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叢書:菊花與刀》是2013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思·本尼迪克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而叢書:菊花與刀
- 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 譯者:黃學益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1月1日
- 頁數:238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06065894
- 外文名: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patterns of Japanese Culture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序言,
內容簡介
此書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從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等),進而分析其原因。
圖書目錄
第一章課題:日本
第二章戰爭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各得其所
第四章明治維新
第五章歷史和社會的負恩者
第六章報恩於萬一
第七章情義最難承受
第八章洗刷一個人的惡名
第九章人類情感圈
第十章品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自我修養
第十二章磨礪兒童
第十三章降服後的日本人
作者簡介
魯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女,美國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民族學家、詩人。生於紐約。1919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專攻文化人類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和教授。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寫成《文化的類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書。
1940年著《種族:科學與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種族歧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對羅馬尼亞、荷蘭、德國、泰國等國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對日本的研究,即《菊與刀》一書成就最大。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不管“菊花”也好,“刀”也好,都是維護大和民族共同體,進取擴張的手段——不同的手段而己。在日本人的世界裡,兩種截然相反的東西,構成了奇特的“互補”。
——新加坡前總理 李光耀
本書著者的學識和能力令人驚嘆。她栩栩如生地描繪出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的全貌,並推導出關於日本文化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基本特徵。
——日本著名評論家 川島武宜
作為“文化相對主義”人類學派的著作,這本書(《菊花與刀》)在它那個時代,對於外國人認識日本文化,乃至日本人理解自身的文化,是有幫助的。它可以算作歷史上日本文化系統研究中一面不可多得的鏡子。
——日本人類學者 川口敦司
名人推薦
不管“菊花”也好,“刀”也好,都是維護大和民族共同體,進取擴張的手段——不同的手段而已。在日本人的世界裡,兩種截然相反的東西,構成了奇特的“互補”。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
本書著者的學識和能力令人驚嘆。她栩栩如生地描繪出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的全貌,並推導出關於日本文化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基本特徵。
——日本著名評論家川島武宜
序言
編者的話
有些書,是自己讀了,兒子要讀,兒子讀了,孫子要讀的。有些書,是子子孫孫要讀的。
這樣的一些書,我們把它編在一起,取名曰“學而”。
有一些書,是百年前已出版,百年以後,還要出版,百年的百年以後還要出版的。
這樣的一些書,我們把它編在一起,取名曰“學而”。
這樣的一些書,我們讀了,還要反覆地咀嚼,就象老牛反芻一樣,這就叫“學而時習之”。
這樣的一些書,我們讀了,還要踐行它,運用它,用它來指導人生、社會與思維,這也叫“學而時習之”。
這樣的一些書,我們是要背下來的,背下來,還能觸類旁通,上下求索,融會而貫通,這就叫“學而不思則罔”。
這樣的一些書,我們是要熟讀它的,熟讀它,又能學以致用,讓它們的價值惠澤眾生,這就叫“學而優則仕”。
這樣的一些書,我們熟讀它,讀通讀透了,就當傾其所學,為他人謀幸福,為民族謀幸福,為子孫萬代謀幸福。這也叫“學而優則仕”。
這樣的一些書,我們要讀通讀透它,越讀會越覺出世界之偉大與自己之渺小,越讀會越覺出好書之極多與所讀之極少。這就叫“學而知不足”。
讀書人是不可能張揚的,讀書人是不可能顯擺的。真正的讀書人,知道其所學、其所讀,永遠只是掛一漏萬,永遠只是盲人摸象。所以他越學,越是如臨深淵,越讀,越是如履薄冰。這也叫“學而知不足”。
這樣的一些書,我們讀一頁,就有一頁的“好”,讀一本,就有一本的“益”。百頁有“百好”,千頁有“千好”,百本有“百益”,千本有“千益”。這就叫“由學而大”。
這樣的一些書,我們讀它、背它、想它,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我們混濁的眼睛變亮了,我們狹窄的視野變大了,我們憋悶的心胸放開了。這就叫“由學而大”。
經由這樣的一些書,我們在“暫”中看到了那個“大”。從“一域”里讀出那個“全局”,從“一時”里讀出那個“萬世”。經由這樣的一些書,我們上達“可久可大”之境。這也叫“由學而大”。
“學而”的第一義,曰“學而時習之”。
“學而”的第二義,曰“學而不思則罔”。
“學而”的第三義,日“學而優則仕”。
“學而”的第四義,曰“學而知不足”。
“學而”的第五義,日“由學而大”。
系此五義,而把相關的經典名作熔為一爐,取名日“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