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詒鼎(1899年—1986年),字貢九,偃師人。自幼熟讀經書,17歲喪父,參與編寫《洛陽縣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詒鼎
- 別名:貢九
- 出生日期:1899年
- 逝世日期:1986年
- 籍貫:偃師
人物生平,歷史評價,作品著述,
人物生平
其父紹康曾學於洛陽周南書院,貢九幼隨其父讀《四書》、《五經》,旁及子史騷選,立定國學根基。1915年,其父病故,先生僅17歲。父死前曾囑其從孟津許石衡(鼎臣)先生為學,蓋其父與許為舊友,慕其為人且心折其學也。次年,貢九遵父囑訪許先生於孟津龍嘴山館。然僅半年,學輟於貧,乃歸家耕讀。所幸其父藏書甚豐,使先生得以博覽群籍。但每隔數月,他總要攜習作就教於許先生,辨疑質難,許先生未有知而不告者,貢九由是學業大進,時與萬寶楨、孫思齊名。先生身材修長,美儀容,洛陽書法家李振九先生曾贈一聯:“作者乃大方家數;望之若神仙中人”,對其褒頌有加。?
貢九23歲時,任教於偃師道湛村王氏家塾,先後8年。1930年,嵩縣李純如長省民政兼代省主席,念先生之父系舊交,特邀先生至汴任民政廳秘書室主任。後南軍入汴,省府改組,遂歸鄉家居。1934年,先生業師許石衡先生在洛陽縣城修孟津縣誌,設志館於豫西救災會院內,邀貢九與其事,擔任職官、宦跡、藝文、文征的纂修任務,歷時3年,志事告成。這部志書收集、保存了歷代與洛陽有關的文獻和詩詞,在“金石”篇中,收集記載了洛陽曆代出土的文物,為後代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後來,許石衡先生在洛創辦河洛國學專修館,貢九又應邀到館任教,與前清舉人楊恭齋、葉連三、周維新、萬寶楨共同傳燈國學。1941年,洛陽縣誌館成立,貢九先生應縣長王法舜之聘,任縣誌總纂,此延紳士之有道而文者也,另因先生治學謹嚴,修志如修史,僅有文才是不行的。這是先生一生中最可矜許的事。志書於1946年完成,未及刊印,已有60年,仍為稿本,且為海內孤本,這本民國《洛陽縣誌》,上承清代嘉慶魏襄志,下繼今洛陽市志,是洛陽地方文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全志不分卷,共分25門類,裝訂32冊,宣紙墨筆工楷,分輿圖、疆域、大事、山川、物產、建置、食貨、政治、帝王、后妃、禮俗、祠祀、學校、科舉、鄉官、人物、寓公、列女、職官、政績、古蹟、金石、藝文、文征、雜記,記錄了民國時期洛陽政治社會的方方面面,內容允稱詳備,可謂當時洛陽一部極具參考價值的一方全史。
歷史評價
據今市志辦王倩先生介紹,這部民國《洛陽縣誌》有一個巨大的缺憾,即其中政治部分5分冊在“文革”中被駐洛某軍代表借去未歸還,1983年市志辦成立時,曾據借條找到了這位已經轉業到山東的軍代表,其稱離開洛陽時並未帶走,仍存洛陽,下落不明,使這部志書成為一部不完整的志書,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這部志書共160萬字,市志辦曾委託張紀倫、楊載東二先生標點注釋,現存市第一檔案館。然而令人關心的是,這部上承清代,下繼今的志書,為何還未能出版,對於熱心洛陽史志研究的專家學者不能說不是一個遺憾,況此書孤本存放,萬一有失,又是一個無法彌補的損失。?
作品著述
孫貢九先生建國後赴陝甘行醫,1983年,洛陽市志編纂委員會曾聘其為特約撰稿人。1986年先生病故於原籍。遺著有《大谷山房詩集》、《大谷山房文集》、《大谷山房詩話》、《拜楔室醫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