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兒童的天性:潘文彬講作文

《守護兒童的天性:潘文彬講作文》中,作者正視“習作難寫,難寫習作”“習作難教,難教習作”的現實,追問“習作是什麼”“習作為了什麼”,並努力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探尋習作的本然。他認為習作是一種生命的對話,是流淌著兒童智慧的溪流;他認為模仿可以汲取表達的智慧,先作“依樣畫葫蘆”的“葫蘆文”也可以逐步走向創作;他提出應該勞於讀書,逸於作文,當孩子手不釋卷、腹有詩書、胸藏萬匯的時候,習作就會變得簡單容易起來;他強調習作要喚醒童心、呵護童趣,要放飛想像,讓童心飛揚;同時,他還鼓吹命題作文存在的必要性,並結合教材介紹了如何指導學生完成命題作文。讀罷書稿,可以清晰感受到書中表達的核心意思是自由與安全。

基本介紹

  • 書名:守護兒童的天性:潘文彬講作文
  • 出版社: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福建教育出版社
  • 頁數:249頁
  • 開本:16
  • 品牌:福建閩教圖書有限公司
  • 作者:潘文彬
  • 出版日期:2010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3453503, 753345350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守護兒童的天性:潘文彬講作文》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潘文彬,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國家級骨幹教師。國家課程標準國小語文實驗教科書編委。現任南京市南湖第一國小副校長。先後獲得“全國優秀教師”“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勞動模範”“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等榮譽稱號。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國小語文教學研究,形成了匠動而實在的教學風格。筆耕不輟,先後在《中國小教師培訓》《語文教學通訊》等刊物上發表教學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走在語文路上》《潘文彬講語文》。2004年5月,《江蘇教育》以《南湖一小的語文教學M4》為題,向全國推介潘文彬及其團隊的成長事跡;2006年9月6日,《中國教師報》在頭版以《一個好漢三個幫,團隊的力量有多大?》為題,再次向全國宣傳潘文彬的成長經歷;《語文教學通訊》2006年第11期將其做為封面人物;2009年12月,《國小語文教學人物》推出潘文彬語文教學研究成果專輯。

媒體推薦

回望文彬走過的語文路,春風秋雨,路途漫漫,處處印下堅定的足跡,閃耀著他思想的火花,透發出時代的氣息。那一篇篇觀點獨到的文章,一則則生命涌動的課例,自然實在,灑脫大氣,而又十分嚴謹,生動展示了為了守護兒童的天性,他是怎樣把愛生的情懷、育人的智慧傾注於語文教育之中的,我為語文路上,能有如此優秀的青年同行感到欣喜與自豪!
——署名特級教師,江蘇省榮譽教授,“江蘇省人民教育培養工程”指導專家,國家課程標準蘇教版國小語文教科書主審,江蘇省國小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長,《七彩語文·教師論壇》雜誌主編 袁浩
潘文彬老師是我所認識的特級教師中最為智慧、最有思想的教師之一,他的理性,他的詩性,他的睿智,他的才情在書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他詩意地棲居在國小語文教學的園地k,用全身心守護著兒童的大性。這是潘文彬的幸福,也是語文教師的幸福,更是孩子們的幸福!
——教育部新課程實施專業支持工作組核心成員,“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指導專家,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任,南京師範大學國小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吳永軍

圖書目錄

引子 習作,想說愛你也容易
第一篇 探尋習作本然
兒童習作是什麼
兒童習作為了什麼
習作,從真感受開始
習作,一種生命的對話
習作,流淌兒童智慧的溪流
文不在長,有情就行
“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

第二篇 下足文外工夫
敏於洞察:捕捉生活的浪花
勞於讀書:積澱語感的經驗
善於模仿:汲取表達的智慧
巧於運思:涵養兒童的悟性
勤於修改:擦亮兒童的語言

第三篇 放飛兒童想像
想像合理的哲學思辨
想像自由的合理尺度
想像作文之“想像”
放飛兒童想像的策略

第四篇 驅動習作動力
讓兒童擁有飛揚童心的自由
讓兒童擁有表現自我的機會
讓兒童擁有發表習作的陣地

第五篇 探究習作命題
命題作文有過嗎
命題作文再審思
習作命題之策略

第六篇 聚焦習作課堂
備課:尋本溯源,功在課外
上課: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說課: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聽課:呵護童心,酣暢表達

第七篇 習作教學實踐
童話,童言的自然流淌——“編童話”教學實錄與賞析
喚醒童心呵護童趣/陳朝玉——觀特級教師潘文彬“編童話”教學
遊記,融情于山水之中——“寫遊記”教學實錄與賞析
定體則無大體須有/劉荃——觀特級教師潘文彬“寫遊記”教學
細節,情感的真切表達——“我的老師”教學實錄與賞析
習作是這樣“煉”成的/楊樹亞——觀特級教師潘文彬“我的老師”教學
想像,童心的自由飛揚——“想像作文”教學實錄與反思
放飛想像寫真箇性——“想像作文”教後反思
後記

文摘

這8篇習作,都是從兒童的實際出發,童趣盎然,能夠引導兒童去留意自己的生活,誘發兒童樂於表達的寫作欲望。由於三年級的孩子才剛剛開始寫作,所以,“習作1”的題目設計更是充滿了兒童的生活情趣,體現了對兒童的一種人文關懷。教材先給學生說了這樣的一段話:“從今天起,我們就開始習作了。習作並不難,只要你把做過的、看見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讓人看明白就行了,有好多同學上學期的寫話,就已經是習作了。”然後,列舉三篇二年級孩子寫的習作,讓學生感到:“這樣的習作我也會寫,說不定寫得會比這還好呢廣最後,提出本次習作的要求:“今天我們就來試一試。寫什麼呢7起床啦,洗臉啦,刷牙啦,打電腦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麼都可以寫。不過,要先打草稿,然後念一念,改一改,直到自己滿意了,再謄寫到習作簿上。”如此命題,採用兒童的話語方式娓娓道來。既幫助兒童排除認識上的心理障礙,讓他們知道習作其實並不難,也教給兒童習作的基本流程,讓他們知道該如何去完成一篇習作。
在平時的習作訓練中,我們也應該如此,精心設計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題目來讓學生習作。比如,把學生帶出教室,先去觀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再把觀察所得寫下來;先組織學生做一些遊戲,再讓學生把遊戲的過程寫下來;給學生幾個幾何圖形,先讓他們拼成圖案,再展開想像寫一篇習作……這樣的題目,從學生的體驗和興趣出發,真正使他們有話可寫,樂於表達,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習作積極性。

後記

光陰荏苒,轉眼之間,我在國小語文教學崗位上已勞作了20多年。回望自己走過的語文之路,一步一步,雖然艱辛,但也穩健而踏實;一天一天,雖然忙碌,但也充實而快樂。
20多年來,我鐘情於習作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竭力去探尋兒童作文的真諦。其間,也留下了我一些思想的印跡和踐行的履痕,現在,我把這些印跡和履痕用文字物化出來,整理、匯集成這本書,祈願它能給同行們帶來些許的思考和啟發。
關於這本書,是緣於我的一位學生的建議。一日,我2。多年前教過的一位學生來學校看望我。這位學生現在也是一位優秀的國小語文教師。閒聊中,她津津樂道地談起了我以前教作文的一些趣事。她還頗有誠意地對我說道。“潘老師,你如果能把你這么多年來對作文教學的一些思考和做法整理出來,那就好了。”她的話提醒了我——工作20多年了,是該要靜下心來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緒了。於是,我就有了寫這本書的想法。後來,經過半年多時間的整理,這本書現在終於付梓印刷了。儘管這本書里的認識還很淺薄,甚或有些偏頗,但我還是如同對待我的孩子一樣珍愛著它。

序言

潘文彬老師離開六合已28年了。從1982年走進曉莊師範,1985年走進南湖第一國小,到2002年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從而成為當時江蘇最年輕的語文特級教師,也近10個年頭。在六合鄉下,他啟蒙於曾祖母輕唱的《茉莉花》,圍著灶台聽《劈山救母》,憑藉有線廣播聽《武松打虎》《說岳全傳》;在曉莊師範,師長們用陶行知為他導航,荷塘邊,他享受閱讀,月色中,他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在南湖第一國小,燕鉅霞校長用信任和鼓勵為他護航,磨課時,團隊作戰,攻堅時,兄弟聯手,所向披靡.正因如此,他從一個鄉下孩子成長為一名都市教師,從無心插柳教語文到自成風格做特級,走過了一條艱辛而又快樂的成長之路。
潘文彬由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一名特級教師,但是,他依舊保持著固有的勤勞與實在。潘文彬做人很實在,上課很實在,做學問也很實在。當前,語文界名家輩出,流派紛呈,給語文取一個獨特的“藝名”已是一種時尚,而潘文彬卻拒絕這種時尚,他認為“語文就是語文,它的外延和內涵是相當豐富的,如果在語文的前面加上某個定語,勢必會把語文窄化”。在當今,能堅稱“語文就是語文”也許不僅僅是一種實在,更是一種堅守,是一種洞徹和一種果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