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之儒

氏之儒是戰國時期以荀子為代表的儒家八派之一。同思孟學派迥然異趣,和被奉為儒家正宗的孔孟之道亦格格不入;但荀子其人其學及其學生李斯、韓非均在歷史上產生過重大的作用和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氏之儒
  • 簡介:以荀子為代表的儒家八派之一
  • 身份:孔子之後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 詞性:名詞
  • 著述:《荀子》
荀子是孔子之後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其著述後世名為《荀子》。荀子繼承孔子治學傳統,善為《易》、《詩》、《禮》、《春秋》,批判地總結了在他以前的諸子各派學說,特別提出了孟子的性善、王道之 " 蔽 " ,首創 "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 " 的性惡論和 " 明於天下之分 " 的樸素唯物論,倡言禮法兼治、王霸並用,義利兼顧之說。這同思孟學派迥然異趣,和被奉為儒家正宗的孔孟之道亦格格不入;但荀子其人其學及其學生李斯、韓非均在歷史上產生過重大的作用和影響。
歷史爭議:
孫氏之儒的創立者,共有兩說。一種是傳統意義上認為的孫氏即荀氏,一種是日本學者津田鳳卿在《韓非子解詁全書》提出的公孫尼。
津田鳳卿言:“恐脫‘公’字,《藝文志》:‘《公孫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太平御覽》引《公孫尼子》,一曰:‘恐公孫丑也。’或曰:‘指孫卿子’,非。”
這個觀點是可以得到支持的,首先宋代王應麟所編《玉海·卷一百三十四》引《韓非子·顯學》時“孫氏之儒”前有一“公”字。晉陶淵明在《聖賢群輔錄》釋“八儒”時也說:“公孫氏傳久《易》為道,為潔淨精微之儒”——以公孫氏為八儒。
但這三個理由都靠不住。
首先,公孫尼子與宓子賤、漆雕啟、世子(世碩)觀念相近,皆言性有善有惡。此一派即為漆雕派,且公孫尼子與漆雕子(漆雕啟後)大約同時,不可能同為兩派。
其次,《玉海·卷一百三十四》引《顯學》時確為“公孫氏之儒”,然而四庫本中,詞條之下即注“一無‘公’字”。《聖賢群輔錄》則早已斷定是偽書,而釋“八儒”“三墨”之兩篇猶甚。宋人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四上》說:“其次第最有倫貫,獨《四八目》後‘八儒’‘三墨’二條似後人妄加。”所以終究靠不住。
且持孫氏之儒為公孫尼子的論者,有一點恐怕很難釋通,便是儒家八派既是孔子逝後最有實力的八家,荀氏作為儒家晚起的集大成者為何不能入內?此道理解釋不通,則荀子必為八派之一明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