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子墓

在魯道上,出文姜城北上,過陽關邑、博邑,再東北行即可到達相土的東都和漢代奉高城的所在地。這裡曾有季札之子的陵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季札子墓
  • 位置:奉高城
歷史沿革
季札攜子出使齊國,返回途中不幸子亡,遂就地簡約埋葬。因季札是著名的德者、智者、賢者,被孔子視為“吳之習於禮者”的典範,是孔子所推崇的聖賢之一,故而孔子為了學禮,親至季札的葬子喪儀,觀摩喪禮。這是孔子儒家思想形成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春秋末期以來,岱嶽文化由魯國文化向儒家文化發展的一個生動個案。
季札(前576--前485),是吳國開國元君太伯的後裔,春秋勾吳第十九任君主壽夢的第四子。其事跡除在《左傳》、《國語》中偶有提及外,集中見於《史記·吳太伯世家》。其中,介紹吳太伯的文字只占全篇的3%,而用了近一半篇幅著重介紹了季札。詳述了季札謙退讓國、棄室躬耕、遺金、出使中原、掛劍、觀樂,以及與叔向、晏嬰、子產等著名政治家的交往情況。
季札受封於延陵,故時稱“延陵季子”。後又封於州來,又稱“延州來季子”。因季札四次讓國,以高尚的品德深得國人和統治者的敬重,加之他又通曉周禮,故而常被吳國君主委任出使。史書中確切記載他首次出使是在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先後去了魯、齊、鄭、衛、晉五國。
季札出使途徑徐國時,看出了徐君對其佩劍的喜愛,但使命未遂,季札不便於解劍相送。當季札出使完畢返迴路徑徐國時,恰逢徐君已死。季札遂憑弔徐君,掛劍於墓前之樹。從者疑惑:“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悖吾心哉!”。此即“季札掛劍”掌故。
季札出使至魯國,聽周樂,對周樂做出了令人欽佩的高深評論。他聽《唐》樂,贊陶唐氏遺風;聽《大雅》,頌文王之德;聽《魏》歌,譽文德之教;觀《招箾》舞,對盛德之至,嘆為觀止。此時的孔子只有8歲。
在齊國,季札與晏嬰暢談齊國政局。面對陳田氏滅欒氏、高氏,逐步控制公室的咄咄氣勢,季札勸告晏嬰明哲保身,交出權力與封邑,結果被晏子採納,《史記》稱晏嬰“是以免欒高之難”。
在鄭國,季札和鄭國著名政治家子產相談投機。他向子產預言了鄭國政局的走向,忠告子產要謹慎當政,以禮治國。不然,鄭國將會出現一場大混亂。
季札在衛國,發現衛國多君子輔助;在晉國則預言將有“三家分晉”。
在季札92歲的長壽生涯中,曾經多次出使是合乎實際的,只是文獻所記載的次數不多而已。季札葬子於今岱嶽區范鎮一事,發生於魯昭公二十七年(前515)。據《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吳子)使延州來季子,聘於上國。”孔穎達疏引服虔語:“上國,中國也。”實際上,季札這次出使不只是去中原諸國,也去了晉、齊。《禮記·檀弓》載:延陵季子適齊,於其返也,其長子死,葬於嬴、博之間。鄭玄謂此事即發生在季札“聘於上國”之時。《孔子家語》記其事更詳:吳延陵季子聘於上國,適齊。於其返也,其長子死於嬴、博之間。孔子聞之,曰:“延陵季子,吳之習於禮者也。”往而觀其葬焉。其斂以時服而已;其壙掩坎,深不至於泉;其葬無盟器之贈。既葬,其封廣輪掩坎,其高可肘隱也;既封,則季子乃左袒,右還其封,且號者三,曰:“骨肉歸於土,命也!若魂氣則無所不之,則無所不之!”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禮,其合矣。”
關於季札子之墓的具體位置,《水經注·汶水》有:(奉高)“縣北有吳季札子墓,在汶水南曲中。……《從征記》曰:‘嬴縣西六十里有季札兒冢,冢圓,其高可隱也。前有石銘一所,漢末奉高令所立,無所敘述,標誌而已。自昔恆蠲民戶灑掃之,今不能,然碑石糜碎,靡有遺矣。惟故趺存焉。’”南朝宋人丘淵之《征齊道里記》亦載:“先是,嬴、博二縣共界,漢武帝封禪,合作此縣以供祀,故曰奉高。東南三十里有延陵兒冢,本雲其高可隱,今乃二丈餘,似是後人陪之。”在范鎮王台村與北墠村之間曾有一大冢,與《水經注》記載的方位相合,《泰山道里記》也予以確認。
孔子小季札25歲,但他這次來觀喪禮時已經36歲,正是他儒家思想體系形成的黃金期。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復西周嚴明的禮樂等級制度,而在春秋以來西周的制度早已“禮崩樂壞”。孔子要勘正周禮,就必須通過實地考察,才能獲其本來的面目。泰山地區是周禮的實踐地,周成王曾封禪泰山,至今尚有周明堂遺址,孔子多次來泰山的重大目的之一,就是考察周禮中的封禪制度。孔子經實地考察後發現,歷代封禪儀式雖然各不相同,但天子以下無權封禪或致祭泰山,否則就是僭越、非禮。緣此,當孔子得知魯國大夫季孫氏,將要到泰山舉行一種類似帝王封禪才能使用的“旅”祭時,他立即詰問正在季孫氏家中主政的弟子冉有:你不能勸阻嗎?冉有說:不能。孔子喟嘆:“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孔子維護周禮的堅定態度和對泰山祭祀要求的嚴肅性,於此可見一斑。而季札是當時聞名天下的精通周禮的賢人、聖人,對於季札在這裡舉行的葬子禮儀這一可遇而不可求的難得機會,孔子當然不會輕易放過。
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和、溫、良、恭、儉、讓,以及講求修身、立志、齊家、治國、平天下等諸多思想元素,之所以與季札的修養和行為完全相合,這是與孔子推崇季札、學習季札有密切關係的。因此,孔子在今岱嶽區境內觀季札子喪禮事件,在儒家文化發展史上,應占有一席之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