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是2006年1月1日譯林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法)盧梭(Rousseau,J-J.)。

基本介紹

  • 書名: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 作者:(法)盧梭(Rousseau,J-J.)
  • 譯者:錢培鑫
  • ISBN:10位[7806577645] 13位[9787806577646]
  • 定價:¥18.00 元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年1月1日
內容簡介,內容提要,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一書由十篇漫步組成。前四篇漫步大約寫於1776年春季到1777年春季,隨後四篇完成於1777年,第九和第十篇也許是在1778年1月到4月12日寫的。1778年5月20日,盧梭終於接受吉拉爾丹侯爵邀請,離開巴黎住到埃蒙農維爾時,帶走了《孤獨漫步者的退想》的手稿。盧梭於同年7月2日突然去世,全書戛然而止。盧梭死後,他的妻子將手稿交給盧梭的友人穆爾杜,於1782年在《懺悔錄》第一卷之後發表。十篇“漫步退想”沒有完整的提綱,大多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作品。

內容提要

《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國哲人文豪讓-雅克·盧梭的最後作品。這十篇漫步者遐想錄,是盧梭“為自己而作”,展露了盧梭推崇感情、讚揚自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同時它也憑著自身發放的光耀,照亮了無數在世俗社會當中卑污的靈魂。它跟美國哲人梭羅的《瓦爾登湖》一樣,講述的都是一個孤獨隱居者與大自然對話的故事。這類與大自然相融無間息息相通的和諧畫面在西方文化史上不管怎么說都是稀奇罕見的文本。 這漫步當然是身體的漫步,盧梭在漫步中品味大自然的美景,採集植物標本;同時也是心靈的漫步,瞰梭在其中與自己的心靈親切交談,毫無矯飾,從中獲得慰藉;它更是文學的漫步,盧梭在這不僅創造了“遐想”這種新的文學體裁——散文,更開創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這本小書也成為法蘭西最優秀散文作品。
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孤獨漫步者的遐想》首先展示了孤獨漫步者的自我審視和反省。“一個孤獨者陷入沉思時,自然會更多地想到自己”。盧梭此時已經步入晚年,對死亡毫無畏懼,他只希望用晚年的全部餘暇來豐富、充實自己:“我離開人世時雖然不可能比初入人世的時候更優秀——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更有道德。”盧梭聲稱要“恢復先前被我稱為‘我的懺悔錄’的那種嚴肅而真誠的自省”,他承認自己犯下的過錯:棄嬰、說謊,但是他對自己坎坷人生的回顧比起《懺悔錄》要模糊得多、大多作虛化處理,連書中提及的主要事件的時間都屢屢與事實相左。為此,有些評論家已經指出,如果把書中的內容簡單地與盧梭本人的經歷掛鈎,追究史料的真實,其實是小看這本書的意義。和客觀真實相比,盧梭更注重主觀真實,注重記錄自己內心思考的真實:“我將把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前後連貫不多,就跟頭一天與第二天的想法通常沒有多少聯繫一樣。”他已經超越個體的範疇,像奧古斯丁、蒙田那樣,在更深的層次上,思考普遍的人性,探索人生的哲理和人類的命運。因此盧梭的反省往往成了哲學思辨,書中不少篇章幾乎都能改用哲學標題冠名:論迫害與孤獨(漫步之一)、論道德與宗教(漫步之三)、論真理與謊言(漫步之四)、論幸福(漫步之五)、論憐憫與善良(漫步之七)、論孤獨與內心安寧(漫步之八)、論博愛與社會(漫步之九)等。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比《懺悔錄》更深刻、更徹底。《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也是一本充滿美好回憶的書。年輕時,盧梭靠著豐富的想像力,躲避苦難的現實;老年的他則在回憶中尋找“寬慰、希冀和安寧”。聖皮埃爾島上度過的歡樂時光、在深山幽谷採集標本的樂趣、真誠的善舉給人帶來的純淨無私的歡樂以及與華倫夫人初次相見等,這些文學史上著名的回憶洋溢著幸福的哲理,讚美人性本善以及順從自然、享受人生的歡樂。盧梭不僅僅飽嘗著“沉浸在這種迷人的沉思里”的甜美溫馨,而且盡情體驗寫作的樂趣:色彩斑斕的描寫、酣暢淋漓的抒發、接踵而至的思緒、層層剝筍般的兮析,都通過富有音樂感的語句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飛揚的文思抹去真買與想像、歷史與當今的界限,穿梭於不同時刻、不同的事件和人物之間,古人書上的一句話、路邊的一棵草、一個下意識的繞道動作都是引發退想的誘因,就像《追憶似水年華》中的小蛋糕那樣。“人間只有易逝的樂趣”,而寫作能將這種樂趣永久保存下來,寫作成為生命的體驗,成為心靈的依託和補償,它“必將喚起我在撰寫它們時得到的溫馨,使逝去的歲月重現在我眼前,也可以說是把我的生命延長了一倍”。難怪表示幸福歡快的辭彙頻頻從盧梭的筆端淌出,單是plaisir(歡樂,愉快)一詞就出現了84次,“漫步之九”中竟一發不可收拾。用了36次之多,jouir,jouissance(享受,享有)和Bonheur(幸福)在書中出現27次,ame(靈魂)49次,coeur(心靈)126次,作者的歡欣之情溢於言表。

編輯推薦

盧梭是十八世紀傑出的思想家、作家。他一生顛沛流離,飽受磨難,倍感孤獨,其原因: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愛彌兒》被當局列為大逆不道的禁書;二是伏爾泰在一篇文章中揭露他拋棄親生子女的事實。要求對他處以極刑。為了在世人面前還自己一個清白,他寫了《懺悔錄》,但仍然遭到種種非議和侮辱。晚年,他重溫往日的時光,審視自己的一生,終於寫出了《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再次為自己辯白。遺憾的是他只寫了十篇“漫步”就與世長辭了,沒有給我們留下他的完整的“遐想”。
《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懺悔錄》與《對話錄:盧梭評論讓-雅克》被視為盧梭的自傳三部曲,世上很少有人寫自傳時能敢於對自己做出如此無情的剖析。

作者簡介

讓-雅克盧梭(1712-1778)是法國最傑出的啟蒙活動家之一。他出身於日內瓦一個加爾文教派的小資產階級家庭。早年喪母,父親是位鐘錶匠,愛讀小說。盧梭,6歲時,便和父親一起讀17世紀法國愛情小說以及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之後,盧梭當學徒,拜師學藝,當家庭教師、音樂教師,受盡富人的白眼和凌辱;在法國薩伏亞一帶漂泊歷險,飽受了生活的磨難。同時,廣泛地接觸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其間結識了德豐朗夫人,並在華朗夫人家度過了8年的寧靜生活,醉心於阿爾卑斯山區的宏偉壯麗的自然景色,孜孜不倦地自學各門學科,從而積累了廣博的知識。 1741年,盧梭隻身闖蕩巴黎,以抄寫樂譜、傳授音樂為生。結識了年輕一代的啟蒙思想家狄德羅,從而漸漸地形成了自己的啟蒙思想。與此同時,走上了文學創作生涯。這期間,盧梭寫了歌劇《風流詩神》; 為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撰稿,論述時政、音樂等問題;1750年在狄德羅的鼓勵下寫成了應徵論文《論科學和藝術》,以論點新奇、文筆優美而贏得盛譽,頓時聲名鵲起,成了哲學界的紅人。1755年,他發表了著名的論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再次引起世人的轟動。此後,盧梭拋棄了巴黎的城市文明,先後遷居愛彌達日和蒙莫朗西,在大自然的懷抱里,過著簡單樸素的隱者生活。同時,與狄德羅和格里姆等人決裂,同伏爾泰和達朗貝爾為了演劇問題發生不可調和的爭論。生活上日趨不幸,思想上漸進成熟,創作上達到最旺盛。在兩年(1761、1762年)里,發表了三部重要作品:《新愛洛綺斯》(書信體小說)、《社會契約論》(社會論著)和《愛彌兒》(教育論)。這些作品構成了盧梭獨特的精神世界,對世界產生了極深遠而複雜的影響。 《愛彌兒》出版後,盧梭卻被封建政府和教會迫害,四處流亡,受到很大刺激,幾乎精神分裂。在流亡的年月里,他感到有必要為自己辯護。1765年至1770年,他著手寫下了一部“從來沒有先例”的書《懺悔錄》,為自己宣傳。在書中,盧梭既虔誠懺悔一生中所犯的過錯,又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純潔的人。他問道,在最後審判的那一天,有誰敢說:“我比這個人(即盧梭)更好?”盧梭肯定了人的價值,要求個性解放,是對封建制度的強烈抗議。 晚年的盧梭是孤獨的,見棄於社會,生活在絕望的深淵。他總是認為周圍都是敵人。他說:“我在世間就這樣子然一身了。沒有兄弟,沒有鄰居,沒有朋友,沒有社交的圈子。我這個最願與人交往、最有愛心的人竟受人們的一致排擠。”於是盧棱投入“大自然母親的懷抱中”尋求庇護;於是盧梭常漫步於巴黎近郊,以採集植物標本為樂;於是“像一隻衰老的、悲鳴著的夜鶯在寂寥的林中發生低低的奏唱”(羅曼地燦語),盧梭以日記形式寫下了“為自己而作”的10篇“散步”;於是《懺悔錄》有了續篇――《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思》。 《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思》是盧梭的一部傑作,“不在於它似乎表達一種盧梭未曾經歷過的莊嚴寧靜的超脫,而在於它是一個離不開他的同類以及他們的愛,一個不能與寫作訣別――儘管他佯裝不屑一顧――的孤獨者的失敗的證明,這失敗又是那樣合乎人情。”(雅克瓦齊納語) 《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思》是盧梭跟自己的心靈親切交談的產物,是對自己的心靈的分析和解剖。它最真實地再現了處於最純真狀態中的盧梭形象――真誠,淳樸,愛自然,不為論戰和熱情所激動的才智。 《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思》與《懺悔錄》、《新愛洛綺斯》等一道構成了盧梭的風格:推崇感情,讚揚自我,熱愛大自然。在他之後,夏布多里昂、拉馬丁、雨果、喬治儰、歌德等匯成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流派。

目錄

漫步之一 關於自身命運的思考
漫步之二 關於真正幸福的思考
漫步之三 關於學習與道德的思考
漫步之四 關於真話與謊言的思考
漫步之五 關於寧靜與遐想的思考
漫步之六 關於行善的思考
漫步之七 關於消遣與癖好的思考
漫步之八 關於逆境與情感的思考
漫步之九 關於善良的思考
漫步之十 關於與華倫夫人的關係
盧梭相關作品選段
紙牌背面的筆記
《對話錄:盧梭評判讓一雅克》
《近作紀事》
貝納爾丹·德·聖-皮埃爾眼中的盧梭
盧梭生平年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