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是關於西周(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時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人物、事跡、言論的國別史雜記,也叫《春秋外傳》。原來傳說是春秋末期魯人左丘明所作,與《左傳》並列為解說《春秋》的著作。近代學者研究證實,春秋時有盲史官,專門記誦、講述古今歷史。左丘明就是稍早於孔子的著名盲史官,他講的歷史得到過孔子的讚賞。盲史官講述的史事被後人集錄成書,叫做《語》,再按照國別區分,就是《周語》、《魯語》等,總稱《國語》。西晉時曾在魏襄王墓中發現了大量寫在竹簡上的古書,其中就有《國語》三篇,談到了楚和晉的歷史,這說明戰國時此書就開始流傳了。現版本的《國語》大概是這些殘存記錄的總匯。因為是口耳相傳的零星記錄,內容主要是口語,國別和年代的區分、排列沒有嚴格標準。
全書二十一卷中,《晉語》九卷,《楚語》二卷,《齊語》只有一卷。《周語》從穆王開始,屬於西周早期。《鄭語》只記載了桓公商討東遷的史實,也還在春秋以前。《晉語》記錄到智伯滅亡,到了戰國初期。所以《國語》的內容不限於《春秋》,但確實記載了很多西周、春秋的重要事件。從傳授淵源來看,可以認為是左丘明所作。《國語》出自的記錄,是一種價值極高的原始史料,因此司馬遷著《史記》時就從中吸取了很多史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季文子貴德榮
- 貴:認為...是珍貴的
- 榮:榮耀
- 相:擔任...的國相
原文,注釋,譯文,
原文
《國語·魯語上》:
季文子相宣、成,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仲孫它諫曰:“子為魯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文子曰:“吾亦願之。然吾觀國人,其父兄之食麤而衣惡者猶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麤衣惡,而我美妾與馬,無乃非相人者乎!且吾聞以德榮為國華,不聞以妾與馬。”
文子以告孟獻子,獻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過七升之布,馬餼不過稂莠。文子聞之,曰:“過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為上大夫。
注釋
- 帛:絲綢。
- 粟:糧食。
- 愛:吝嗇。
- 華:使...增添光彩。
- 美:使...穿的好、吃得好。
- 願:希望。
- 是以:因此。
- 自是:從此。
- 七升之布:指粗布。
- 餼(xì):飼料。
- 稂莠(yǒu):雜草。
- 過:犯錯。
譯文
季文子任魯宣公、成公的國相,但家中沒有穿絲綢衣服的婢女,廄中沒有餵糧食的馬。仲孫它規勸季文子說:“你是魯國的上卿,做過兩世君王的國相,你的婢女不穿絲綢,馬不吃糧食,恐怕人家可能會以為你吝嗇,而且也不給國家帶來光彩!”文子說:“我也希望婢女穿得好,馬吃得好。然而,我看到老百姓,他們的父兄吃粗食穿差衣的還很多,我因此不敢那樣做。
別人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而我卻使婢女穿的好馬吃得好,恐怕這就不是國相該做的事吧!況且我聽說可用德行榮譽給國家增添光彩的,沒有聽說能用婢女和馬來給國家增添光彩的。”季文子把這件事告訴孟獻子,獻子將兒子關了七天。從此以後,子服它的婢女穿的都是粗劣的布衣,餵馬的飼料都不過是雜草。
季文子知道這件事後,說:“犯了錯誤能及時改正的人,就是人上人了。”於是讓子服做了上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