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Isolation)是指,在一列同質的項目中有一個獨特的項目。孤立範式是指在一列項目表的學習中,當某個項目在顏色、大小或類別等方面明顯不同於其他項目時,其記憶成績顯著較高。對因該效應實際上是因為孤立了某個項目引起的,所以被稱之為孤立效應(isolation effect),又因該效應最早是由心理學家馮·雷斯托夫(Von Restorff)於1933年提出的,因此,又被稱為“雷斯托夫效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孤立效應
- 外文名:isolation effect
- 提出人:馮·雷斯托夫
孤立效應分類,相關研究和理論,
孤立效應分類
有關研究指出,孤立可分為知覺孤立(perceptual isolation)和語義孤立(semantic isolation)。知覺孤立是指孤立項目的某個物理屬性(例如,大小,形狀,顏色,長度等)不同於背景項目。例如,在一列黑色刺激項目中插入一個紅色刺激項目,此為顏色孤立;在一列項目中有一個項目的長度顯著長於其他項目,此為長度孤立。而語義孤立是指在一列項目中除孤立項目外,其他項目均屬於同一類別。例如,在多個蔬菜類辭彙中孤立一個工具類詞。已有研究發現:一些ERP成分(如N200)對刺激的物理屬性孤立較為敏感,而另外一些成分(如N400)對語義孤立敏感,還有一些成分(如P300)對二者都不敏感。Nietfeld和Schraw(2002)發現,已有知識和策略訓練提高了即時的學習判斷監測準確性。Dunlosky等人(2000)曾在12個項目序列中,把孤立項目分別置於第2位和第7位,結果發現,當孤立項目位於第7位時,呈現明顯的孤立效應,而當孤立項目位於第2位時,孤立效應則明顯。
相關研究和理論
前人對於孤立效應的研究,是從孤立項目的記憶或學習的實際效果的角度進行,主要集中在實際回憶的成績上表現出來的孤立效應,如果我們將這項研究進行修改,改變為考察人們在回憶前對孤立項目回憶結果的預測,即探討學習判斷的孤立效應,顯然這是從一個新的角度對學習判斷進行探討,有利於深入揭示學習判斷的實質與機制。同時,與目前進行元記憶監控或學習判斷研究常用的範式比較,孤立項目的材料更容易操作、更容易準確地控制其變化,因此,如果以這種孤立材料作為研究學習判斷以及元記憶監控的範式,可以更敏感、更有效地探討材料線索與各種外部線索對學習判斷的影響作用,從而對前人研究的各種分歧及各種觀點作出檢驗。
對孤立現象的多種解釋中,“顯著性”的解釋最為常見。該觀點認為孤立項目的顯著性引起學習者對它進行更多的加工,從而導致較好的回憶成績。在Dunlosky等人的研究中,把學習判斷值的高低作為度量項目顯著性大小的指標。他們在12個項目的刺激序列中,把關鍵項目分別置於第2位和第7位,結果發現當關鍵項目位於第7位時出現孤立效應,這意味著外部線索的作用沒有被低估,進而質疑線索模型。但其研究並未詳細考察不同孤立類型對學習判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