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宅中鄉位於福建省
寧德市柘榮縣東南部,地處三縣五鄉(鎮)交界處,
距城關34公里,是柘榮縣最邊遠的一個鄉鎮。宅中鄉下轄9個行政村,77個自然村,其中有5個老區基點村和1個
少數民族聚居村;宅中鄉1570戶,3576(2017);面積3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6萬多畝,水田3485畝,農旱地2206畝,用材林2.6萬畝,
茶園2000畝,地形以山地
丘陵為主,平均400畝,年平均
氣溫16℃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土壤以黃紅壤為主,適宜種植(林)、茶、果、藥材和食用菌等經濟作物。宅中鄉堅持“民富、村富、鄉富”一起抓,各項事業穩步發展,2000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達5500萬元,財政收入完成1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800元。宅中鄉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宅中原名宅里。明清時期與山樟、東家山等村同屬柘洋下里二十九都。清
宣統年間,屬霞浦縣上西柘洋區。民國23年(1934),霞鼎泰縣蘇維埃政府時期,在今鄉轄境曾設立宅中、山樟、西溪3個鄉和嶺門、白岩、桐元、上坪坑、大岡、蔡山、西坪、西山頭、東溪兜、牛項10個村紅色政權。民國24~28年,屬柘洋特種區宅中鄉;民國29年,與菖蒲洋鄉合併為菖宅鄉(鄉公所設菖蒲洋村);
民國32年12月,菖宅鄉又與富蒲鄉
合併為武陵鄉(鄉公所設富溪村),現境內設宅中、雙溪2個保。
1950年6月,廢除保甲,成立宅中、雙溪2個區屬鄉;1952年為宅中、西溪、山樟3個區屬鄉;1954年為宅中、西溪、山樟、後壟4個區屬鄉;1956年為宅中、西溪、後壟3個區屬鄉;1958年8月為區屬宅中鄉。公社化初期,改為富溪公社的宅中、西溪、後壟3個
大隊,後又為區屬的宅中、西溪2個小
公社。1965年設立宅中公社,1984年恢復為宅中鄉。1990年,全鄉面積35.44平方千米,人口6062人(四普數據),其中畲族98人,轄9個行政村,77個自然村,90個村民小組。1997年,面積35平方千米,人口0.6萬。
氣候環境
宅中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部豬牳岩為最高峰,海拔945.5米,最低的西坪村,海拔220米。全境屬海洋性季風氣候,1月氣溫6.7℃,7月氣溫25.8℃,全年平均氣溫16.4℃,極端最高氣溫38.4℃,極端最低氣溫零下8.5℃。無霜期246天,年降水量1645毫米。但降水年份不勻,多的年份達3000毫米,少的不足1000毫米。西溪、西坪地帶和蔡山、西山頭氣候懸殊較大,農作物成熟期相差10天左右。正常年間,氣候溫和濕潤,光熱條件較好。多黃壤土,宜種林木、油茶。
科教文衛
民國27年,宅中首次辦起1所國小,學生寥寥無幾。1952年增設山樟、西溪、後壟、宮兜4所國小。1984年發動民眾集資辦學,民眾投勞捐料集資54.8萬元,縣補助40.2萬元,總投資95萬元,建設20座計5609平方米的新校舍,實現村村有校舍。鄉中心校附設有國中班。全鄉現有教師60人,在校學生700人。鄉所在地建有文化站、廣播站、影劇院、電視差轉台等,民眾文娛活動較前豐富。
鄉設衛生院,行政村設醫療站,還有個體醫藥店6家,初步改善醫療衛生條件,一般疾病可以就地治療。
交通概況
1981年11月榮中公路通車之後,民眾又自發投工、投資、自帶糧食、工具掀起修路熱。繼續修通宅中—坑坪、後壠—坪坑、宅中—赤岩、西坪—岙里等8條鄉村公路,全長40公里,總投資355萬元,除國家補助200萬元外,其餘都是民眾捐資投工建成的,初步改變山區行路難的狀況,促進經濟的發展。如宅西公路的開通,使長期淤積的河沙得到開發利用。
歷史上宅中住房均土木結構,採光弱,布局亂,住宿條件差。70年代後,鄉駐地陸續興建醫院、供銷社、糧站、茶站、會場、鄉黨委、政府辦公樓等新式樓房。至1990年,總建築面積4.16萬平方米,年末人均住房12.1平方米,農村居住條件也隨著改善。全鄉除坑坪外,其餘8個行政村都安裝上自來水。村村通電話。
經濟發展
鄉內溪澗錯雜,東溪、西溪匯合於西坪,流入福安茜洋溪,河床切割過深,溪水難以利用,加上山坡斜度大,水土保持較差,境內嚴重缺水,歷史上多發生旱災,嚴重影響農業生產。新中國成立後,廣泛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先後興建大小水利80多條,修建蓄水27萬立方米的後壠水庫,灌溉面積共達2543畝。全鄉耕地5771畝,其中水田3483畝,占60%,農地2288畝,占40%,農業生產以糧為主,多種經營,農作物基本一年兩熟。糧食主種稻穀,甘薯次之,馬鈴薯和大小麥為一年兩熟制越冬主要作物。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黃麻、菸葉、御豆以及蘑菇和袋栽香菇。1976年引進“閩優”雜交水稻以來,糧食產量逐年上升,口糧基本自給。1990年全鄉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占水田總面積的94%,糧豆種植面積9802畝,總產量2234噸,畝產228公斤,農業總產值228萬元(其中種植業占47.34%,林業占30.65%,牧業占17.48%,副業占4.53%),占工農業總產值315萬元的72.4%。是年,農民生產經營的經濟純收入271萬元,人均收入445元。
1990年,境內有林地23979畝,其中用材林5657畝,防護林3079畝,毛竹林336畝,薪炭林3079畝,特用林104畝,經濟林11706畝,森林覆蓋率占65%,綠化程度達到84%。林木主產杉、松、栲、木荷、毛竹。鄉轄坪坑村有一小片竹柏,系國家2級保護樹種;油茶年產量在160噸左右,是全省油茶基地重點鄉之一;油桐在40年代是盛產時期,民國34年,境內桐元村曾組織過桐油生產合作社,金融部門曾貸款支持,後因戰亂滯銷,大面積失管荒蕪;全鄉現有油桐222畝;茶葉是農家主要經濟來源,年產乾茶30多噸;畜牧業以養豬為主,牛羊次之;果樹610畝,柑桔種植居全縣前列;袋栽香菇成為近年脫貧致富的重要項目,全鄉1322戶種植袋栽香菇120萬條,有焙制香菇廠22家,後壟是香菇生產專業村,鄉內菇農年收入占農業總收入的1/3左右,該鄉香菇生產特點是:普及率高,制種、生產、烘乾系列配套。
境內鄉鎮企業基礎薄弱。民國時期,宅中只有5座水力油坊,用於榨油、研麥。農業合作化時期辦起農具廠、糧食加工廠,1972年辦起綜合廠,生產木珠、木紗管、碾米磨麵等,1976年公社成立企業管理站後,鄉鎮企業有所發展,曾辦起金屬器件廠、漆筷廠、茶葉精製廠、林、茶場、建築隊等。1986年西溪水電站竣工投產,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該電站裝機容量175千瓦,占全縣鄉級電站裝機容量12.8%,總發電量70萬千瓦時,產值7.6萬元,除滿足境內人民生活、生產用電外,還供應東源鄉山場村農民用電。1987年興辦茶葉精製廠,年加工能力1000多噸,產值可達200萬元,當年創稅利17萬元,1990年創稅利25萬元。
民國時期,境內只有宅中、西溪、山樟等村的幾間簡易小店,經營油、鹽、醬、醋、糖和迷信品之類,其他生活、生產用具需到城關、富溪和鄰縣購買。1953年始辦供銷店,貨物由富溪運進。1966年西溪、山樟設供銷分社,方便民眾。1980年後,實行改革開放,鄉所在地有各種店鋪35家和1座150平方米的簡易貿易市場,商品日趨齊全。各行政村個體商也競相開設食雜店,小百貨店。全鄉商品銷售額達200萬元左右,地方財政也有較大增長,1990年鄉財政收入達18.5萬元。
(1)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場導向,形成規模”的
原則,以基地聯農戶方式,大力發展山地綜合開發,促進農民增收,主攻藥、茶、林、畜等特色產業,基本形成藥材、林竹、養殖三大基地。宅中鄉太子參種植面積達4000畝,淡水養殖300畝,辛荑200畝,板栗100畝,杜仲1500畝,
毛竹雷竹1000畝,這些不但是農民收入新增長點,還是鄉農稅稅源培植示範基地。
(2)基礎設施日趨完善。9個行政村實現村村通電、通電話、通自來水、通公路、通閉路
電視。5個村進行了新村建設,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完成縣鄉柏油路鋪設,實現了鄉電與縣電併網,建成手機移動機站,興建坑坪、山樟、赤岩搬遷工程,修建鄉邊貿市場,實施“新綠亮潔”工程。完成鄉自來水三期工程。
(3)鄉鎮企業不斷擴大。採取內部發展挖潛力,外部引進增實力和鄉辦、村辦、個體辦、聯營股份辦“四輪並轉”興業方針,鞏固發展現有茶廠、電站、竹涼蓆廠、
胡椒粉廠等10家企業,引進聯興貨運車隊等18家企業。
(4)精神文明建設展現新
風尚。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兩基”工作順利通過省級
驗收和跟蹤督查,計畫生育各項指標達到上及要求,文化、
衛生事業全面發展,衛生保健網路健全,社會治安狀況良好。
經濟特色
宅中鄉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
教育活動開展以來,把“送科技上門”、爭當農民的“科技保姆”作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做時代先鋒,讓民眾滿意”的一項重要內容進行了同步安排。選派了一批黨員科技
幹部和農技、林果、畜牧“土專家”、
科技示範戶聯繫貧困戶,當農戶的“科技保姆”。由農戶根據需要和“科技保姆”自願“聯姻”。該鄉已有200多名“土專家”、“田秀才”被農民聘為“科技保姆”。這些“科技保姆”不負眾望,走村串戶,制定規劃,送科技,協調
資金,引新品種,提供信息,手把手
傳授技術,教農民科學種養、科學管理,帶領農民依靠科技走上致富路。
此外,鄉里還統一
印製了“幹部科技服務聯繫卡”下發到農戶,對“科技保姆”到戶的
服務項目、服務內容、服務效果進行監管。
“科技保姆”一邊“做給農民看”,一邊“帶著農民乾”。在“科技保姆”的
帶動下,全鄉已推廣淡水養殖200畝,新增瓜菜面積800畝,林果面積1000畝,
中藥材5500畝,開發有機
茶園生產基地800多畝,催生了科技示範戶200多戶,並帶出了3個種養專業村,創建各類示範項目10多個。
安全生產
一、宣傳到位。針對冬季
火災高發期,發放森林防火單頁800多份,發放企業
消防安全知識450多份,對工廠、企業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專業知識培訓2次,培訓230人次,普及學生、老年人、婦女的安全法律知識,推進安全知識進農村,強化全民安全防範
意識。
二、責任到位。與企業、電站、學校等責任對象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細化安全項目責任人,責任對象承擔相應管理責任,制定獎懲辦法,狠抓事故防範,每個村、企業配備1名安監員,在每月的
安全生產日,專抓安全生產工作,切實履行
管理職責。
三、措施到位。把道路交通安全、企業消防安全、冬季森林防火安全放在當前工作重中之重,每月召開一次安全生產調度會,分析研究安全生產形勢,組織人力,對客車、工礦企業、建築工地、液化經營站點、重點林區、山頭進行檢查、巡查,嚴防森林火災、道路交通安全等重大事故發生。
四、整改到位。由鄉分管領導親自帶隊,每月對企業、工廠、礦山等進行一次拉網式大
檢查,查出的事故隱患,限期整改,跟蹤
督查,凡是整改不力、馬虎應付的,按責任制進行
處罰,並要求企業主和員工從安全第一考慮,履行安全職責。
建築古蹟
西坪“普光寺”是境內名勝古剎,明進士游朴題的“深山佳處”匾額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