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軼凡

民國七(1918)年四月二十六日生。青年時就讀於貴陽一中,受進步思想影響,嚮往新生事物。民國二十六(1937)年冬,在貴陽與中共地下黨員唐樹楷(後改名唐范宇)等組織“息烽留省學生寒假宣傳工作團”,任書記兼壁報組組長,不畏嚴寒,回到息烽,在永靖、養龍司、九莊等10餘個集鎮進行抗日宣傳,召喚家鄉人民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當看過唐樹楷傳給的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時,對唐說:“思想不通,去找毛澤東。”不久,唐被秘密派往延安,即失去聯繫。民國二十八(1939)年春,考入昆明航校,學習飛行。在校因鼓動抗日,被逮捕關押。後經同學設法營救,獲釋返家。民國三十一(1942)年,被選為息烽縣參議員。是年秋,籌積資金,購進汽車引擎一台,帶動發電機,在息烽縣城創辦第一個發電廠。民國三十四(1945)年春,加入中國國民黨,任息烽縣黨部宣傳科長,主編《實業簡報》,宣傳抗日救國,揭露官紳弊政,尤其是第三期第一版以大字標題《大家彈馳禁區:天堂地獄,為人自擇;生死兩途,權操我手》的文章,揭露息烽集中營殘殺愛國人士的內幕,被視為“泄露黨國機密”,懷疑是打入國民黨內的共產黨分子,被開除國民黨黨籍,解職回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軼凡
  • 出生日期:1918
  • 畢業院校:貴陽一中
  • 主要成就:主編《實業簡報》,宣傳抗日救國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孫軼凡,名思敏,字軼幾,息烽縣(今遵義縣)養龍站人,小商家庭。

人物生平

民國三十五(1946)年夏天,軼凡經成都到寶雞,欲去延安,由於國民政府封鎖甚嚴,又無法找到共產黨地下組織聯繫,囊資不敷,返回息烽。是年冬,按中共地下黨員呂品的建議,發起成立“息烽精益讀書會”,對外提研究古代文化、提高知識水平,閱讀時事雜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內容分政治、經濟、哲學、法律、文學5類,各類均有人擔任指導教師;對內則提閱讀進步書刊,研究馬列著作,開闊視野,尋找真理。在讀書會少數成員中,暗地傳閱過《資本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國家與革命》和《俄國革命始末》等書籍。先後參加學習的青年有孫思魯等40餘人,社會影響日益擴大。次年夏天,縣黨部書記長薛吉謙、縣參議長王位一均認為讀書會屬“異黨活動”,呈報縣政府取締,查辦首要人員。縣長李樹猷認為證據不足,置之未理。民國三十七(1948)年四月,許芳媛接任息烽縣長。七月,軼凡召集讀書會成員,就許氏為政情況開展討論,並搜其劣跡,擬稿刻印,上送下發。許得知,大為惱怒,以“戡亂救國,穩定地方秩序”為由,下令解散讀書會,逮捕孫軼凡。孫逃往盤縣李樹猷處,被任命為盤縣縣政府指導員。是年冬,軼凡回到息烽,按中共地下黨員邵冠群建議,在飛越(今養龍司)、養龍站等地組織“農友協進會”(簡稱農友會),開展抗糧、抗苛捐雜稅、抗拉兵派夫的“三抗”鬥爭。成立時,寫有對聯,貼於城隍廟內殿,其中兩聯為:“廿二省庶民,瞬將解脫縲紲,無貧富,無貴賤,趁此赴湯蹈火快上兩步;數千年歷史,看來不禁酸辛,有奸佞,有強梁,值斯良辰美景痛飲三盅。”“中而不正何足鎮;總之無才終必裁。”從此,飛越、養龍站一帶的農友會迅速發展,“三抗”鬥爭日見成效。民國三十八(1949)年五月,軼凡按邵冠群“開辦實業,籌積資金,組織武裝,策應解放”的建議籌措經費,在湄潭永興購腳踏絞花機和手搖紡紗機各1台,運回仿製,招青年男女工20餘人,在養龍司城隍廟辦起息烽縣第1個紡紗廠,以此掩護農友會活動。1949年10月2日,轉凡召集農友會骨幹,在紡紗廠成立“烏江縱隊”,與呂君傑同任縱隊負責人,將200餘名隊員分別編為3箇中隊,18個小組,明確了各中隊正副隊長、小組長和後勤、文書等人員。縱隊綱領為:打倒蔣介石,推翻反動政府,擁護共產黨,建立新中國;保護烏江大橋,保住養龍站糧倉,迎接息烽解放;以烏江兩岸、西望山、南望山為游擊隱蔽地,堅持武裝鬥爭。暴動日期另伺機決定。lO月8日,軼凡在高坡呂家祠堂召集會議,決定暴動時間為10月10日晚1 l時。由軼凡等率l中隊攻飛越鄉公所,袁仍光等率2中隊攻養龍鄉公所,呂君傑等率3中隊攻黑神廟鄉公所。具體行動方案是:事前偵察3個鄉公所鄉長的下落,突然綁架,令其命令鄉兵繳槍,不從則就地槍決,強攻奪取武器;晚10點50分截斷電話線。11時打響,速戰速決;12時轉移西望山,在瞿曇寺集中,並令人提前1日去西望山籌辦給養。軼凡部署完畢後,宣布紀律:一、臨陣脫逃者殺;二、泄密叛變者殺;三、燒殺擄搶,姦淫婦女者殺。但孫軼凡的行動,已被許芳媛所注視,次日,由高坡回到養龍司,在紡紗廠被捕。同日被捕的還有孫思魯、呂君傑等10餘人。經許芳緩多次審問,後又交警察局長李子山等輪番刑訊,軼凡均昂首公堂,慷慨陳詞,寧死不屈,終未審出結果。11月14日凌晨,與其弟孫思魯等在息烽縣城南郊大型地被殺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