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簋
- 館藏地點:陝西歷史博物館
- 出土時間:1961年
- 所屬年代:西周
- 類別:青銅器
- 出土地點:陝西省西安市長安縣馬王鎮張家坡村
文物特徵,文物鑑賞,價值意義,相關爭議,
文物特徵
孟簋甲通高25.5厘米,口徑23.8厘米,腹深13.6厘米,方座高8.9厘米,方座橫22.7厘米,方座縱22厘米,重9.16千克;孟簋乙通高24.5厘米,口徑23.5厘米,腹深12厘米,方座高8.5厘米,方座橫22.7厘米,方座縱22厘米,重9.1千克;孟簋丙通高25.5厘米,口徑23.4厘米,腹深14厘米,方座高8厘米,方座橫22厘米,方座縱22.6厘米,重8.99千克。
銘文大意:
孟的父親跟隨毛公、遣仲去打仗,立了軍功,但孟稱他的父親為“文考”,說明他的父親已經過世了,他代替父親接受賞賜,因此鑄造這件器物來記錄這件事情,同時也可能是為了紀念他的父親。
文物鑑賞
這三件方座簋的造型、花紋及字型都是西周中期流行的式樣。就形制而言,西周早期的簋一般侈口圓腹,圈足較高或帶方座,中期為侈口垂腹,晚期一般為斂口扁腹並在圈足下附三足。從鳥紋的演變來看,商末周初的大鳥紋一般無前垂至地的大垂冠,不飾鱗片狀的花羽紋。西周中期流行對稱回顧狀排列的垂冠大鳳鳥紋。銘文的字形書體已脫離早期那種“波磔體”風格,字型變得長方,筆道均勻,但在一些字型上還保留著肥筆和波磔的遺風,具有明顯的過渡時期特徵。
價值意義
孟簋的重要價值在於銘文中涉及的歷史人物較多,與眾多青銅器銘文互有關聯,如孟、朕文考、毛公、遣仲(或毛公遣仲)等,這些人物的考證為青銅器斷代和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相關爭議
郭沫若認為孟簋形制甚古,當在周初。成王時器的班簋銘文中有“三年靜東國”之語,毛公又稱毛公遣,即毛公遣仲。孟簋銘文中的“無需”當為東國一頭目,古代的許國之許作無(或從邑),可見許國當時也曾參加東國之叛亂。孟簋與班簋應同為成王時器。陳夢家認為孟簋為康王時器,孟簋中的毛公即班簋中的毛公,亦即毛公旅鼎中的毛公與遣仲非一人。遣仲乃虢城。李學勤認為孟的父親參加過毛公等指揮的戰役,也是將毛公遣仲視作毛公和遣仲兩人。馬承源認為孟簋為懿王時器,毛是封國,毛叔鄭之後,公為尊號,遣仲乃其名。
也有學者認為,孟簋銘文中的毛公與《穆天子傳》里的毛班應該是同一人,而遣仲則是虢城公,為西虢之君,毛班與遣仲都是周穆王時期的執政大臣。加之這組簋的造型、紋飾和字型都是西周中期流行的式樣,因此孟簋應該是西周中期穆王時鑄造的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