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戀花(白先勇創作短篇小說)

孤戀花(白先勇創作短篇小說)

《孤戀花》是白先勇創作的短篇小說,首次發表在1970年《現代文學》第40期,後收錄於小說集《台北人》中。

《孤戀花》的敘事者阿六是一位遲暮的酒家女,她過去在上海時曾有個同性密友五寶,五寶被流氓華三以鴉片控制虐待,最後竟服毒自殺,阿六輾轉遷徙台灣後,在五月花酒家重操舊業做起經理,這時候遇見了神態酷似五寶的酒女娟娟,從此見證了娟娟命運的悲慘,正如娟娟所唱的台灣小調孤戀花那樣,一生孤獨,始終擺脫不掉悲慘的命運。作品流露出作者的宿命與悲觀思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孤戀花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出處:《台北人》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白先勇
  • 發表時間:1970年
  • 字數:約66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孤戀花》用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關於女性命運的離奇故事。“我”以前在上海與一個名叫五寶的妓女同居,五寶不堪忍受嫖客華三的肉體虐待而自殺身亡。十五年後,“我”在台北五月花酒家當經理,結識了酒女娟娟,並花費了一生的積蓄外加變賣了五寶的遺物——一對翡翠鐲子,拼湊買下了一幢小公寓,開始了和娟娟的同居生活。“我”似乎在娟娟的身上找到了原來在上海的愛人五寶的身影,而娟娟的命運也像五寶那樣悲苦。後來,她遇到了流氓柯老雄並被其用毒品控制。中元節的那天,當娟娟再次遭到柯老雄的肆意虐待毒打時,她用黑鐵熨斗將其打死,自己也“完全瘋掉”,而這天恰巧是五寶的忌日。在小說的最後,“我”去瘋人院探望了娟娟,在林三郎哼唱著的《孤戀花》的歌聲中,一步一步走上了歸程。

創作背景

白先勇雖然生長於官宦之家,生活條件比一般人優越,但他從小對他所接觸到的下層勞動者,卻頗為同情。後來,作者在《孤戀花》中充滿同情地描寫出了娟娟這一類下層人物形象。白先勇寫作《台北人》時,至少已在台灣住過十多年,其小說難免也沾染台灣地方色彩。《孤戀花》一篇描寫台灣情事最多。
同性戀題材是白先勇作品中奇特而又重要的題材之一,在1960至1971年間,白先勇所發表的短篇小說中,涉及此題材的有六篇。《孤戀花》是其中之一。作者在同一題材上不斷開拓和深化,從對同性戀的平面化的由衷讚美和真誠禮讚開始轉向更為內在地深入到對人物精神的挖掘;從對個體生命體驗的刻畫轉向對某個群體的整體勾勒。《孤戀花》作為這一時期最後一篇發表的同性戀題材的作品,不僅承繼了前幾部同題材作品的精神,更與白先勇其他作品中對女性命運的關注結合在一起,對女性悲劇命運的表現加入了新的闡釋。

人物介紹

五寶
五寶是人牙販子從揚州鄉下拐出來的,賣到萬春樓,才十四歲”,後來被“壯得像只大枯牛”的軍人疏攏,最後“倒斃在華三的煙榻上,嘴巴糊滿了鴉片膏子,眼睛瞪得老大”。
娟娟
娟娟也是命苦異常,母親是瘋子,自己十五歲就被生父強姦。淪為酒女後,她由於性格在弱,逆來順受,受盡了酒客、縹客的摧殘蹂踴。後來,兇狠殘暴、毫無人性的黑社會頭目柯老雄霸占了她,對她不僅隨時隨地濫施淫慾,而且一再殘酷毆打,弄得她“全身便是七傍八傷,膀子上盡扎著針孔子”,完全成了柯老雄變態性行為的犧牲品,但最終她反抗了,一個深夜,當柯老雄對她進行例行的蹂踴、斥罵和廝打時,他舉起了一雙“黑鐵熨斗”,向柯老雄的頭顱“猛捶下去,咚,咚,咚,一下緊接一下……柯老雄的天靈蓋給敲開了,豆腐渣似灰白的腦漿流得一地……”,雖然報仇了,但她也瘋了。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小說中的小六,也就是後來的“總經理”身上具有明顯的同性戀情結,這也體現了白先勇一向樂於表現的。小六在上海的時候,和叫五寶的女孩同居,後來五寶被吸鴉片煙的流氓華三肉體虐待,不堪痛苦而自殺,死前口口聲聲對小六說:“我要變鬼去找尋他!”十幾年後,在台北五月花,小六認識了另一個酒女娟娟,娟娟唱台灣小調,和五寶以前唱戲同樣,“也是那一種悲苦的神情”,兩人臉形相似,“都長著那么一副飄落的薄命相”。小說中的“我”的夢想就是能有一個和五寶的家,隨著五寶的死亡夢想也隨之淡漠,在娟娟出現後,“我”有了擁有一個家的願望,文中的娟娟內心深處是渴望母愛的,不幸的命運使她尋母弒父,有了一個家後,娟娟同時做著皮肉生意,在命運的擺弄下終於親手殺了屠害自己的劊子手柯老雄,之後也隨之瘋癲。“我”和林三郎去新竹瘋人院看她時,覺得“奇怪得很,她的笑容卻沒有了從前那股淒涼意味,反而帶著一絲瘋傻的憨稚”。娟娟身上的罪孽,似乎隨著柯老雄的死亡而得到救贖。
娟娟體內遺傳得到母親的瘋癲症,所以在她出生時,甚至成胎時,她的悲慘命運就可說是已經注定的了,她咽喉上被母親咬成的紅疤,就是“孽”的象徵。後來父親強加她的亂倫,更把她的悲劇命運加重了,這樣來自父母的罪孽並不是她能控制的,所以命運對於主人公來說無疑是注定的,反抗也是無力的。作家似乎在向人們說明,人的命運全是天定。一切人為的反抗和掙扎,都不能扭轉改變天命的軌道。人生無疑是空虛和無意義的。

藝術特色

白先勇在《孤戀花》中通過女主人公的內心聯想和意識流進行敘述,在她與娟娟的台北生活的講述中不斷穿插著她與已逝的愛人五寶在上海的生活。這樣的敘述方式類似於電影藝術的“閃回”手法,即看到一個事物隨即聯想到另一個事物。比如,聽娟娟唱台灣小調時,想起五寶和“我”配唱《再生緣》;把被客人灌醉的娟娟帶回家時,想起照顧酒醉的五寶的情景。透過敘述者那過去和現在、上海和台北交錯的時空聯想,串起了兩個存在於不同時空卻命運同樣悲慘的女子——五寶和娟娟。

作品影響

《孤戀花》兩次被改編成電影,分別是1985年的電影《孤戀花》與2005年版的電影《青春蝴蝶孤戀花》。

作品評價

現代作家歐陽子:《孤戀花》這個短篇小說,可以說是作者以隱喻方式,對人類命運所下的注評,對人類孽根所做的探討。小說內容與旨意,幽暗神秘,撲朔迷離,我們憑著知性和理性,不能予以合理的分析解說。在這篇小說里,作者以現實世界的黑社會(或地下社會)為象徵,影射人性之中最幽黯可怖的一隅。

作者簡介

白先勇,作家、評論家,生於1937年。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樹猶如此》等。晚年致力於崑曲的復興與古典名著《紅樓夢》的重新解讀與推廣,重新整理了明代湯顯祖戲曲《牡丹亭》和高濂《玉簪記》等。曾獲第28屆上海白玉蘭戲劇獎特殊貢獻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