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獻濤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7年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主要事跡,《留學》之緣,語錄,著作,媒體活動,
人物簡介
1986年-1990年,在西北工業大學攻讀法學專業,1994年-1997年,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攻讀明史碩士,師從明史大家顧誠先生。其後,任職於北京市政府辦公廳。2000年,調到光明日報社任北京記者站副站長。2003年9月-2010年12月,參與創辦《新京報》,任新京報副總編輯。2011年至今,任光明日報出版社副社長、總編輯。2013年10月,主持創辦《留學》雜誌,任社長。著有《復辟記·張勛傳》。
主要事跡
1986年,孫獻濤以銅山縣文科狀元的高分考入西北工業大學,退駝匪棕學不成,轉求學為嬉戲,因口才極佳,在校期間熱衷於演講,擔任校演講協會會長。1989年春夏之交,在團中央舉辦的“在望杯”全國大學生演講邀請賽中,獲論辯演講第三名。
1990年大學畢業之後,孫獻濤回到家鄉徐州市,進入政府機關工作。後來轉做彭城大學老師。因愛好歷史,想在人文科學方面有所建樹,遂考取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攻讀歷史學碩士。
三年的學史經歷,讓孫獻濤受益匪淺。導師顧誠,是明史方面的大家,對學生的課業要求極為嚴格。論文的寫作,顧先生要求孫獻濤做到,“每句話都要有來歷,不能是孤證,一定要有旁證。”不說沒根據的話,孫獻濤後來做新聞的時候堅持這一原則。畢業前,孫獻濤在光明日報社實習,多篇文章上了《光明日報》頭條,更有三篇關於科技歷史的文章,被《新華文摘》收錄。
孫獻濤在碩士畢業後曾想進入《人民日報》當記者,他邀請一位同學一起去應聘。該同學的目標是北京市政府辦公廳,於是二人又結伴報考公務員。陰差陽錯,孫獻濤進入北京市政府辦公廳,而其同學則到了《人民日報》。
認為機械、單調的工作不適合自己喜好挑戰的性格,2000年,孫獻濤換了工作,來到《光明日報》,做一名新聞記者。他堅持跑一線,連續三年採訪兩糊想會,獲評“優秀記者”。
三人同釣,改變人生
2003年,孫獻蘭辨拔墓濤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三人同釣寒江雪》的文章。時值《新京報》籌辦之際,戴自更看過這篇文章後大為叫好,遂邀請孫獻濤入伙,共同辦報。
孫獻濤為《新京報》的成功傾盡了全力。作為副總編輯,孫獻濤從國際和體育板塊,到文化、娛樂板塊,再到深度報導,甚至美術編輯、攝影記者,都逐個管了一圈。意識到采編工作對自己已無挑戰性,他轉到發行部門,擔任發行中心總經理,管理一千二百人的攤子,曾笑勸說背言:“我是團長我的團”。
2011年,孫獻濤向《新京報》告別。在《人莫予毒》一文中,孫獻濤回味自己在《新京報》度過的八個春秋,感慨道:
“人和人的命運不同,人一生的作為不多。新京報八年歲月是我人生的頂點,我和他之間有太多的交集。我不完全是為了改造這張報紙而存在的,我需要見證我兒子更豐富多彩的成長曆程。這個坎兒跨過去了,我發再照幾樂現我已經沒有了敵人,且了無遺憾。”
比別人好一點
從《新京報》抽身後,孫獻濤踏入了出版界。2011年1月迄今,他一直擔任光明日報社副社長、總編輯。
孫獻濤經年累積的媒體經驗,在他化身為出版人後多有助益。“報紙和出版是相通的”,他對社會熱點的關注一如既往,“當代媒體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出版行業關注的焦點。”
社會關注的熱點,便是出版圖書的源頭,是讀者的需要,“脫離讀者需要的讀物會被讀者束之高閣”,對於出版業的規則,他深有洞見。真正的好書是有市場的,《南明史》、《舌尖上的中國》等書的熱賣,證明孫獻濤的這步棋走得極妙。
《南明史》是孫獻濤故去的導師顧誠先生的著作,市場上難覓其蹤。孫潤判立獻濤深知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同時亦了解讀者的需要。在他的積極策劃下,《南明史》成功再版,反響極佳。此後,為質量上乘的文史類著作尋求出版機會,積極謀求出版社與作者之間的互動和雙贏,成為他的出版策略之一。
考慮到出版社的可持續發展,他認為做本版書非常重要。在他的堅持下,光明出版社每年推出一百餘種本版書,可謂有質有量。
光明日報出版社的優勢在於學術出版、學生課外讀物、暢銷書等領域,孫獻濤非常清楚這一點。如何謀求更好的發展,他堅稱,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只有比別人好一點,出版社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國內的學術類圖書良莠不齊,出版市場一派亂象。對此,孫獻濤歸阿臭的看法頗有見地。他指出,偽學術和假學術是學術出版領域面臨的最大問題。他曾公開表態:
“學術版塊作為光明日報出版社的重要發展領域,我們是有出版底線的,對於那些誤導讀者、傳播錯誤學術知識的圖書,堅決不予以出版”。
出版界的好聲音
2013年5月,孫獻濤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自助出版—衝擊行業遊戲規則》。
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篇文章在出版行業引起震動,甚至有可能影響到中央決策層在自助出版方面的政策法規的制定。
時任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的蔣建國,閱過此文後,針對自助出版問題,召開了三次大規模的專題研討會。第一次研討會,新浪、搜狐、騰訊等網站大鱷等均有參會。第二次研討會,包括中國出版集團、北京出版集團等國內知名出版集團的一把手齊聚一堂。第三次為內部研討會,新聞出版總署司一級領導都被要求參加。蔣建國請孫獻濤做自助出版方面的顧問,隨從出席三次研討會。
辦《留學》:兩位爸爸的一拍即合
2013年,新上任不久的光明日報出版社社長潘建凱,提出了籌辦《留學》雜誌的計畫。此前,在為子女辦理出國留學手續時,潘建凱敏銳地發現,留學市場魚龍混雜,並沒有一個面向市場、立場公正的發聲平台,媒體缺位是留學行業不爭的事實。由光明日報出版社來籌辦一本留學類的雜誌,為已經留學或者有志於留學的人群提供有效的借鑑,潘建凱敲定了這件事。
在具體的執行人選上,潘建凱相中了孫獻濤。在他看來,曾經當過八年的《新京報》副總編輯、擁有媒體從業經驗的孫獻濤,堪當此任。留學雜誌社社長,孫獻濤是不二人選。
孫獻濤和潘建凱是一拍即合的。在籌辦雜誌社之前,孫獻濤對留學知之不詳。他早有讓孩子出國留學的打算,藉助這個辦刊的機會,正好可以全面考量留學的利與弊。
孫獻濤接受任命,辦刊工作隨即緊鑼密鼓地展開。走馬上任後,孫獻濤廣招兵馬,利用在媒體圈的影響力,把一批活躍於媒體圈的年青人納入麾下。
《留學》雜誌社宣告成立。11月22月,試刊推出,高爾夫會所、五星級酒店、機場等高檔場所均可見到。27日,光明留學網正式上線。與此同時,微信、微博、易信等承載雜誌內容的本體亦相繼推出。雜誌創刊隆重推出。
《留學》要接市場的氣
作為《新京報》的元老之一,孫獻濤在媒體圈摸爬滾打多年,熟諳媒體的生存和發展模式。人們眼中的資深媒體人、傳媒領袖,在四十不惑的年紀選擇創業,孫獻濤把很多理想都寄托在《留學》雜誌。
建立一個比較好的平台,讓每個人在這個平台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將來都能成為一方牛人,他最希望用這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理想。長袖善舞的孫獻濤,在從前的平台雖已做得非常精彩,卻仍不時有掣肘之感,獨立做一件事是他長久以來的想法。《留學》,挑起了他創業的衝動。這是一個絕佳的機遇,意識到這一點,他決定充分利用。
如何辦好媒體?孫獻濤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利用好光明日報出版社的資源,他強調《留學》雜誌“一定要接地氣,接市場自由競爭的地氣,市場等價交換的地氣,市場行銷、產品研發的地氣,用戶服務換來真金白銀的地氣。”,“不然的話,也玩不轉。”
《留學》雜誌,被孫獻濤視為自己職業生涯的最後落腳點。如何以一種文人思維,引領這份雜誌向商業本質無限靠攏,是他未來窮究的命題。
《留學》之緣
1、發刊詞:歷史遠沒有結束,還得繼續留學——
在留學雜誌的發刊詞中,孫獻濤這樣說。“中國式留學”已經成為一項開放競爭的國際化大產業。有機構統計,算上傳統的留學諮詢、中介代理、語言培訓、聯合辦學,加上周邊的處境遊學、生活購物、租房買車,以及更加延展和深入的伴讀陪讀、房產購置、移民定居,全部算下來,這是一個三千億美元的大盤子。憑藉媒體人的敏銳,孫獻濤判斷,經過懵懂的草創期、瘋狂的擴張期、焦躁的平台期之後,留學產業的黃金十年剛剛開盤。
2、《留學》雜誌的定位
“行業媒體”,是孫獻濤給《留學》雜誌的定位。“清晰劃定邊界,站穩客觀立場,守住媒體底線,專注於發現、記錄、 警戒、呼籲。讓一份雜誌的存在,成為全行業的利好”,《留學》將持之以恆地踐行這一原則。
3、《留學》雜誌的口號:從“留學改變中國”到“另一種選擇”
最初,孫獻濤打算將“留學改變中國”作為雜誌的口號。後來他意識到這句口號,著實不妥。留學改變中國,沒有從留學生本體出發的,而是從國家的本體出發。為了改變中國,你才留學,可以這樣理解;或者,留學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中國。
關注到具體事情,尤其是個體命運的時候,孫獻濤的態度是極其謹慎的。他指出,從個體角度來講,很多人並不是為了改變中國,而是為了改變命運,跟自己較勁。你可以改變命運,也可以不改變,所以另一種選擇,從一種相對客觀的角度來看留學,這只是一種選擇,你可以選擇,也可以不選擇,你擁有選擇的主動權。
他認為,應該讓讀者看到,《留學》雜誌擁有這樣一種資源,可以最佳化個人的選擇,讓其選擇資源的占有率更高、錯誤率更低。“用這種方式來辦留學雜誌,我覺得不會錯。”就此,“另一種選擇”最終代替“留學改變中國”,正式成為《留學》雜誌的口號。
4、《留學》全媒體
在孫獻濤看來,紙版《留學》只是一項基礎產品。他希望超越傳統媒體的形態,將《留學》打造成一個全媒體,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上。接下來,他的計畫是,將與光明網合作,利用其龐大的客戶群和技術優勢,將更多的內容產品嚴絲合縫地嵌入到移動互聯終端,以滿足新媒體時代公眾的閱讀興趣、習慣和愛好,讓用戶以最便捷的方式獲得自己最需要的留學資訊。
5、《留學》雜誌的“變”與“不變”
辦留學雜誌要有耐心,每期都要想著怎么調整到位。堅持和妥協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我覺得惟一需要堅持的,就是要堅持妥協,就是要不停的調整。辦媒體,一定是要不斷的妥協和調整。
對留學雜誌來說,堅持不動搖的,那就是一定要有利於維護留學當事人的權利,包含兩層意思:維護他留學的權利,他不留學,我們也維護他不留學的權利。正如政治上所說,我維護你投票的權利,我維護你不投票的權利。不能用多數人的暴政否定少數人的權利,不能用少數人的激進,來否定多數人的選擇。留學有點類似於少數人的激進,多數人不選擇,我們也不能用誤導,為了我們做什麼事情,為了行業的發展,為了我們的生存,我們去忽悠別人,這也不好。這是《留學》要堅持的。
語錄
1、辦媒體
辦報這事其實沒什麼,有一萬種方法去做標題和內容,你可以由著性子變著法地去玩。唯一需要堅守的,是你悲天憫人的心。
辦報就是辦自己。
2、做采編
做采編的人一定要有弱者立場,要有底層思想,要有民眾思想,要有就是不能說"打抱不平"的思想,至少要在客觀的基礎之上,傾向於弱勢群體。
從采編做技術的角度來講,從做純粹采編專業的角度來講,這一句話是成立的,就是"天下興亡,新聞無責"
當今社會什麼最值錢?我覺得真話最值錢,真相最值錢。
3、出版
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只有比別人好一點,我們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4、能力
我不認為,層級決定一個人的能力。可能在不同的位置上,這個人能有更強的發展。馬克思曾說,獵狗和家犬的區別,大于思想家和碼頭工人的區別。
5、教育理念
當好父母沒有更好的招術,就是要耐心。
6、處事原則
有些事情你是要負責任的,首先要對家庭負責,同時對工作負責。不能學習那些自由知識分子,社會上的自由人士,可以一拍兩散,這是不可以的。
著作
復辟紀:張勛傳
張勛,1854年,生於江西奉新;1868年,摸魚偶遇恩人;1879年,娶妻曹氏,入伍參軍;1895年,加入北洋系,頭等先行官;1901年,保衛西太后,統率御林軍;1913年,三戰南京城,三日不封刀;1917年,十二天復辟“壯舉”,一年半隱居生涯;1923年,長辭人世,廢帝哭靈。
《復辟紀:張勛傳》撰於2003年。非典時期,人們出行不便。因覺無事可做,時為光明日報記者的孫獻濤,決定充分利用這段空閒時間,寫點關於張勛的東西。他悉心查閱資料,潛心著述,終成佳作。2008年10月,《復辟紀:張勛傳》面世,出版單位為光明日報出版社。
《竹書》
系列歷史不定期刊,孫獻濤主編,光明日報社出版社2013年出版。
媒體活動
1、2009年9月,出席鳳凰網在三亞舉辦舉辦以“轉型時代的媒體變革”為主題的媒體峰會。
2、常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評論員
3、任鳳凰衛視特約新聞評論員
孫獻濤經年累積的媒體經驗,在他化身為出版人後多有助益。“報紙和出版是相通的”,他對社會熱點的關注一如既往,“當代媒體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出版行業關注的焦點。”
社會關注的熱點,便是出版圖書的源頭,是讀者的需要,“脫離讀者需要的讀物會被讀者束之高閣”,對於出版業的規則,他深有洞見。真正的好書是有市場的,《南明史》、《舌尖上的中國》等書的熱賣,證明孫獻濤的這步棋走得極妙。
《南明史》是孫獻濤故去的導師顧誠先生的著作,市場上難覓其蹤。孫獻濤深知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同時亦了解讀者的需要。在他的積極策劃下,《南明史》成功再版,反響極佳。此後,為質量上乘的文史類著作尋求出版機會,積極謀求出版社與作者之間的互動和雙贏,成為他的出版策略之一。
考慮到出版社的可持續發展,他認為做本版書非常重要。在他的堅持下,光明出版社每年推出一百餘種本版書,可謂有質有量。
光明日報出版社的優勢在於學術出版、學生課外讀物、暢銷書等領域,孫獻濤非常清楚這一點。如何謀求更好的發展,他堅稱,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只有比別人好一點,出版社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國內的學術類圖書良莠不齊,出版市場一派亂象。對此,孫獻濤的看法頗有見地。他指出,偽學術和假學術是學術出版領域面臨的最大問題。他曾公開表態:
“學術版塊作為光明日報出版社的重要發展領域,我們是有出版底線的,對於那些誤導讀者、傳播錯誤學術知識的圖書,堅決不予以出版”。
出版界的好聲音
2013年5月,孫獻濤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自助出版—衝擊行業遊戲規則》。
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篇文章在出版行業引起震動,甚至有可能影響到中央決策層在自助出版方面的政策法規的制定。
時任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的蔣建國,閱過此文後,針對自助出版問題,召開了三次大規模的專題研討會。第一次研討會,新浪、搜狐、騰訊等網站大鱷等均有參會。第二次研討會,包括中國出版集團、北京出版集團等國內知名出版集團的一把手齊聚一堂。第三次為內部研討會,新聞出版總署司一級領導都被要求參加。蔣建國請孫獻濤做自助出版方面的顧問,隨從出席三次研討會。
辦《留學》:兩位爸爸的一拍即合
2013年,新上任不久的光明日報出版社社長潘建凱,提出了籌辦《留學》雜誌的計畫。此前,在為子女辦理出國留學手續時,潘建凱敏銳地發現,留學市場魚龍混雜,並沒有一個面向市場、立場公正的發聲平台,媒體缺位是留學行業不爭的事實。由光明日報出版社來籌辦一本留學類的雜誌,為已經留學或者有志於留學的人群提供有效的借鑑,潘建凱敲定了這件事。
在具體的執行人選上,潘建凱相中了孫獻濤。在他看來,曾經當過八年的《新京報》副總編輯、擁有媒體從業經驗的孫獻濤,堪當此任。留學雜誌社社長,孫獻濤是不二人選。
孫獻濤和潘建凱是一拍即合的。在籌辦雜誌社之前,孫獻濤對留學知之不詳。他早有讓孩子出國留學的打算,藉助這個辦刊的機會,正好可以全面考量留學的利與弊。
孫獻濤接受任命,辦刊工作隨即緊鑼密鼓地展開。走馬上任後,孫獻濤廣招兵馬,利用在媒體圈的影響力,把一批活躍於媒體圈的年青人納入麾下。
《留學》雜誌社宣告成立。11月22月,試刊推出,高爾夫會所、五星級酒店、機場等高檔場所均可見到。27日,光明留學網正式上線。與此同時,微信、微博、易信等承載雜誌內容的本體亦相繼推出。雜誌創刊隆重推出。
《留學》要接市場的氣
作為《新京報》的元老之一,孫獻濤在媒體圈摸爬滾打多年,熟諳媒體的生存和發展模式。人們眼中的資深媒體人、傳媒領袖,在四十不惑的年紀選擇創業,孫獻濤把很多理想都寄托在《留學》雜誌。
建立一個比較好的平台,讓每個人在這個平台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將來都能成為一方牛人,他最希望用這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理想。長袖善舞的孫獻濤,在從前的平台雖已做得非常精彩,卻仍不時有掣肘之感,獨立做一件事是他長久以來的想法。《留學》,挑起了他創業的衝動。這是一個絕佳的機遇,意識到這一點,他決定充分利用。
如何辦好媒體?孫獻濤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利用好光明日報出版社的資源,他強調《留學》雜誌“一定要接地氣,接市場自由競爭的地氣,市場等價交換的地氣,市場行銷、產品研發的地氣,用戶服務換來真金白銀的地氣。”,“不然的話,也玩不轉。”
《留學》雜誌,被孫獻濤視為自己職業生涯的最後落腳點。如何以一種文人思維,引領這份雜誌向商業本質無限靠攏,是他未來窮究的命題。
《留學》之緣
1、發刊詞:歷史遠沒有結束,還得繼續留學——
在留學雜誌的發刊詞中,孫獻濤這樣說。“中國式留學”已經成為一項開放競爭的國際化大產業。有機構統計,算上傳統的留學諮詢、中介代理、語言培訓、聯合辦學,加上周邊的處境遊學、生活購物、租房買車,以及更加延展和深入的伴讀陪讀、房產購置、移民定居,全部算下來,這是一個三千億美元的大盤子。憑藉媒體人的敏銳,孫獻濤判斷,經過懵懂的草創期、瘋狂的擴張期、焦躁的平台期之後,留學產業的黃金十年剛剛開盤。
2、《留學》雜誌的定位
“行業媒體”,是孫獻濤給《留學》雜誌的定位。“清晰劃定邊界,站穩客觀立場,守住媒體底線,專注於發現、記錄、 警戒、呼籲。讓一份雜誌的存在,成為全行業的利好”,《留學》將持之以恆地踐行這一原則。
3、《留學》雜誌的口號:從“留學改變中國”到“另一種選擇”
最初,孫獻濤打算將“留學改變中國”作為雜誌的口號。後來他意識到這句口號,著實不妥。留學改變中國,沒有從留學生本體出發的,而是從國家的本體出發。為了改變中國,你才留學,可以這樣理解;或者,留學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中國。
關注到具體事情,尤其是個體命運的時候,孫獻濤的態度是極其謹慎的。他指出,從個體角度來講,很多人並不是為了改變中國,而是為了改變命運,跟自己較勁。你可以改變命運,也可以不改變,所以另一種選擇,從一種相對客觀的角度來看留學,這只是一種選擇,你可以選擇,也可以不選擇,你擁有選擇的主動權。
他認為,應該讓讀者看到,《留學》雜誌擁有這樣一種資源,可以最佳化個人的選擇,讓其選擇資源的占有率更高、錯誤率更低。“用這種方式來辦留學雜誌,我覺得不會錯。”就此,“另一種選擇”最終代替“留學改變中國”,正式成為《留學》雜誌的口號。
4、《留學》全媒體
在孫獻濤看來,紙版《留學》只是一項基礎產品。他希望超越傳統媒體的形態,將《留學》打造成一個全媒體,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上。接下來,他的計畫是,將與光明網合作,利用其龐大的客戶群和技術優勢,將更多的內容產品嚴絲合縫地嵌入到移動互聯終端,以滿足新媒體時代公眾的閱讀興趣、習慣和愛好,讓用戶以最便捷的方式獲得自己最需要的留學資訊。
5、《留學》雜誌的“變”與“不變”
辦留學雜誌要有耐心,每期都要想著怎么調整到位。堅持和妥協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我覺得惟一需要堅持的,就是要堅持妥協,就是要不停的調整。辦媒體,一定是要不斷的妥協和調整。
對留學雜誌來說,堅持不動搖的,那就是一定要有利於維護留學當事人的權利,包含兩層意思:維護他留學的權利,他不留學,我們也維護他不留學的權利。正如政治上所說,我維護你投票的權利,我維護你不投票的權利。不能用多數人的暴政否定少數人的權利,不能用少數人的激進,來否定多數人的選擇。留學有點類似於少數人的激進,多數人不選擇,我們也不能用誤導,為了我們做什麼事情,為了行業的發展,為了我們的生存,我們去忽悠別人,這也不好。這是《留學》要堅持的。
語錄
1、辦媒體
辦報這事其實沒什麼,有一萬種方法去做標題和內容,你可以由著性子變著法地去玩。唯一需要堅守的,是你悲天憫人的心。
辦報就是辦自己。
2、做采編
做采編的人一定要有弱者立場,要有底層思想,要有民眾思想,要有就是不能說"打抱不平"的思想,至少要在客觀的基礎之上,傾向於弱勢群體。
從采編做技術的角度來講,從做純粹采編專業的角度來講,這一句話是成立的,就是"天下興亡,新聞無責"
當今社會什麼最值錢?我覺得真話最值錢,真相最值錢。
3、出版
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只有比別人好一點,我們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4、能力
我不認為,層級決定一個人的能力。可能在不同的位置上,這個人能有更強的發展。馬克思曾說,獵狗和家犬的區別,大于思想家和碼頭工人的區別。
5、教育理念
當好父母沒有更好的招術,就是要耐心。
6、處事原則
有些事情你是要負責任的,首先要對家庭負責,同時對工作負責。不能學習那些自由知識分子,社會上的自由人士,可以一拍兩散,這是不可以的。
著作
復辟紀:張勛傳
張勛,1854年,生於江西奉新;1868年,摸魚偶遇恩人;1879年,娶妻曹氏,入伍參軍;1895年,加入北洋系,頭等先行官;1901年,保衛西太后,統率御林軍;1913年,三戰南京城,三日不封刀;1917年,十二天復辟“壯舉”,一年半隱居生涯;1923年,長辭人世,廢帝哭靈。
《復辟紀:張勛傳》撰於2003年。非典時期,人們出行不便。因覺無事可做,時為光明日報記者的孫獻濤,決定充分利用這段空閒時間,寫點關於張勛的東西。他悉心查閱資料,潛心著述,終成佳作。2008年10月,《復辟紀:張勛傳》面世,出版單位為光明日報出版社。
《竹書》
系列歷史不定期刊,孫獻濤主編,光明日報社出版社2013年出版。
媒體活動
1、2009年9月,出席鳳凰網在三亞舉辦舉辦以“轉型時代的媒體變革”為主題的媒體峰會。
2、常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評論員
3、任鳳凰衛視特約新聞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