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特色
《學在路上》即是教育類節目又是紀實性的文化題材節目。在開展教育類節目的同時,又讓民族文化和人類文明得到傳承發揚。節目的錄製和拍攝採用參觀、體驗、實際動手、拓展、比賽、遊戲等形式展現。《學在路上》是國內首次圍繞社會實踐教育題材的大型紀實視頻節目,旨在宣傳不同的、更有價值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推動社會公眾對教育話題的新一輪高度而廣泛的關注和傳統教育觀念的改變。通過不同的教育模式的展示與對比,形成社會反響與共鳴。
《學在路上》秉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念。節目的錄製和拍攝根據內容的需要在選擇不同的區域進行。線路的選擇和安排圍繞著中國夢、絲綢之路、紅色革命聖地、長城萬里行、運河行、長征路、中國二十一世紀最偉大的工程南水北調行以及黃河文明、長江文明、珠江文明為線路設計。沿途的歷史人物、經典故事、經典工藝等題材。
在貫穿始終的教育元素與氛圍中最佳化孩子的成長體系,為廣大青少年學子及各方有識之士打造意義非凡的異國遊學生活,培養與激發參與者的各方面興趣,深入挖掘教育的人文理念,使所有參與者都能在多樣化的國際活動中接觸和了解不同語言文化、不同地域種族、不同生活環境下人們的不同生活,通過親身感受、經歷與理解,實現跨文明、廣地域多元史地文化的交融,同時進一步引導時尚及品味,注重層次與附加值的提升,使所有參與者能夠在相關的活動中感知新文化、結識新朋友、增加新經歷、開闊新視野、樹立新目標,打造國際觀、增強團隊協作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實現游與學的完美結合。
人類進化是從行路開始的。從樹上到了地面,首先學會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為了尋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時也開闊了眼界,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大禹是在隨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視實踐在學習中的作用,並通過周遊列國治國安邦來印證所學。李時珍、徐霞客、馬可波羅、達爾文、哥倫布都是靠“行路”寫出了宏偉巨著或取得重大發現。《學在路上》致力於傳承弘揚新的教育學習模式。發人深思、引人思考。通過新型紀實遊學教育欄目《學在路上》的播放,形成社會關注,對傳統教育形成有益的社會教育補充,拉動收視率,在起到良好的社會價值的同時,形成經濟價值。
“學在路上”對於當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青少年來說,可以看作是對“遠方的呼喚”的第一聲回應。遠方,首先是一個空間的概念,但也是有時間的,而且更是心靈和精神的……換句話說,遠方,既是外面的世界,也是未來的世界,更是心中的世界。
《學在路上》 遊學作為廣受國際認可並推崇教育方式,通過紀實欄目的形式播出,推動各個年齡段不同階層的人們共同學習,多角度,多方位的體驗社會,通過《學在路上》這個獨特的視角,更全面真實的展現精彩的現代社會和變幻的多彩世界,從而使“遊學”變成一個全民參與的學習方式。
節目構成
優秀的民俗、民風、人文、地理、手工藝、陶瓷、釀酒、民族音樂、地方戲曲等人類優秀的文化文明。
區域選擇
國內及國外,個性化特徵鮮明的區域及城市。
課題選材
具有典型的人文特色、地理特色、經濟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