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邵

孟邵,字鷺洲,四川中江人,清朝官員,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刑部主事,升員外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任山東道監察御史。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以兼任福建道監察御史之差至台灣擔任巡視台灣監察御史。[1]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升禮科給事中。歷官鴻臚寺少卿、鴻臚寺卿、光祿寺卿、太常寺卿、宗人府府丞、左副都御史、大理寺卿。

嘉慶九年(1804年)回鄉,主成都草堂書院講席十餘年。著有《蝶叟集》

基本介紹

  • 本名:孟邵
  • 字號:字鷺洲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四川中江
  • 出生時間:1734年
  • 去世時間:1815年
  • 主要作品:《蝶叟集》
個人簡介,主要措施,

個人簡介

孟邵(1734-1815),字少逸,號鷺洲,晚年又自號蝶叟,今德陽市中江縣南山鄉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赴京會試考中
庚辰科三甲第六十名進士,即選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三十一年(1766),授刑部山西司主事,旋升安徽司員外郎,又改山東道監察御史。
乾隆三十三年(1768)任貴州省鄉試副考官,因離家鄉遠,念著父母均年逾七旬,祖母已97歲高齡,在主考事畢後,請假半個月,回中江省親。當時,四川學政吳省欽撰寫《中江孟封君壽序》為之褒揚與祝賀。乾隆三十四年(1769),孟邵以御史職巡視天津漕務。其時,西方殖民主義者向外擴張侵略,特別是荷蘭、葡萄牙、日本等國商人常聚台灣進行非法貿易。乾隆四十二年(1777),台灣府境內時常遭遇外國海盜侵犯,邊防鬆懈,內禁不嚴,本土盜匪內外勾結,動掠民眾及商賈財務,治安秩序混亂,台民深受其害。台灣府及福建省多次報告清政府,要求派員幫助治理。此時,孟邵接受巡理台灣的使命,不懼困難艱險,勇往直前。於當年六月至次年春勝利完成巡治台灣的任務。民國19年編《中江縣誌·雜記》中載:“六月啟行,八月至廈門,雷雨交作,雲霧晦冥,暴風驟至,飄蕩十七日。”在22年後,孟邵在灤陽寫給紀曉嵐的渡海筆記中,詳述了巡視台灣在渡海船遇的驚險狀況,並附有一首“降乩”詩。孟邵在乾隆四十二年九月到達台灣府後,立即召開各種座談會,調查研究,並實地察看訪問,然後訂出治理方案,迅速組織全面實施,綜合治理。

主要措施

一、加固原有隘堡6處,並在海盜經常出設的交通要道,增設關卡隘堡16處,配備強壯兵丁守護。
二、建立沿山居民村落200多莊,把分散的居民組織成聯合集中居住的集體小院落,便於“群防群治”。
三、建立“民兵”制度,平時主要務農,少數商民登記市貿來往,以自耕自漁維持生計為主,一遇到海盜登入,鳴海螺報警,群起自衛,互相求援,此呼彼應,團結一致對敵。
四、建設民防工程,改建台讀北路界址,設立界碑、哨所;同時,在易守難攻的要衢和村莊四周,挖築深溝,開設專道,以便防禦、堵截海盜。五、在隘堡、關卡、哨所及門寨等處,建立專職和兼職的兵丁持械(主要是大刀、長矛)巡邏防衛制度,隨時盤查行跡可疑的來往行人。
六、整頓戶籍管理制度,重新編造戶口清冊,登記常往和暫住人口及其職業、身份、活動等;並從嚴管理流動人口,建立來人來客的報告登記制度。此外,還教導台民墾地農耕、興修水利等事業。孟邵在建立與實施這些強化治安的管理制度後,經過半年的宣傳教育綜合治理,台灣府的社會秩序迅速安定,流民大為減少,海盜土匪一時斂跡,百姓安居樂業,台民普遍稱頌祖國中央政府的權威和盛德。
乾隆四十三年(1778),孟邵治理台灣回北京,受到清廷的嘉獎和晉升,連遷工科給事中和禮科給事中,兼職巡按北京西城區。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成時,乾隆帝指定孟邵參與覆核後刊刻。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年滿80歲,孟邵奉旨祭南海,參加千叟宴,受賜甚豐。後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嘉慶元年(1796),遷光祿寺卿,後恩蔭其子孟敦欲為太常寺博士。嘉慶九年(1804),孟邵回川,主講成都草堂書院,執教又10餘年,門生高才甚多。自名其室曰“磨桿山房”,自號其名曰“蝶叟”,如蝴蝶採花釀蜜,孜孜不倦,勤奮不息,醇謹志成,平和坦易,正直清廉。晚年從事教書育人,至81歲病終。著有《蝶叟集》一書,不少詩具有民主性和人民性。現選錄《再宿大木村》一首以飧讀者:“鎮日淹留阻客程,茫茫前路旅愁生,飛鴻踏雪真無定,贏馬嘶風覺有情。野店聞雞驚曉夢,荒村聽雨破殘更。廿年還往緣何事,未敢投閒學避名。”
孟邵與李調元、張邦仲等相從甚密,在成都錦江書院讀書時,他們三人同是高才生,時稱四川“六傑”之一。孟邵與李調元同是1734年(雍正十二年)出生的,孟比李中進士、選翰林早4年。李調元病逝,孟為李撰寫墓碑誌文。孟邵晚年教授草堂書院時,曾移入漢州籍,在編撰嘉慶《漢州志》時,孟有數篇文章刊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