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自然選擇學說

宇宙自然選擇學說

該學說認為母宇宙是空間閉合的,猶如一個黑洞,該黑洞在生存了一段時間後坍縮為一個奇點,奇點又會反彈爆炸膨脹為新的下一代宇宙。這個學說的要點是,子宇宙中的物理常數較之母宇宙的物理常數會或強或弱的隨機變異,新生的嬰兒宇宙在再次坍縮成奇點前能膨脹到幾倍普克郎長度大小,當它足夠大時,可分隔為兩個或更多的不同區域,每個區域又坍縮為一個新的奇點,新奇點又觸發下一代的子宇宙,如此時代相傳,有的小宇宙重又坍縮,有的具有某些基本常數值的宇宙能更有效的產生許多黑洞,從而較具有其他某些基本常數值的宇宙留下更多的後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宇宙自然選擇學說
  • 簡介:主要是宇宙發展的假設
簡介,發展,觀點,存疑,

簡介

為什麼宇宙會是我們觀測到的這副樣子?為什麼它具有目前已測知的那些基本常數值?

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在宇宙創生大爆炸框架下發展了目前最流行的暴脹宇宙模型:宇宙在大爆炸後不到1秒的時間裡膨脹了大約10-30倍,大約和橘子一般大小,然後開始以較穩定的膨脹速率,直到現在,大約150億年,成為目前的樣子。在這個過程中,物質“疙瘩”逐步形成了星系、恆星以及生命。這個模型暴脹期的長短是個關鍵。若稍短,物質為充分散開,原生宇宙就有重新坍縮為起點;若稍長,原生宇宙的物質則過於分散,形不成星系和恆星,自然也就不會出現生命和人類。因此出現了暴脹為何如此精確的問題,按照現行的物理學基本定律,大爆炸產生的宇宙其“自然尺寸”應該只有亞原子大小,即普克郎長度10^-35量級,而這樣的宇宙是短命的。
前蘇聯科學家林德提出“自我增殖的宇宙”概念——“最有可能的是,我們正在研究的宇宙是由早期的若干宇宙所形成的。”1987年霍金進一步提出了“嬰兒宇宙”模型,兩個大宇宙通過一個細“管子”連線起來,這個細管子稱為“蟲洞”,大宇宙為母宇宙,可能存在著從母宇宙分岔出去的另一端是自由的蟲洞,這樣的管子成為子宇宙、嬰兒宇宙。就是說除了我們生存的宇宙之外還可能存在著眾多的由蟲洞連線起來的其他宇宙。
1992年,薩莫林在前人基礎上提出了宇宙自然選擇學說

觀點

借用生物進化論的術語,它們是被“自然選擇”下來的,經“選擇”作用,產生越來越多的黑洞,也就形成了更多的宇宙。如果宇宙確是由以前的宇宙世代經過這種“自然選擇”而產生的話,那么應該預期我們生存在其中的宇宙會具有所觀測到的樣子並正好具有目前測知的基本常數值。
這個學說的另一要點是關於恆星的存在。在許多情況下,恆星是黑洞的前身。在氣體和塵埃雲中,恆星仍在形成。在碳塵埃微粒表面進行著的化學反應使氣體冷卻並促使氣雲坍縮。但碳塵埃粒子是從那裡來的呢?斯莫林指出碳元素是由核聚變反應產生的。這一情況只有在質子的質量稍大於中子的質量時才會發生,如果兩者質量之差比氦核的結合能大的多,則質子和中子不可能粘在一起形成氦核,沒有氦,聚變反應鏈在第一階段便終止了,根本形不成更重的元素,從而使恆星將少得多,自然也不會有多少黑洞,因此在任何一個宇宙中,若其中質子與中子的質量相差較大,將只能產生很少的宇宙,也就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了。

存疑

宇宙自然選擇學說是要建立在蟲洞和子宇宙的基礎上的,但是,對與子宇宙來說,以它的立場無法去樹立蟲洞概念,因為根本常數的不同,我們無法肯定母宇宙(或是與子宇宙的關係),子宇宙就不復存在了,加上蟲洞的一套理論無法真正解釋宇宙的關係(因為它自己都無法正確解釋),所以,有人以為宇宙自然選擇學說將不成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