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仰周

孫仰周( 1910-1942),臨清東張堤村(現屬河北省臨西縣)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仰周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出生地臨清東張堤村
  • 出生日期:1910年
  • 逝世日期:1942年
  • 主要成就:革命烈士
人物生平,軼事典故,

人物生平

1925年在濟南上國中期間,他積極參加“五卅”運動,秘密接受了黨的領導,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8年秋,魯西北革命形勢惡化,孫仰周按照黨的指示來到北平。
1929年考入私立中國大學西語系。
1939年9月,孫仰周調任《抗戰日報》社社長。
1941年孫仰周調《魯西日報》任編輯兼特派員。
1942年9月27日,日偽軍萬餘人分八路到冀魯豫根據地實行“鐵壁合圍”,孫仰周被圍困在范縣麻口村,壯烈殉國,時年32歲。

軼事典故

1929年考入私立中國大學西語系。他對哲學、政治經濟學尤感興趣,經常聽李達的哲學課和黃松齡、楊秀峰教授的政治經濟學課,還經常運用辯證法解決實際問題,同學們親切地稱他為“辯二先生”。
在北平,孫仰周加入進步組織“左聯”。左聯負責人潘訓、革命青年程黑六被捕後,他多方活動營救,並以“耕者”為筆名寫文章,抨擊國民黨反動派。孫仰周的生活並不寬裕,但他節衣縮食,盡力接濟生活困難的同學和“左聯”的同志。他還鼓勵在聊師的進步同志,以學生名義辦書報介紹社,傳播“五四”精神。他們在北平購買廉價的翻版書,除了收郵寄費外,一律廉價售給同學。他們先後郵售了蘇聯小說《鐵流》、《毀滅》和《新青年》、《語絲》、《創造》、《拓荒者》等進步刊物,每次來書立即售空。孫仰周是書報介紹社的義務採購員。
孫仰周畢業後回到臨清省立第十一中學教英語。他團結進步師生,宣傳革命真理。1937年春,土匪王來賢聚眾7000人,自稱“華北抗日義勇軍司令”,盤踞在館陶四區和曲周東目寨一帶。由趙營州、劉海平率領的曲周保全隊,為了爭取改造王來賢這支部隊,帶領千餘人,加入王部,編為一個團。館陶尖冢有股民團,團長姜宦臣,也編為王部一個團:沈蘭齋帶領幾百人,也參加王來賢部。王來賢聚眾威逼臨清,國民黨要員及臨清教育界上層人士紛紛南逃。孫仰周的父親孫東閣原為聊城師範學校校長,接受四川灌縣中學之聘,要把他帶到四川避難。他委婉地拒絕道:“父老弟幼,本該略盡義務,奈國家民族處於危亡之機,兒正當壯年,願留下來跟隨共產黨抗戰到底。”為了進一步取得父親諒解,又說:“況且我還有家室之累呀。”父親深知兒子、媳婦感情深厚,孩子幼小,舐犢之情,人皆有之,父子只好揮淚而別。
1937年底,孫仰周接受黨組織關於爭取改造王來賢部的任務,告別嬌妻弱子,帶領張堤民團,加入王來賢部姜宦臣團。他與共產黨員、同學張俊峰、李延令,首先在中下層官兵中做爭取工作。接著,建立黨支部,著手發展黨員,中下層官兵抗戰熱情迅速高漲起來。在以共產黨員為首的官兵們的強烈要求下,王來賢同意歸山東省第六區收編,於1938年1月王部改稱“民軍第一路”,並建立了政治部。但王來賢本性難改,腳踏兩隻船。他與國民黨第一區派來的暴捷三、第三區派來的車寒光,以及他的參謀長劉冠千勾結一起,妄圖把這支抗日隊伍拉到一戰區或五戰區。正當這時,范築先將軍從威縣會見八路軍一二九師副師長徐向前回來,路過王部,批評王三心二意,向王提出換防改編的問題。孫仰周和沈蘭齋抓住有利時機,向王分析利害,指出只有跟著范將軍抗戰,才能得到廣大官兵的擁護。王來賢終於下決心改編。孫仰周在姜團期間,還機智果斷地指揮了館陶尖冢鎮伏擊戰,擊斃駐臨清日偽軍25名,擊沉敵船1艘。
1938年11月15日,聊城淪陷,范築先將軍殉國,魯西北土匪蜂起。為了振奮人民的抗日鬥志,中共魯西北地委決定復刊《抗戰日報》。1939年9月,孫仰周調任《抗戰日報》社社長。他從冠縣農村調集曾經搞過印刷的工人和繕寫人員,像大海撈針似地尋覓到冠縣“文奎書局”的一部石印機和朝城縣政府流落在農村的一部三管直流收音機,從敵占區購進一批紙張和印刷材料,石印四開版《抗戰日報》恢復出刊。不久,它便成為一張鼓舞人民、打擊敵人的重要報紙。孫仰周率領報社人員白天同敵人周旋,夜晚寫稿編報,不管敵人怎么瘋狂“掃蕩”,報紙出版從未間斷過。他還很注意對工作人員的保密教育和氣節教育。敵人多次突然襲擊,在孫仰周的鎮靜指揮下,敵人始終沒能得逞。
1939年冬《抗戰日報》與《魯西日報》合刊。1941年孫仰周調《魯西日報》任編輯兼特派員。他八方尋覓,找到散失在聊城、莘縣、博平等地的木刻工人40餘名,為報紙的出版作出了貢獻。同年冬,孫仰周調冀魯豫行署文化出版社任社長。他歷盡千辛萬苦,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地下出版中心,出版了毛主席著作、《文化生活》月刊、《冀魯豫日報》等,被選為邊區文化界代表和邊區政府參議員。
1942年9月27日,日偽軍萬餘人分八路到冀魯豫根據地實行“鐵壁合圍”,孫仰周被圍困在范縣麻口村。他幾次衝到村口,但未能突圍。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他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同數倍於己的敵人展開了徒手格鬥。當他甩脫蜂擁而上的敵人奮力突圍時不幸中彈,壯烈殉國,時年32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