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改革

宇文泰改革是西魏權臣宇文泰執政期間重用蘇綽盧辯等人,為扭轉西魏經濟衰敗、軍隊疲敗的現狀而推行的實行均田制府兵制等改革。其中包括軍隊編制和軍事領導制度的改革、以及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對於西魏和北周的國力增強具有很大意義。宇文泰之後,周武帝宇文邕時期繼續增強國力,加強軍隊實力,大體形成了周強齊弱的形勢,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而且形成的軍事貴族體制一直影響到隋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宇文泰改革
  • 主要人物:宇文泰
  • 相關人物:蘇綽、盧辯
歷史背景,改革措施,軍事改革,政治改革,

歷史背景

北魏末年,爾朱榮執掌朝政,爾朱榮死後,高歡討滅爾朱氏勢力,掌握了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五月,孝武帝欲起兵伐高歡,事泄,高歡有所戒備,中軍將軍王思政對孝武帝說:“高歡的篡逆之心,已昭然若揭,洛陽非用武之地,一旦遭到進攻,難以守御,宇文泰心存王室,不如前往關中,憑藉宇文泰的力量與高歡抗衡。”孝武帝深以為然。先是,秦、隴剛平,夏州長史于謹曾勸宇文泰上書孝武帝,徙都關中,效曹操之舉,挾天子以令諸侯,宇文泰接受了這一意見,將高歡結好自己的書信都封交孝武帝,以示忠於王室之心。及孝武帝欲伐高歡,又遣大都督梁御率步騎五千屯於黃河、渭水合口處,以為聲援,令秦州刺史駱超率輕騎一千入洛陽,不久,又遣大都督李賢領精騎一千赴洛陽。因此,當孝武帝向大臣徵詢徙都關中的意見時,上下幾乎都表示同意。七月,孝武帝遂從洛陽率輕騎入關,遷都長安,加授宇文泰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軍國之政,皆由泰定。是年十月,高歡另立元善見稱帝,徙都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北魏分裂。
初,孝武帝與高歡有隙,畏歡權重,欲結援宇文泰,借泰之力量擊歡,及徙都長安,政由泰出,仍受制於人,心中不悅,與宇文泰漸生嫌隙,不滿之情溢於言表。永熙三年(534)十二月,宇文泰以毒酒害死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文帝,明年(535)正月,文帝於長安城西即位,改元大統,宇文泰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大行台,軍政大事盡出於泰手。從此,北魏分為東西,高歡與宇文泰皆居相位,軍國大事總屬相府,成為實際的統治者,元氏皇帝不過是傀儡而已。
西魏立國後,形勢極為險峻,其時,天下三分,東有高歡大軍壓境,南有蕭梁不時構釁。尤其是高歡,視西魏為勁敵,急欲將其扼殺於襁褓之中,而東西魏力量對比又十分懸殊,東魏地廣國富,人口逾二千萬,兵強馬壯,高歡能調動的軍隊不下二十萬;西魏地狹國貧,人口不滿千萬,宇文泰直接掌握的軍隊不過三萬餘人。同時,西魏立國之初,關中即遭大飢,人心浮動。宇文泰也看到了這種形勢,大統元年(535)三月,他命各衙署斟酌古今以來的治國經驗,且可以用於現實者,制訂頒行了二十四條新制。並提拔了武功大姓蘇綽為大行台左丞,參與機密,擬訂治國大綱,革新政治。

改革措施

軍事改革

  • 擴充兵源
大統三年(537),宇文泰開始整軍。先是,東魏連年入侵,永熙三年(524)八月,高歡帥師攻克潼關,進逼華陰(今陝西華陰西南);大統元年(535)春正月,東魏大行台尚書司馬子如率軍再攻潼關,見宇文泰已有準備,遂揮師攻華州(治華山,今陝西華縣),賴著刺史王羆的拚力死戰,才打退了東魏進攻;大統二年三月,高歡又親率萬騎襲取夏州,徙五千戶而歸。不久,又襲取靈州,徙五千戶而歸;大統三年正月,高歡又領軍屯蒲坂(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於黃河上架設浮橋,準備渡河攻潼關。高歡恃戎馬之強,年年進攻西魏,雖然未曾得手,但宇文泰知道,長此下去,實力處於劣勢的西魏必然難以支持,當務之急,是要提高士氣,增強戰鬥力,開拓兵源,擴充軍隊。
大統三年七月,宇文泰集諸軍於鹹陽,八月,率之於潼關整軍,宣布軍法軍規,不得貪財輕敵,不得作威於百姓,與敵作戰,用命則賞之,逃脫皆戮之。通過這次整頓,西魏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不久,高歡率二十萬大軍入侵,西魏以少勝多,在沙苑(今陝西華陰縣境內)大敗高歡,俘敵八萬餘人。
隨著軍隊素質的提高,宇文泰又進一步擴充軍隊,壯大軍事力量。初,宇文泰在接受賀拔岳的以武川兵戶為骨幹的軍團時,這一軍團人數不過數千人,擊敗侯莫陳悅後,其大將李弼擁眾萬人來歸,以後,跟隨孝武帝元修入關的由鮮卑族人組成的北魏宿衛禁旅也有近萬人,合起來,宇文泰掌握的軍隊約有近三萬人,分別由十二個將軍率領。沙苑之役後,又通過收編降軍等不斷補充,人數漸漸增多,到大統八年(542)三月,正式建立六軍,時已有兵約十萬人。
大統九年(543)邙山之戰後,宇文泰開始從漢族中間吸收兵員,三月,宣布徵募關隴地區的豪強地主武裝。在北魏末年的關隴起義中,豪強地主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組織鄉兵,東西魏分立後,這些地主武裝並沒有解散,仍然控制在豪強手中。宇文泰通過廣募豪強以充軍旅這一措施,把這些分散的鄉兵武裝變成中央軍隊的一部分,由政府選擇關隴地區有名望的人物來統領,從而,既加強了中央對軍隊的控制,削弱了魏末以來的地方勢力,又促進了武川軍人集團與關隴地主的聯合。此後,到大統十六年(550),又進一步把徵兵對象擴大為所有的均田戶,這樣,西魏軍隊中漢族士兵的比重進一步增加。
  • 體製革新
同時,宇文泰又對軍隊統轄系統進行改革,形式上採取鮮卑舊日的八部之制,立八柱國。除宇文泰自己在大統三年(537)由西魏文帝任命為柱國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為西魏軍隊的實際統帥外,又在大統十四年(548)任命西魏宗室廣陵王元欣為柱國大將軍,但僅掛虛名,並無實權,另任命趙貴、李虎、李弼、于謹、獨孤信、侯莫陳崇六人為柱國大將軍,實際統率六軍。每個柱國大將軍下有兩個大將軍,共十二大將軍;每個大將軍下有兩個開府,共二十四開府;每個開府下有兩個儀同,共四十八儀同;一個儀同領兵約千人,一個開府領兵兩千,一個大將軍領兵四千,一個柱國大將軍領兵八千,六柱國合計有兵四萬八千人左右,這支軍隊,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府兵。府兵的前身,由賀拔岳的武川軍團、侯莫陳悅軍團中的李弼軍團以及隨孝武帝入關的北魏宿衛禁旅這三部分組成,這些軍隊都是鮮卑化的軍隊,尤其是武川軍團,前身是六鎮鮮卑,大都是拓跋族成員。在建立府兵時,就採用了鮮卑族原有的部落組織,即八部之制,作為編制新軍的藍本。在士兵和軍官之間的關係上,保持鮮卑舊日的氏族關係。西魏恭帝元年(554),又以有功諸將繼承鮮卑三十六國及九十九姓,除有的將領本來就用鮮卑複姓的不予更動外,那些已經在太和改制時將複姓改為單姓的將領則重新改為複姓,已採用漢姓或本來就是漢姓的,則賜以鮮卑姓,如李虎賜姓大野氏、李弼賜姓徒何氏、趙貴賜姓乙弗氏、楊忠賜姓普六茹氏,凡所統領的士兵皆以他們主將的鮮卑姓為自己的姓氏。
宇文泰借用氏族部落的血緣紐帶來組織府兵,使官兵之間蒙上了一層宗族的親密色彩,以搞好將領和士兵間的結合,提高府兵的戰鬥力。事實上,府兵的組成,並沒有也不可能真正倒退到氏族關係中去,但由於這種兵制多少帶有一些過去部落兵制的色彩,因此從那些曾經淪落為兵戶的六鎮鮮卑來看,身份提高了,地位改善了,從而使府兵的戰鬥力也增強了。

政治改革

  • 儒家教化
在政治上宇文泰奉行以德治教化為主,法治為輔的統治原則。要求各級官吏用儒家學說修身,躬行仁義、孝悌、忠信、禮讓、廉平、儉約等,恪守這些儒家道德規範。同時又向人民灌輸孝悌、仁順、禮義,用這些儒家倫理綱常觀念束縛人們思想,以心和志靜,邪僻之念不生,穩定統治秩序。
  • 用人行政
在用人上奉行唯賢是舉,不限資蔭,只要德才兼備,那怕出身微賤,亦可身居卿相。宇文泰的這一選官思想體現了打破門閥傳統的新精神,保證了西魏吏治較為清明,也為大批漢族士人進入西魏政權開闢了道路。在這一選人思想的指導下,宇文泰將來自不同方面的人聚攏在自己周圍,如李弼原是侯莫陳悅帳下大都督,且互為姻親,後倒戈歸附,宇文泰毫無戒備之心,予以重用,成為統率府兵的八柱國大將軍之一。柳敏原是東魏河東郡丞,宇文泰克河東後得之,當即拜為丞相府參軍事,後來成為幫助宇文泰制定國策的核心人物。再如武功大姓蘇綽,宇文泰對之推心委任而無閒言,如有外出,常常預署空紙授綽,若須有處分,蘇綽可以隨事施行,事後啟告一下即可。正因為宇文泰能唯賢是舉,用而不疑,因此西魏政府上下協力,內部團結,保證了各項政策措施的順利執行。
  • 法律改革
宇文泰主張不苛不暴,既要“法不阿貴”,官吏犯法一視同仁,如宇文泰的內兄王世超,任秦州刺史時,驕橫州縣,結果被賜死。位至大將軍的鄭偉不遵法度,結果被免職。另一方面又要求斷案者慎罰,力戒楚毒之下,自痛自誣,儘量減少冤假錯案。大統十三年(552),宇文泰又下令廢止流傳了二千餘年的宮刑。
  • 新創官制
西魏恭帝三年(556)正月,宇文泰又推出了一套由漢族士人蘇綽、盧辯依據《周禮》制定的新官制。這套新官制拋棄了魏晉以來的官職名號,仿《周禮》設立六官:宇文泰為太師、大冢宰,李弼為太傅、大司徒,趙貴為太保、大宗伯,獨孤信為大司馬,于謹為大司寇,侯莫陳崇為大司空,余官稱號也都仿《周禮》,但並不是將秦漢官制一概廢除,而是參照使用,尤其是地方官職仍行秦漢舊法而不變。在官制改革前,宇文泰又作九命之典,以敘內外官爵,即將官吏的等級分為十八命,正九命和九命。命數多者官高,如柱國大將軍為正九命,驃騎、車騎大將軍為九命。命實際上就是品,不過,品以正一品為最高官,命以正九命為最高官。同時,宇文泰在改革官制之際,將地方官吏任免之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