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孟氏麗晝蜓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綱:昆蟲綱
基本信息,科學分類,個體特徵,化石復原,科研價值,
基本信息
【拉丁學名】:Abrohemeroscopus mengi gen
【生存年代】:白堊世早期
【地層層序】:早白堊世九佛堂組上段
科學分類
目:蜻蜓目(Odonata)
科:晝蜓科(Hemero-scopidae)
屬:孟氏麗晝蜓屬(Abrohemeroscopus mengi gen)
種:孟氏麗晝蜓(Abrohemeroscopus mengi gen)
個體特徵
孟氏麗晝蜓化石采自遼寧省義縣早白堊世九佛堂組地層中。其與1977年在北京西山下白堊世盧尚墳組發現的巴依薩晝蜓在形態上比較相似,但在演化程度上更為原始,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①後翅臀套較小,僅有6~7個翅室;②徑增脈(Rspl)缺;③後翅CuAa脈彎曲,帶有5個明顯的後分支;④前翅MP脈不顯短,終止於翅後緣近翅結處;⑤翅痣下有一個明顯的支脈;⑥後翅CuAa和MP域基部較窄,在三角室下方僅有1排翅室。
化石復原
大連自然博物館的高春玲如此描繪孟氏麗晝蜓:麗晝蜓是個空中胖子,化石呈白色,是火山灰中漂白的,它不幸死於一次大規模火山灰沉降。麗晝蜓的翅比普通的蜻蜓要寬大,而且長出腹部,翅膀的脈絡和紋理都很獨特,尤其是臀脈大而飽滿。但是它的尾部殘缺。麗晝蜓的肥胖肯定會給它的逃生和捕食帶來困難。
科研價值
孟氏麗晝蜓的發現,對於義縣九佛堂組地層時代歸屬提供了新的證據,九佛堂組上段的地質時代定為早白堊世早期(Berriasian-Hauterivian)較為合理。同時,孟氏麗晝蜓也是晝蜓科化石在中國的最老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