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明(二胡演奏家)

孫文明(二胡演奏家)

孫文明(1928~1962):民間音樂家。出生於浙江上虞。

孫文明四歲時因患天花而雙目失明。十二歲時父親去世,迫於生活,曾學算命,到處流浪,後學二胡為謀生手段。他學習時先是模仿著拉奏,善於吸收民歌小調,各類戲曲曲藝無所不學,後來就自編自演。

解放初,孫文明在南京曾創作了《送聽》和《彈六》兩曲,《彈六》一曲為模仿彈弦樂器,不用千斤;1952年作的《流波曲》和《四方曲》,曾參加江蘇省音樂舞蹈會演,獲得很高評價和獎勵。1959年應上海民族樂團的邀請,到上海傳藝,後又到上海音樂學院授課。

孫文明的二胡演奏藝術富有創造性,並能根據樂曲表現的需要採用獨特的八度定弦。他創作的八首二胡曲中,《流波曲》是代表作。香港上海書局出版了《孫文明二胡曲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文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上虞
  • 出生日期:1928年
  • 逝世日期:1962年
  • 職業:音樂家
  • 主要成就:參加中國全國民族民間音樂會演,獲得第二名
  • 代表作品:《流波曲》、《四方曲》等
  • 擅長:二胡演奏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創作風格,主要作品,獲獎記錄,藝術成就,外界評價,

人物生平

孫文明十七歲時他流浪至江蘇高淳;依當地風俗,算命先生要隨身攜帶二胡,邊走邊拉,以招攬生意;因此他開始研習二胡的演奏。還有一種說法:他16歲時,在破廟夜宿,偶遇一位善拉二胡的盲人,從此改習二胡。數年間,他琴藝大進,熟悉絲竹、錫劇、評彈、京劇、民歌等多種曲調,為他後來的技藝打下了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被推薦到南京學習廣東音樂,並仿粵曲風格創作了《送聽》。1950年他到蘇州演出,演奏的曲目多達一百六七十首。1951年春他創作了《彈六》,該曲借鑑了彈詞與江南絲竹《三六》。1952年孫文明來在上海奉賢南橋鎮,入贅潘家並改名潘旨望,從此生活稍有安定。此後,他常在江南各處的茶館賣藝。同年冬,他創作了《流波曲》、《四方曲》等作品。
1956年他參加江蘇省音樂舞蹈會演,獲得獎勵(一說1952年,待考)。1957年他參加了政府組織的全國音樂舞蹈會演並載譽而歸。同年創作了《人靜心安》和《夜靜簫聲》。1958年參加中國全國民族民間音樂會演,獲得第二名,期間還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1959年孫文明應上海民族樂團邀請,在上海講學半年。1960年他受聘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授課一年半,並創作了《春秋會》、《晝夜紅》。
1961年9月孫文明返回奉賢。10月創作了《夜靜簫聲》。因為曾經為上海著名院團授課,他不願再去茶館賣藝,生活也因此而清貧。1962年春他的愛子患麻疹夭折,他為此頗受打擊,肺病日重,並於1962年12月13日病逝,終年僅有三十四歲。(還有病逝於12月18日、12月23日的說法,待考)
孫文明創作了許多二胡曲目,同時他的二胡演奏技法也富有創造性。林心銘教授於1980年整理出《孫文明二胡曲集》一冊,後由香港上海書局出版。上海出版的《中國二胡名曲薈萃》中也收有孫文明的多部作品。

主要成就

創作風格

孫文明的民間二胡曲及其演奏藝術當時在江南地區,特別是太湖流域的城鎮鄉村很有影響,深受百姓喜愛。其原因,一是他熟悉江南絲竹、廣東音樂和其他民間樂曲,熟悉京劇、錫劇、紹興戲、申曲、蘇州彈詞等戲曲和曲藝音樂,並善於從中吸取豐富的音樂營養,二是他有刻苦鑽研標新立異的精神,別出心裁地革新二胡演奏方法,模仿四胡、琵琶、三弦、洞簫等樂器的演奏效果,令聽眾驚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民族樂團項祖英、周浩等專業二胡演奏家曾專門向孫文明拜師學藝並採風記譜。

主要作品

1961年上海音樂學院錄音室錄製了孫文明親自演奏的二胡曲目,如今這些錄音資料已經成為絕響。這些曲目包括
《彈樂》
流波曲
《四方曲》
《人靜安心》
《送聽》
《夜靜蕭聲》
《春秋會》
《評彈開篇》
《志願軍歸國》
《二琴光亮》
《送春》

獲獎記錄

中國全國民族民間音樂會演
二等獎

藝術成就

孫文明的二胡演奏藝術功底頗深,富有創造性,並能根據樂曲表現的需要採用獨特的八度定弦,有時甚至不用千斤,有的還用雙馬尾來演奏,效果奇特,另有一番情趣。他在運弓走指方面,把“托絲”和“輕按”巧妙結合,奏出類似洞簫的優美的音色。他還善於運用虛弓,彈弓,滑音,泛音等技法來豐富表現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

外界評價

孫文明是將技巧與音樂二者關係協調的最好的典範。他的二胡實踐,對二胡藝術的發展有很大的啟發作用。尤其在傳統音樂風格的傳承、創新和探索方面。值得深思的是對於傳統音樂風格的傳承、創新和探索方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