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得菁

孫得菁

孫得菁,1979年生,黑龍江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美術家協會會員,黑龍江書法家協會會員,畢業於四川書法藝術學院,結業於北京畫院。 河北邢台畫院副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得菁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黑龍江
  • 出生日期:1979年
  • 職業:畫家
個人參展,發表刊物,他人評價,

個人參展

2013年 《潮汐潮落》“生長”-2013上海青年美術大展 (沈柔堅藝術獎)
2013年 《翰墨新象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上海
2013年 《“徐悲鴻獎”中國畫獲獎作者精品展》江蘇南京
2013年 《風舞霓裳》全國第三屆“徐悲鴻獎”中國畫展 (優秀獎)
2013年 《望纖雪》“泰山之尊”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入選)
2012年《 第二屆“徐悲鴻獎”中國畫提名展 》江蘇南京
2012年《五六七八畫展》 安徽太和
2012年《暖風》翰墨新象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
2012年《裊裊》八荒通神“哈爾濱中國畫雙年展”(入選)
2012年《艷陽天》錦繡中原中國畫展 (入選)
2012年《裊裊》2012全國中國工筆畫展(入選)
2012年《潮汐潮落》全國第三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入選)
2011年《風的季節》中國當代花鳥畫展(入選)
2011年《兩隻鳥的冬天》“炫-2011上海青年美術大展” (三等獎)
2011年 《羽琳琅》全國第四屆青年美術作品展 (入選)
2010年《翅羽下的雪影》上海世博會中國美術作品展(優秀獎)
2010年《羽琳琅》全國第二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 (優秀獎)
2010年《風吹過》《民族百花獎》中國各民族美術作品展 (入選)
2010年《偶》全國第五屆中青年藝術家推薦展 (入選)
2010年《風吹過》全國第二屆“徐悲鴻獎”中國畫展 (優秀獎)
2009年《翅羽下的雪影》黑龍江省十一屆美術作品展(優秀獎)
2009年《融》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黑龍江省青年書畫作品展 (獲銅獎)
2008年《薕帳蕭蕭翠雨寒》全國首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 (入選)
2007年《舊憶過往》全國第四屆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展 (入選)

發表刊物

作品發表於《美術家通訊》《美術天地》《美術報》《國畫家》等刊物

他人評價

——孫得菁工筆花鳥札記
引子:晚明以降,中國畫的語言雖然已經上升到了抽象與自律的高度,並逐漸步入近、現代的藝術表現形態,但伴隨晚清中西文化的正面碰撞,中國畫的自主思維邏輯和藝術語言形態的走向被打破。在中西互動的格局中,如何重新構建中國畫的現代形態,這個巨大的歷史課題,既是對中國畫家的沉重拷問,也是中國畫家所獲得的重大機遇。作為年輕一輩中國畫畫家的孫得菁在“衡中西以相融”這個關乎中國畫發展的重大詰問面前,以傳統工筆繪畫的表現形式作為創作的載體,將西畫的觀察、審視、理解和提煉的繪畫方式有機的融入到中國畫創作當中,並由此達到傳統繪畫表現與現代審美精神意度的契合。
宋代院體繪畫,以寫實性的手法將花鳥畫作品作為主要的創作題材,那是從在萬千變幻的花鳥世界發現了美,也反照到自身。因此,花鳥魚蟲的世界莫不為以後有詩性的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這種物我齊一的觀念,顯然是受到老莊思想的影響。直至物質科技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崇拜之情,不唯無減,反而更增。花鳥畫家們之所以不斷謳歌花鳥林木的世界,正是緣自人們情思的具體反映。得菁是一個有創造精神的畫家,他的天賦和秉性,使他對美與崇高的事物滿懷摯愛。在一筆一畫之間,作者藉助自然題材,盡情抒發、傾泄、寄託對與美的嚮往。從他的工筆花鳥作品中,你能夠感悟畫家對自然生靈的傾心與傾訴。他用藝術的語言把自然心靈深處那絢爛、繽紛、夢幻的意境流露於那至真、至善、至美的內心情感之中,並由此去呼喚人們對於自然所孕育的美好事物的珍愛。
作為書法專業的孫得菁來說,書法用筆和寫生造型的相互融合及運用,是其工筆作品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形式和創作特點。他首先洞見了傳統工筆繪畫所不具備的深入程度,然後思考了工筆與素描、書法與造型的共性與個性、相融性與差異性。所以在他的花鳥作品中,書法已經不僅僅只局限於工筆線描的書寫技巧,而是在寫生所需的素描手法裡,融匯書法作品字型結構開合、映帶的圖像式結構,以此進一步增強畫面的表現力。無疑,深厚的線描功力,以及嫻熟的書法功力,成為了他表現技巧能夠不斷深入的基礎,也是他將傳統寫實一路推向唯美的關鍵。
得菁作畫不拘陳局,通靈善變,不僅在視覺上追求畫面的和諧愉悅,更追求心理上、畫面外的意境表現和精神升華。雖從實景所觸,然興會淋漓,或清氣撲面,或華色斑斕,或光影浮動,或寄寓幽深,皆具恬淡、清淨和高雅氣派,了無俗態,令觀者心神俱醉,餘味不盡。《翅羽下的雪影》作為充分體現這思想的作品,從更深層次反映了畫家的內心感受。雪地里枯萎的雜草與死去的野鴨,並沒有折射和渲染出陰暗冷漠的視域與寒慄恐怖的氣氛。死亡在此時平靜的成為自然瞬息間的一部分,它的靜謐,是沒有絲毫恐懼的。逝去生命之前的存在蘊含著美,當生命逝去了,美是否流逝?這樣具有哲學思辨的拷問,或許能讓你體會到的是更為深刻的美的意義。因為逝去,你才有可能流露出更多的感情作交流,而這對於美的追憶也就愈發強烈。像這樣的表現手法既直接也隱喻,能夠讓觀者更理解、體會、感悟、欣賞美的內容也就越加豐富。畫家採用如此的創作手法,並不暗淡也絕非是其陰暗面的坦露,反之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這件花鳥繪畫作品的可讀性得到了新的詮釋,這種意象語言的具象形式的反映可以說是作者詩性與理性的完美結合。
多年畫花鳥畫創作,得菁從不紅紅綠綠,一貫是褐色、黃褐色,他的畫面上,似乎花草都是他深秋和隆冬的禮物。鮮艷的顏色仿佛從未給他他靈感,而是那褪色後的坦然之姿,入眼入心。這亦如同他平日的生活,波瀾不驚,淡定而平靜。孫得菁在其作品當中,除繪畫的立意新穎之外,其繪畫語言的豐富性不容忽視。他的語言敘述形式,並非只是單純的技巧,而是更多表現則源於畫家的才情和格調。深情、高格、平和、含蓄的繪畫基調成為作品的主勢,不僅有整體的韻律感而且有筆意,有畫意,使之描繪的對象更具有有勃勃的生機。《薕帳蕭蕭翠雨寒》作為全國首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入選作品,就是在自然中摘取一片生機,畫面尺度與神理兼備,線條與神韻互生,淡逸而不輕浮,沉厚而不郁滯。又如《片光零羽》中徘徊的流光游移不定,一片柔柔的羽毛隨光搖曳。在零落秋葉和葦草的背景烘托下,黑鶴梳理著羽翅使整幅畫面的極富動感。從現實中悄然隱沒,又以朦朧的幻象再現,作者這樣一個境界,如此悵惘,又如此寂寥,幾乎不可觸碰。它給觀眾留下了一個極為豐富的想像空間,也在觀眾的心靈深處留下了感傷的印記。
得菁的才華與才情,表現在作畫時並非一味因襲前人,而是繼承了前輩大師的創作精神與內涵,真真立足於時代。他往往在痴迷狀態中創作,在現實事物身上濃重地染上他的幻想、終將自己的想像力、構思、技術、語言、激情、統統置於對生活真實體悟。唐張璪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孫得菁的實踐正是以個人的心性創造中表達感悟真實,在此得菁自己的感性美學尋找到了基礎內容。他用一雙敏銳的眼睛,準確地感受外在世界,同時把自己對生活的審視用繪畫的形式給予展現。
工筆畫作為一個繪畫概念,在傳統書畫品評中很容易與工匠性繪畫聯繫到一起,尤其在“南北宗論“為中心的文人畫體系內,工筆很難獲得合理而公允的評價。誠然大部分工筆畫家更喜歡沉迷於工匠般的勞作,但是否工筆畫就注定因為這種評判體系的存在,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尷尬的境遇,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問題。對於工筆寫意性的探索和實踐已近持續了很長時間,這讓我們可能擺脫“匠氣”從而從評判體系的尷尬中走出。但如何真正意義上讓工筆“取意”,我想從像孫得菁這樣年輕一輩新銳畫家的身上可以看到更多一些的可能。昔日的傳統已成為經典,今天的新風格又將成為未來的經典,我們期待新的經典與新的得菁和他的新作品。
楊瑾
歲次庚寅秋於昆明
孫得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