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全名:孫嵩
- 別名:孫崧、孫賓碩
- 字:賓碩
- 所處時代:東漢
- 出生地:北海安丘
- 主要成就:隱藏趙岐
- 最高官職:青州刺史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軼事典故,與邴原,諷曹操,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孫嵩(一作孫崧)字賓碩(一作賓石),北海安丘人,家裡素來貧窮。
漢桓帝時,當權宦官唐衡的弟弟(一說是唐衡的哥哥唐玹)為京兆虎牙都尉,官職與二千石等列,但歸京兆尹管。他剛擔任虎牙都尉時,進門沒持手版,京兆尹的功曹趙息在廊下呵斥道:“虎牙都尉的規矩和下屬一樣,何得放臂入府門?”並立刻將虎牙都尉的主簿拿下,唐氏趕快取出手版。他入內見到京兆尹,京兆尹想請客,就讓人到外面採買。趙息又說:“唐衡的子弟擔任虎牙,並非以才德獲職,不必特地採購,和中舍的菜食一樣就行。”後來唐氏到官,派人帶著箋感謝京兆尹,趙息又讓人晾著來使,他說:“這樣的閹黨不多見,怎么還想用箋收買人心?”很晚才告訴京兆尹,並過了很久才回信。唐氏知道這些事,非常憤怒,想要滅掉趙家。因此寫信給唐衡,請求做京兆尹。旬月之間,唐氏成功做到了京兆尹。趙息自知惹怒了唐氏,因此棄官而逃,當時他的從父趙仲台是涼州刺史。唐衡通過朝廷下詔,罷免了趙仲台,又命中都官及郡部督郵,捕殺趙家全族老幼,至於襁褓,與趙仲台皆處死,有窩藏者與趙家同罪。趙家因此有一些人遇害。(另一種記載,唐衡的哥哥唐玹擔任京兆虎牙都尉。郡人認為他做虎牙都尉並非靠自己的本領,因此,看不起唐玹。趙岐和堂哥趙襲多次貶損唐玹,唐玹深恨不已,因此在擔任京兆尹後開始報復。)當時,趙息的從父皮氏長趙岐棄官與從子趙戩逃走,他逃到河間,又隱姓埋名到北海,頭戴絮巾,身穿布袴,常在集市中販賣胡餅。當時孫嵩二十多歲,他坐著犢車,身邊跟著騎馬的人,一同進入集市。孫嵩看到了趙岐,感覺他不是常人,於是問:“自有餅耶,販之耶?”趙岐說:“販之。”孫嵩問:“買幾錢?賣幾錢?”趙岐答:“買三十錢,賣三十錢。”孫嵩說:“我觀處士之望,不像賣餅的人家,應該是有什麼原因。”於是打開車的後門,讓騎手下馬扶趙岐上車。趙岐認為是唐家人耳目,驚怖失色。孫嵩關上了車的後門,他向趙岐行禮,說:“看處士的相貌,不是賣餅人,再者面色如此慌張,如果不是有大冤,就是亡命天涯。我是北海孫賓碩,全家老小上百口,又有百歲老母,必不負您,請對我說實情。”趙岐把原委都告訴了孫嵩,於是孫嵩立刻載著趙岐回家,他先把車停在門外,然後進門對母親說:“今日我在外遇到了生死之交,當請他到家拜見母親。”然後請趙岐進門,烹牛備酒歡宴。一兩天后,孫嵩把趙岐藏在了別屋的牆壁夾層中。幾年後,唐衡兄弟都死了,趙岐得以免禍,回到家鄉。
黨錮之禍爆發後,孫嵩與同郡鄭玄等四十多人皆被禁錮。
後來,趙岐官運亨通,歷任郡守、刺史、太僕,而孫嵩也因保護趙岐而揚名東方。(《魏略》記載孫嵩官至豫州刺史。)
初平末,東方饑荒,孫嵩南下客居荊州。
後來,漢獻帝即將東還洛陽,太僕趙岐南下荊州,請劉表幫助朝廷。趙岐見劉表時,孫嵩人在末座,並未受到劉表賞識禮待,趙岐在遠處認出孫嵩,與他相對流涕。之後,趙岐把事情的本末說給劉表,稱孫嵩品行高尚篤烈。劉表因此益加禮遇孫嵩,並和趙岐共同上表,表奏孫嵩為青州刺史。不久後,孫嵩病故,趙岐在南方為他行喪。
孫嵩墓在安丘城南四十里。
人物評價
趙岐:“素行篤烈。”
魚豢:“昔孔子嘆顏回,以為三月不違仁者,蓋觀其心耳,孰如孫、祝菜色於市里,顛倒於牢獄,據有實事哉?且夫濮陽周氏不敢匿跡,魯之朱家不問情實,是何也?懼禍之及,且心不安也。而太史公猶貴其竟脫季布,豈若二賢,厥義多乎?今故遠收孫、祝,而近錄楊、鮑,既不欲其泯滅,且敦薄俗。至於鮑出,不染禮教,心痛意發,起於自然,跡雖在編戶,與篤烈君子何以異乎?若夫楊阿若,少稱任俠,長遂蹈義,自西徂東,摧討逆節,可謂勇而有仁者也。”
軼事典故
與邴原
邴原在兒童之時,就聰明、有特異之處。等到長大,他的品行如金玉一般美好。想要遠行求學,拜訪了安丘孫嵩。孫嵩推辭說:“您家鄉的鄭君,您知道嗎?”邴原回答說:“是的知道。”孫嵩說:“鄭君學貫古今,博聞強識,能探求深遠的學問,真是學習者的老師和楷模。您卻捨棄他,跑了一千里路來找我,這是所謂把鄭君當作東家丘的做法。您好像不知道鄭君而說知道,是什麼原因。”邴原說:“先生的話,真可以說是苦藥良針了,但還沒有完全了解我的內心志向。人各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以才有登山采玉的人,有入海采珍珠的人。怎么能說登山的人不知道海深,入海的人不知道山高呢?您說我把鄭君當作東家丘,您認為我是西家的愚夫嗎?”孫嵩向邴原致了歉,又說:“兗州、冀州的士人,我認識很多,沒有像您這樣的。我應該用書信來為你作訪學求師的媒介。”邴原看重孫嵩的好意,難以推辭他的介紹信,就拿著信告別了。邴原心裡認為拜求老師、開導學問這樣的事,志向高遠的人之間自然能夠相契合,不像交朋友這樣的事要靠介紹來完成。信沒有用,於是把信藏在家裡,就出行了。
諷曹操
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十五·魏書十五·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裴松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