室磚砌,穹隆頂,平面近似正方形,四邊稍向外凸,南北長2.64米、東西寬2.74米,頂部塌落,高度不明。後甬道為磚結構,長5.96、寬1.16、高1.6米。後室亦為磚結構,平面近似正方形,南北長4.4米、東西寬4.1米,四邊稍向外凸,頂部嚴重塌落。室內被泥土亂磚填塞,清理後,僅在西側發現被擾動的磚砌棺床,長2.7米、寬1.8米、厚0.3米。後室內有少量文物殘片及棺灰、零碎人骨。
  • 墓葬盜洞
安元壽墓遭受自然和人為的破壞。曾大量進水,不但淤土較厚,而且塌落也較嚴重。前甬道有兩個明顯的盜洞,一個在石門內東側,一個在南口靠近東壁處。墓內文物多被盜走或擾亂,封門磚被拆除,石門扇被推倒,封閉小龕口的磚全被拆除,第五天井兩小龕內空無一物,淤土中有較大的石頭多塊。
安元壽墓
墓葬平、剖面圖

文物遺存

安元壽墓現存較為完整的壁畫10幅,別在第五過洞和前甬道兩壁。壁畫的製作,是在牆壁上先抹草泥,其上施白灰,然後在白灰面上作畫。這些壁畫技法比較嫻熟,人物畫尤其生動自然。此墓共清理出土陪葬品一百餘件。其中墓誌二合,安元壽墓誌志蓋已佚。志石正方形,邊長87厘米、厚16厘米。周邊減地淺雕寶相花飾,內為線刻欄格。志文楷書陰刻,39行,滿行39字。夫人翟氏墓誌志蓋、志石均為正方形,邊長59厘米、厚12厘米。志蓋中央陰刻篆書“唐故新息郡夫人墓誌”,四殺減地淺雕花卉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志石周邊線刻十二生肖,飾雲紋。志文楷書陰刻,27行,滿行28字。
安元壽墓
出土文物

研究價值

安元壽及夫人翟氏兩次下葬相隔四十三年之久,其時為唐三彩工藝的盛行時期,因而安元壽墓中出現三彩俑並不偶然。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那件藍彩女立俑,不論造形還是釉色,都體現了唐代三彩工藝的高水平。該俑胎質潔白,質地堅硬,叩之發聲清脆,無冰裂紋;釉色均勻,無絲毫流痕,更難得的是藍彩袍上白色小花團自然暈開。面部造形曲眉豐頰,豐腴之中又見秀氣,是盛唐時期宮廷和貴族婦女以豐肌為美的寫照。這是一件具有時代生活氣息的唐三彩俑代表作。

保護措施

1961年3月4日,包含安元壽墓在內的昭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位置

安元壽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陝西禮泉縣趙鎮新寨村東南。
新寨村

門票

安元壽墓免費開放。

交通

駕車從禮泉縣人民政府出發,經西安環線、G108到達新寨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