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榘(1590-1662),字不喻,號從所,又號東海,別號東懈。建湖顏單人。崇禎十六年進士。官至上虞知縣、戶科給事中。著有《四書正義》、《藏堂詩稿》等。
明崇禎年間進士孫榘,鹽城西鄉唐橋南大孫莊(今建湖縣顏單鎮梅塘村)人。他一生熱愛鄉土,心繫民瘼,凡有益於桑梓庶民之事,無不竭力盡心,樂有所為,深得民眾的信賴與崇敬。崇禎末年(1644),時任漕運總督巡撫的蔡士英曾贈給他一塊匾額,上書“救濟弘猷”四個大字,以褒揚他愛鄉愛民的美德(事見《孫氏宗譜》)。
孫榘字不喻,號從所,二者皆取《論語》“從心所欲不逾矩”之義。幼年喪父,育於兄嫂。生性聰慧,好讀書,“日授句讀,輒記不忘”(語見宋蘇《明給諫孫東海先生傳》)。及長,嫂嫂逼其分家,他把所有家產全部讓給兄嫂,隻身棲居於“族之陋室”。相傳,母親谷氏私下裡問他:“家中鍋碗瓢勺,你一件不取,日後如何生活呢?”孫榘笑而未答。谷氏又問:“兒子,你莫非有一筆可觀的積蓄么?”他爽快地答道:“有!”谷氏大為驚異,忙問積蓄放在何處,孫榘指著自己的一箱書籍說:“這就是我的積蓄。”谷氏見他“質弱力綿”,處世看問題卻很有見地,便鼓勵他認真攻讀,將來成器。後來他嫂嫂聽說此事,深感愧悔,又將他接回家去。他“事兄如父,愛侄如子,生養死葬,數十年如一日”,因此家聲遠播,大孚眾望(事見孫渾《叔父東海公事略》)。
孫榘自幼勤奮好學,飽覽經史,明熹宗天啟四年(1624)赴鄉試,舉孝廉。越二年,鹽城縣旱、蝗並作,饑荒嚴重。孫榘一面上書請求賑粟救災,一面籲請知縣楊世祿火速派員到湖南、廣西購米,還央請漕撫蔡士英出具憑證,使運糧船隻一路通行無阻,及早返抵鹽城以救濟災民。他自己家中所有人等,經常用菜湯充飢,省下糧食煮粥施賑,鄉人頗感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