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70年生,河北邢台人,現居北京,先後就讀於北京畫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國畫院,中國民建會員,中國水墨大道畫會副會長·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展覽,部分作品被政府和藝術機構收藏·現為北京上莊美術館駐館畫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鴻庚
- 出生地:河北邢台
- 出生日期:1970年
- 畢業院校:北京畫院
簡介,孫鴻庚作品,
簡介
喜歡畫畫。”國畫家孫鴻庚如是說。簡單的理由,乾脆的答覆,散淡中帶有自信,洋溢著瀟灑與希望。這是他一生的追求與享受。 鴻庚是一位題材多樣、技法全面的國畫家。翻一下名片,某某山水畫家,某某花鳥畫家,某某人物畫家等,我不主張這樣分,相對於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分開會因小失大,顧此失彼。一個畫家的生命狀況應該是上下左右顧盼,環環相扣的,專為經,博為緯。鴻庚就把握了藝術的經緯,山水、花鳥、人物均有涉獵,青綠、淺絳、焦墨、重彩亦多為之。
鴻庚有著良好的造型基礎,這源於他早期學西畫的經歷,也是嚴格地按照“五大調子三大面”的素描、水粉靜物入門的,繼而更多的是水粉、油畫風景寫生。早年的他在一國企工作,地處大山深壑之中,生活單調加訥於辭令,工作以外的時間全部用在了繪事上。以造化為師,日日對山痴坐,與白雲青石為友,當地的牧羊人總能看到一個提著油畫箱的年輕人穿梭於附近的群山之間。1994年他舉家搬遷,定居太行山腳下的古郡邢台,陸續結識了郭明堂、錢廣信等名家。鴻庚虛心學習,並由西畫轉國畫了。有“師援”,加之“精勤”,進步很快,後來他又進京學習,得到著名畫家王文芳先生的讚賞,隨師輾轉六盤山、蘭州、平涼、拉卜愣寺、青藏等地採風,眼界大開,畫藝精進。他依然穿梭於群山之間,寫生的習慣一直保持,有幾次我們結伴而行,“生性好松柏,投身華蓋間”,或對景描摹,或獨坐發獃,或仰觀流雲,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或乾脆躺在石頭上,曰“臥遊”,盡情地觀賞……老子“無為而無不為”、孔子“游於藝”、陸機“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大概就是這種無目的又合目的的審美境界吧。
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前不久我見到鴻庚的一批新創作的用筆、造型、設色、構圖、神采極具文人氣息的小斗方山水作品,大有畫外之味、象外之意、景外之趣。鴻庚雖不作詩,但喜歡題寫詩句,文友小聚時往往讓人看畫賦詩。畫雖一藝,中有大道。宋李成遊藝不仕,元吳仲圭不入城市,倪雲林造清秘閣獨居寫溪山自怡,黃子久一日斷炊,袒腹豆棚下,悠然畫虞山。古人皆志節高邁,放達不羈,無塵容俗狀,故畫入神品。鴻庚似乎帶有這樣的品質,其山水畫居多。觀其作畫,“默對素幅,凝神靜氣,看高下,審左右,幅內幅外,來路去路,胸有成竹,然後濡墨吮毫”。如此“五日畫一水,十日畫一山,能事不受相促迫”,深造自得,左右逢源,以筆墨性情養神,掃盡俗腸,享受藝術,實屬難得。
在傳統向現代轉型和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中國畫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不外乎三種類型:一是傳統主義者;二是中西結合者;三是立足於傳統本位,有意識地借鑑西畫表現技法者。三者都需付出辛勤的努力。鴻庚無疑不是前者。就中國畫自身的審美觀念來看,中西結合作品的筆墨、意境又是如何解決的呢?從郎世寧算起至今300年了,帶給我們的啟示有多少呢?鴻庚從西洋畫轉為中國畫,潛心研究,從宋元明清人中尋師訪友,往來於關仝、董元、李成、范寬、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石濤以及四王之間,似乎在找一些中國傳統的文人精神作為創作支撐。
從藝術形態與藝術價值來看,鴻庚更趨向於後者,有意識地擺脫敘事傳統,強調主觀色彩,拋棄對直觀世界的描述而去追求其純粹化了的視覺體驗和精神表現。對於“筆性”、“墨韻”、“心境”、“寫意”等等所昭示的精神取向多表現為觀念與文化層面上的主體選擇,具有較明顯的自覺因素和主動色彩;從國畫創作本體來看,一名成功的國畫家起碼要具備兩個方面的素質:一是對國畫傳統有深入的認識理解,再者是個人風格的確立。鴻庚雖然在後者還不到位,但從他的畫可以看到其藝術延伸的方向,也讀到了一個青年畫家對國畫藝術孜孜不倦的求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