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永旭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安徽合肥
- 出生日期:1936年3月16日
- 畢業院校:上海同濟大學數學物理力學系
- 代表作品:《電磁離合器套用與選用計算》
簡介,人物生平,
簡介
人物生平
早期曾在國家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和機械工業部北京工具機研究所任職,曾參與國家第一、二顆核子彈結構的研究開發,並主持和參與了國家普通級、精密級、高精度級車床系列產品,升降台銑床系列產品的研發工作。一九八九年承擔了國家“七五”攻關項目:單片電磁離合器和制動器系列產品的研製,該項目通過部級鑑定,並被國務院生產辦公室認定為“國家級新產品”。曾參與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工具機設計手冊》初版和《現代工具機設計手冊》再版的編著,參與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機械設計手冊》(第五、六版)的編著,並譯著了《電磁離合器套用與選用計算》一書。受機械工業出版社邀約將首次編著國家《電動推桿性能結構及其套用》學科專著。於一九九二年始在京先後創建北京古德機電技術研究所和北京古德高機電技術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傳動裝置、新型機械基礎件及新型功能部件的研究開發,並在北京和合肥設有分公司。他自六十年代中期就瞄準了國際已開發國家先進基礎件、傳動件、功能部件的主導產品,苦心鑽研,取得了核心技術理論。他填補了我國機械製造業中基礎件、傳動件、功能部件的薄弱環節,為改變我國機械基礎件、傳動件、功能部件嚴重滯後局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晚年他仍在為促進我國新型基礎件、傳動裝置、功能部件的國際化、現代化,並使它們成為我國現代主要民族工業而努力奮鬥。
如今“晚霞夕照幽徑遠,創業路上續輝煌”。年逾古稀的孫老仍壯心不已,正孜孜不倦效力於新型電動推桿、伺服電動推桿、跟蹤太陽能發電站、高速路中視屏太陽光伏電源、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危險環境專用機器人、智慧型建築、智慧型路障和反恐路障等國家急需的高端技術領域產品的研發,為由服務於製造行業擴大到非製造行業而努力奮鬥。他如今想的是什麼?一句話:凡是國際上和國家需要的先進工業產品,也是他所能夠效力的技術領域,他就要為使此產品在中國生根發芽而努力奮鬥,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品牌,實現中華民族應為人類多做貢獻的願景。讓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成為全民族共同奮鬥的目標,亦是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是口號,更不是空話,需要每個有為的中國人在平時工作中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活一天,就要努力去奮鬥一天;乾一天,就要努力去追求一天。這也是他晚年執著的追求和精神的支柱。
他一直以林則徐的名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來警醒自己,以“振興民族工業從我做起,復興中華應儘自己力量。” ,“奮鬥伴隨艱辛,艱辛伴隨快樂。”作為畢生的信念,用“機遇大於奮鬥,奮鬥才有可能抓住機遇。” ,“前進有可能失敗,不前進肯定會失敗。”,“忍耐是意志標誌,意志是奮鬥力量。”,“理想為奮鬥導航,奮鬥為成功開道。”,“成功基礎是奉獻、勤奮。”來激勵自己。並在二零零五年八月在京參觀“南京大屠殺”展覽時,寫下了“永遠不忘辱國史,振興中華立國志。”的誓言。
他是隋唐著名醫藥學家“藥王”孫思邈的後裔。作為思邈公的後裔就要為繼承、振興和發揚孫思邈醫為仁術的精神而不懈努力,團結一切海內外思邈公後裔及支持思邈公事業的人群,為振興思邈精神事業而努力奮鬥。
孫老現在還有兩大心愿:一是為發展創新型人才提供平台,為引領世界科學技術潮流推波助瀾;二是建立海內外中華“孫氏宗親會”大網路。以先祖孫武、孫思邈、孫中山等中華民族的精神為楷模,為振興中華凝心聚力,續寫輝煌。
他終生堅持為中華民族的興旺和發達、國家的發展和富強做踏踏實實的事情!
註:陶少斌,安徽省合肥市人,曾為“安徽日報”、“中國農民報”通訊員,並任肥東縣農業局副局長,縣引進辦主任等職。1989年掛職任合肥離合器廠廠長,和孫永旭合作圓滿完成“七.五”攻關項目。2003年退居二線享受副處待遇。2006年退休後再度和孫老合作,現任“古德高(合肥)機電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擴大產品規模生產,創建產品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