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元龍生活於1.25億年前的早白堊世。與本科中的其他種類相比,其前肢較短,具有多層大而複雜的羽毛結構。作為已滅絕的與鳥類親緣關係最近的一個類群,振元龍是第二例具有短前肢和首例前肢、尾巴上長有羽毛的馳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孫氏振元龍
- 拉丁學名:Zhenyuanlong suni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 綱:蜥形綱(Sauropsida)
- 亞綱:雙孔亞綱
- 目:蜥臀目(Saurischia)
- 亞目:獸腳亞目(Theropoda)
- 科:馳龍科(Dromaeosauridae)
- 種:孫氏振元龍
- 分布區域:中國遼寧省西部
- 生存年代:白堊紀早期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羽毛的作用,新證據,
物種學史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呂君昌研究員與英國愛丁堡大學史蒂芬·布魯塞特教授在我國東北遼寧省發現一種體型大、前肢短且長有羽毛的馳龍類恐龍,並將其命名為振元龍。這一發現豐富了早白堊世時期的遼寧馳龍類恐龍的種類。相關論文線上發表於2015年7月16日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該標本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遼寧錦州古生物博物館收集來的,種名“孫氏振元龍”則是為感謝遼寧錦州古生物博物館館長孫振元作出的貢獻,特以其名字為該恐龍命名。
形態特徵
振元龍屬於馳龍類,生活於1.25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其化石保存幾乎完整,個體長超過1.5米,具有保存完美的像鳥類一樣的翅膀,密集的羽毛覆蓋著前肢和尾部。與本科中的其它種類相比,振元龍的前肢較短,具有多層大的羽毛構成,且羽毛的結構複雜。像振元龍這樣,擁有如此複雜的、鵝毛筆一樣的羽毛的馳龍類恐龍,尚屬首次發現和報導,其發現顯示了這些具有大型複雜羽毛的長羽毛恐龍比以前認為的更加多樣化。
羽毛的作用
振元龍雖然具有鳥類一樣的翅膀,但是它可能不會飛,至少不會像現生鳥類一樣用強大的肌肉來驅動飛行。這種短的翅膀所起的作用尚不清楚,很可能是由會飛的祖先演化而來,現在僅僅起炫耀作用,類似於孔雀展示它們五顏六色的尾巴。
新證據
這項最新發現證明,體型更大,羽毛結構更為複雜的“有翅類恐龍”要比我們原先認為的更加多樣。根據研究組公布的信息,這一新發現的種類屬於一種有羽類食肉動物,廣泛分布於大約1.25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他們此次發現的是一具幾乎完整的骨架,其保存情況出奇的好。隨後這些化石由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以及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專家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這種恐龍身上的羽毛具有由一根中軸上分出的精細分叉構成的複雜結構。
儘管此前科學家們就已經發現過體型更大的帶有羽毛的恐龍種類,但其中從未發現過類似這樣擁有如此複雜,帶有類似鳥類羽毛管那樣精緻羽毛的翅膀結構,事實上,科學家們很早之前便已經知道有很多種恐龍身上長有羽毛,但這些所謂的羽毛看上去其實更像是毛髮,而不是真正意義上像現代鳥類翅膀那樣的羽毛。然而孫氏振元龍則非常不同,這種恐龍的翅膀和尾部都被濃密的羽毛所覆蓋。
不過科學家們認為,儘管擁有了類似鳥類那樣的翅膀,但孫氏振元龍很可能並不能飛行,至少不能像現代鳥類那樣藉助強健的肌肉揮動翅膀實現飛行。目前研究人員還無法確定這種短短的翅膀對於孫氏振元龍來說究竟能起到何種作用。他們猜想這種恐龍可能是從一類能夠飛行的祖先逐漸演化成這樣的,它精緻的羽毛可能僅僅是為了炫耀,就像今天的孔雀羽毛那樣。
布魯薩特表示:“這一新發現的恐龍是伶盜龍最近的近親之一,但它的樣子看上去更像是鳥類。它是一種長有巨大翅膀和中空羽毛的恐龍,樣子會比較像一隻老鷹,或是兀鷲。”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呂君昌教授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他表示:“中國遼寧省的西部地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龍化石發現地之一。已知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化石就是在這裡被發現的,而此次孫氏振元龍的發現則顯示帶羽毛恐龍種類的多樣性甚至可能還要超出我們此前的想像。未來可能還有其他的帶羽毛恐龍新種會被發現,這一點非常令人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