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漢城

孫漢城

孫漢城 男,1933年5月29日生於江蘇蘇州,筆名;悼雲,中共黨員。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52~1996年,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前身為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82年起任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漢城
  • 別名:筆名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生於江蘇蘇州
  • 出生日期:1933年5月29日
  • 職業:中共黨員
  • 代表作品:原子核物理﹑核技術
主要成就,個人生活,

主要成就

50餘年來,孫漢城教授辛勤耕耘,潛心鑽研,在國內外發表論文80餘篇;著有《中微子之謎》、《核世紀風雲錄》和研究生教材《實驗原子核物理》。獲得主要獎項有:
作為與何澤慧合作的“核乳膠製備方法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核乳膠及其套用的發展”和“釙中子源”獲科學大會獎;
“鈷60γ射線源-碘化銫探測器貨櫃檢查系統”獲國防科工委重要成果二等獎;
“輕核三體反應研究”獲國防科工委重要成果三等獎;
“大亮度β譜儀”獲核工業部重要成果三等獎。
獲得的專利技術包括:1. 蜂窩狀電子靜電譜儀;2. 用準直中子束作導火索炸藥斷裂檢查的新方法;3. 鈷60γ射線源-碘化銫探測器貨櫃檢查系統。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他仍以年輕的心態主持用中子與核四極共振方法檢查炸藥與毒品的儀器開發研究;參加了用極弱的γ源作車輛與貨櫃檢查的射線成像儀的研究。最近還回響他的老師何澤慧的倡議,在山西師大開展用核乳膠作宇宙線研究,以期在學術上做出更大貢獻。

個人生活

1985年起任博士生導師。1991年起獲政府特殊津貼。先後從事核輻射探測技術、中子物理、輕核反應、中微子物理、核技術套用等領域的科研工作。1996年退休後在北京鳴遠科技開發中心工作。曾任原子能院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物理研究部副主任、核技術套用研究所所長兼測井技術研究室主任。曾兼任原子能院核探測技術、電物理兩個學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核分析技術開放實驗室副主任,四川大學教授,《原子核物理》、《核技術》雜誌編委,中國物理學會理事,中國核物理學會常務理事暨副秘書長,中國高能物理學會常務理事。現任北京深鳴遠科技開發中心董事長兼總經理,兼任原子能院博士生導師,核工業研究生部教授,北京大學重離了物理研究所暨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四川大學輻射物理及技術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中國物理學會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測井技術聯合體常務副理事長,英國國際傳記中心(IBC)副主任,美國傳記研究所(ABI)科研項問,紐約科學院會員,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會員。 上世紀50年代,他師從何澤慧研製核乳膠,達到當時的國際水平,並有所創新∶用比國外顆粒更小的鹵化銀製成電子靈敏乳膠,發現了金鹽對潛影的穩定作用,發明了高量載硼、鋰、鈾的新方法。60年代初又發明了既有良好的粒子分辨本領又有較高靈敏度的混合型乳膠。
在探測器研製工作中,領導開拓了有機晶體、塑膠、液體閃爍與中子螢光屏的新領域。
在中子物理與輕核反應領域,他精確測定了235U的熱中子裂變截面,測量了若干輕核反應的截面與中子能譜,建立了測量快中子能譜的各種方法,發明了截鋰乳膠二面角法與在強γ本底條件下測量快中子能譜的11B( n,α)8Li(β-)8Be(2α)反應新方法。
在核物理基礎研究中,他研究發現可將中、高能區的準自由散射過程推廣到低能區,發現了8Be 的d-α-d鏈式準分子共振態。80年代,在已開發國家興起的測量中微子質量的熱潮中,他用遠低於國外的經費得到了精度相仿的結果,被收集於國際《粒子數據表》中。
1986年起,孫漢城轉向核技術套用研究。他主持建立了大體積高純鍺的高解析度自然γ能譜測井儀,證明了大慶油田刻度井的鈾―鐳平衡在2%的精度內是成立的。提出了用釓代替硼的測井新方法。90年代初他率先主持了用電子直線加速器做貨櫃檢查原型樣機的設計與實驗。20世紀末又參與了用鈷-60 源的貨櫃檢查裝置的設計。
他還參與了旋轉γ刀的物理設計,中子瞬發γ作煤成分分析儀的研製,中子發生器的研製,用核四極共振與中子瞬發γ分析作炸藥檢查的方法與裝置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