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簡史(史蒂芬·霍金著理論書籍)

宇宙簡史(史蒂芬·霍金著理論書籍)

《宇宙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Universe)是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有關宇宙的著作。書中討論了宇宙的歷史和將來、時間和空間的本性、黑洞,宇宙的起源與歸宿等令人敬畏的主題。

同時,作者在書中詳細論述了萬有理論的發展,提出了關於宇宙的構想。

基本介紹

  • 書名:宇宙簡史
  • 又名:A Brief History of Universe
  • 作者:史蒂芬·霍金
  • 類別:科普
  • 主題:宇宙
作者簡介,目錄,內容簡介,書評,

作者簡介

史蒂芬·霍金,被譽為自愛因斯坦以來世界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現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出生於伽利略逝世周年紀念日,現年74歲。他因患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20年之久。雖然他無法言語,但他的思想卻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霍金思想為喜歡仰望星空、探尋宇宙秘密的人提供了一次最好的宇宙學啟蒙教育。

目錄

開場白
《宇宙簡史》中文版封面《宇宙簡史》中文版封面
第1講 關於宇宙的構想
第2講 膨脹著的宇宙
第3講 黑洞
第4講 黑洞不太黑
第5講 宇宙的起源與歸宿
第6講 時間的方向
第7講 萬有理論
鳴謝

內容簡介

在這個系列講座里,我將試圖勾勒出我們心目中的宇宙歷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在第一講里,我將簡要地回顧過去關於宇宙的構想,並說明我們是如何得到目前的圖像的。這或許可以稱之為宇宙史的歷史。
第二講將解釋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兩種引力理論為什麼會都得出這樣的結論——宇宙不可能是靜態的,它不得不或是膨脹,或是收縮。而這又意味著,在前200億年到前100億年之間,必定有某一時刻,那時宇宙的密度為無窮大,這就產生了所謂的大爆炸。它可能就是宇宙的開端。
第三講將談談黑洞。黑洞是當某個巨大的星球,或者更大的天體,受其自身引力吸引而自行塌縮(塌陷並緊縮)時形成的。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任何蠢得掉進黑洞的傻瓜都會永遠消失,他們將無法再逃出黑洞。而有關他們的歷史,則將到達一個奇點,一個痛苦的終點。不過,廣義相對論是經典理論——也就是說,它沒有考慮量子力學的不確定原理
第四講將講述量子力學如何允許能量從黑洞泄漏出來。黑洞並不像人們所描繪的那樣黑。
第五講將把量子力學思想套用於大爆炸和宇宙的起源。這就得出了這樣的構想:時空可能在範圍上有限,但沒有邊緣。這或許類似於地球表面,但它多了兩維。
第六講將說明這個新的邊界條件如何能解釋這個問題:儘管物理學定律是時間對稱的,但過去與未來為什麼如此大不相同?
最後,第七講將講述我們正如何試圖找尋一種統一的理論,它能把量子力學、引力以及物理學中其他所有相互作用都包容在內。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就真正理解了宇宙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

書評

綜合學科新進展
《宇宙簡史》的原始版本是25年前的另一部作品《宇宙的開端:物質與生命的起源》。20世紀70年代,埃里克在哈佛大學參與了一門跨學科課程的建設,《宇宙的開端》便是基於該學科而完成,並當即受到學生和公眾的普遍歡迎。幾十年過去了,科學界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全世界的研究者們獲取了大量新的觀察數據,對於宇宙演變的許多方面也得出了更多理論創見,《宇宙簡史》的知識框架沒有變,在細節上有很多補充。
利用最近在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和化學研究方面的突破,在《宇宙簡史》中埃里克闡述了當代科學的觀點:所有的事物之間——從夸克類星體到微生物以及人類的文明是有著內在聯繫的。在《宇宙簡史》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變化是如何通過難以想像的空間和時間跨度,以及通過機遇的結合演化生成銀河系、星系、地球以及我們人類自身,可以看到生命體是如何成功地在陸地上生存、演進出語言以及創造出文化的。在這個歷程里他把宇宙進化中最微觀以及最巨觀的方面展示出來,也包括了它們之間最複雜的相互作用。
由於這一獨特的視角,該書責編張樹在看到原版圖書時便對它一見鐘情,毅然決定要讓這本書走進國人的視野。為確保翻譯質量,在譯者熊況翻譯完該書後,特請了幾位天文學專家審稿。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趙崢看後評價說,這本書在翻譯語言上做到了流暢、準確、通俗易懂,值得一讀。
在《宇宙簡史》中,埃里克儘量保證每一句話有據可循,討論那些已經獲得的數據,已經發現的現象,但同時也承認人類認知上的不足。
書中探討宇宙演變歷程時,埃里克沒有直接引用當下任何專家的觀點。“若是引用現階段在該領域進行研究的學者們的觀點,本書一直強調的概念清晰度將受到影響。”他認為,“畢竟,比起通過引用各位學者的觀點來增加本書的權威性,描繪出本學科的總體結構更為重要。”因此,書中的所有敘述是建立在人類各個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們獲得的成果上的。
《宇宙簡史》一書中雖然涉及很多學科領域,但並不會有枯燥乏味感。翻開書,一個又一個假設跳躍眼前,似乎將讀者帶入了與埃里克現場對話的境界。埃里克針對一些結論展開討論,假設出現不同的情況,而並非將其作為定論出現在書中。這些假設就是幫助你閱讀同時更深刻地理解這些艱深的理論。譬如談論到黑洞,埃里克給出了一些假設:假如一把巨大的三維鉗子能夠將地球容納進去,地球因鉗子壓迫不斷縮小,密度不斷變大,使得任何想要擺脫地球引力作用的物體的逃逸速度會不斷增加。此外,埃里克還在書中提出人類文明起源於何時等與人類文明發展相關的問題。趙崢說,該書不僅介紹了現代科學的進展,還提出了學科內現今仍未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有助於年輕人培養思考的習慣、探索的精神、鑽研的能力。
在遙望宇宙中回溯過去
夏天的星空中,你的肉眼能看到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系——仙女星系,但光亮並不是它當下發出的射線,而是仙女星系早在大約250萬年前發出的。天體所發出的射線穿越宇宙天體間漫長的距離到達地球,需要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因此科學家們收集到的由遙遠天體發出的射線所攜帶的信息是過時的,對遙遠的天體也並非進行實時的研究。
研究人員收集到射線後,便提取其中包含的宇宙物質的信息,並對其進行分類和研究。通過分析這些射線的信息,可以了解到星系發出射線時的狀態,以此可從中看到信息中記載的許多過去的事件,也可以了解到在地球與太陽形成之前的宇宙的結構之謎,並試圖破譯有關物質起源及進化的信息。在《宇宙簡史》的序言中,埃里克表示觀測宇宙就等同於回溯歷史,將天文學家稱為終極意義上的歷史學家,將“天文望遠鏡”喻為真正的時間機器。
“人們認為通過望遠鏡只是觀望遠處的星星,而實際上也是在回望歷史。”趙崢表示非常同意此觀點。人們所觀測到遠處的星系是它的射線到達地球前的狀態,假設觀測到了距離地球一百億光年的星系,所看到的只是是它一百億年以前的狀態。如此可以通過收集到的來自不同星系的射線信息來看整個宇宙的演化過程。所以了解了星系的演化過程,也就能知道宇宙的演化過程。
通過望遠鏡,不僅可以看到恆星的演化過程、宇宙形成的歷史,而且也能“看到”人類歷史。《宇宙簡史》中埃里克表達了一個科學觀點——組成人類身體的原子與整個宇宙是相關聯的。對於作為人類自身的看法,以及對於人類在宇宙中地位的看法,都深受宇宙生物學、宇宙起源學兩門學科的影響。因此,埃里克在書中將宇宙生物學與宇宙起源學的基本部分結合起來。埃里克重新組織了原書中討論化學及生物演變的部分,擴大了這些部分的篇幅,並加入了最新的科學發現。埃里克認為,以宇宙的觀點來看,不僅僅只有生命在進化,自然界很多事物都在進化。
宇宙的歷史,是一段從宇宙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也是指引人類通往生命時代的路線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