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詩性:論沈從文與中國傳統文化

孤獨的詩性:論沈從文與中國傳統文化

《孤獨的詩性:論沈從文與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沒有誰比沈從文對本民族的文化擁有更多的信心,他是現代文學史上極少的試圖通過激活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因子,來重建民族文化的作家。沒有誰比沈從文更集中、更專注地在作品中營造本民族的道德美、人性美和自然美。沒有誰比沈從文更堅定地遵循中國文人最傳統的價值觀和人生方式,中國傳統文人的“達”與“弱”在他身上有著最典型的體現,當然,作為小說家也沒有誰比沈從文更忠誠地使用、更新和發展著中國本土的藝術表現手法,把中國最傳統的藝術技巧和表達智慧融進小說。在他的小說中蘊含著最精美的中國詩畫的藝術精華,展現著最典型的中國韻味與情致。

基本介紹

  • 書名:孤獨的詩性:論沈從文與中國傳統文化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318頁
  • 開本:32
  •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杜素娟
  • 出版日期:2009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176442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孤獨的詩性:論沈從文與中國傳統文化》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杜素娟,女,1969年出生於山東。1998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著作有《沈從文與(大公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版)、《煙雨愁人:瓊瑤傳》(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另有多篇論文見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小說評論》等刊物。

圖書目錄

引言
上編 淡泊與焦慮:論沈從文的精神個性
第一章 傳統精神的承接與吸收
第一節 自由的承接方式
第二節 儒道人格風範的傳奇闡釋
第三節 傳統文人才隋的延續與發展
第二章 時代精神的個性演繹
第一節 並不超然的時代焦慮者
第二節 時代關懷的文化立場
第三節 對“五四”文化重建思路的再思考
第四節 本土認同的文化重建構想
第三章 立場·孤獨·生命
第一節 “鄉下人”的意味
第二節 與新月派、京派的異同
第三節 與鄉土文學派的比較

中編 感性與詩性:論沈從文的藝術個性
第四章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詩性思維
第一節 獨特的空間意識
第二節 獨特的時間意識
第五章 在“常”與“變”之間:詩性敘事
第一節 敘事之“常”
第二節 敘事之“變”
第六章 在有言與無言之間:詩性語言
第一節 空白傳意
第二節 意象傳意
第三節 意境傳意
第四節 象徵、歌謠及其他

下編 務實與務虛:論沈從文小說創作的發展與變化
第七章 感覺的碎片
第一節 都市感覺:孤獨、荒誕和空虛
第二節 鄉村感覺:親情、詩意和童趣
第八章 文化的理想
第一節 都市象徵:文化的弊病
第二節 鄉村象徵:文化的理想
第九章 哲學的困惑
第一節 現代·傳統·鄉村
第二節 苦悶·彷徨·獨語

文摘

他認為郭沫若的欠缺在於對社會的認識十分浮淺:
“那故意反抗,那用生活壓迫作為反抗基礎而起的向上性與破壞性,使我們總不會忘記這是‘一個天真的呼喊’。即或也有‘血’,也有‘淚’,也有自承的‘我是××主義者’,還是天真。因為他那時,對社會所認識,是並不能使他向那偉大一個方向邁步的。創造社的基調是稿件壓迫和生活壓迫,所以所謂意識這東西,在當時,幾個人深切感到的,並不出本身冤屈之外。若是冤屈,那倒好辦,稿件有了出路,各人有了吃飯的地方,天才熄滅了。看看創造社另外幾個人,我們可以明白這估計不為過分。”
不難看出,對於郭沫若的文中所表現的“火”、“熱”、“力”,沈從文都是讚許的,甚至是有共鳴的。其實這都是和傳統的“節制”的美學範疇有出入的,在其中,沈從文是對其作了一種時代處理的。從中可以看出沈從文對精神的“向上性”和“破壞性”,這一“偉大一個方向”的理解,也就是這種力應該來自比“本身冤屈”更為寬闊的基礎,來自更為深厚的“血”與“淚”的人生苦難的體會。最重要的是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沈從文並不反對文學對這種情緒的表現,他所強調的只是,“怎樣”去表現,又“怎樣”不流於空洞的“叫喊”。無疑他在這方面顯示出比較明顯的自信。
以上這些地方都體現出沈從文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態度與新月派和京派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當然,沈從文與新月派和京派主要文人的區別,除了文化思想的區別以外,更重要的還是人生經歷與生存體驗的不同。
這種不同,使沈從文與這些文人還有一些地方是無法契合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