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捷

孟捷

孟捷,生於1967年3月20日。籍貫山東濟南,出身於安徽省蕪湖市。現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研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學、技術創新經濟學、經濟思想史和經濟學方法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安徽省蕪湖市
  • 職業: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 代表作品:《歷史唯物論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價值和積累理論》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個人簡介,個人經歷,學歷,工作經歷,國外訪學經歷,獲 獎,社會兼職,研究領域,經濟觀點,學術作品,

個人簡介

孟捷,男, 1967年3月20日生於安徽省蕪湖市。現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孟捷
2001年入選“北京市培養新世紀(2001~2005)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
2002年3月被授予“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8屆青年教師基金;
2003年獲“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項目”的資助;
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他的突出特點是著意創新和突破,但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孟捷的努力為馬克思經濟學的精神之花又增加了點點明艷。

個人經歷

學歷

1984年9月-1988年7月,在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就讀,獲經濟學學士學位;
1988年9月-1991年7月,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就讀,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1991年9月-1995年4月,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外國經濟思想史專業就讀,師從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教授,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95年4月-1996年11月,任職於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發展史研究所;
1996年11月,任職於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2003年7月晉職為教授,2004年被批准為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2011年起至2017年9月,任清華大學經濟所教授。
2017年9月至今,擔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國外訪學經歷

1998年10月-1999年9月先後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經濟系和牛津大學耶穌聖體學院進行訪問研究。
2001年10月-2003年2月在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進行博士後研究。

獲 獎

2006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2003年獲“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項目”的資助;
2002年被授予“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8屆青年教師基金;
2001年入選“北京市培養新世紀(2001-2005)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

社會兼職

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
中國政治經濟學年會總幹事;
全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史學會理事

研究領域

政治經濟學、技術創新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經濟學方法論。先後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經濟系、牛津大學耶穌聖體學院進行訪問研究,在日本京都大學大學學院經濟學研究科進行博士後研究。代表作:《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造性轉化》、《技術創新與超額利潤的來源——基於勞動價值論的各種解釋》。2007年9月,孟捷出任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總編輯,提出要實現中心資源的有機整合和中心管理工作的科學化、信息化和規範化。

經濟觀點

孟捷認為,法國調節學派的理論對我們大有可借鑑之處。孟捷本人將產品創新納入馬克思主義資本積累理論,也為這個問題做了貢獻。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造性轉化》里他曾提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有在一個不斷擴容的分工體系中才能繁盛起來。產品創新及新興產業部門的建立,在質上擴大了勞動的社會分工體系,使得‘勞動(從而剩餘勞動)的質的差別的範圍不斷擴大,越來越多樣化,本身越來越分化’,由此擴大了既有的交換價值體系,為資本創造了對等價值的新的源泉。盧森堡在強調資本積累的地域空間的重要性的時候,忽略了分工和交換價值體系的內生性擴張。資本可以通過這種內生空間的創造,周期性地克服它在運動中、在時間中遇到的界限。”
孟捷還認為,在這個問題上,目前方興未艾的演化經濟學有著直接的借鑑意義。在國外,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了演化經濟學的思潮。這一新的流派站在批評新古典經濟學的立場上,力圖為理論經濟學的發展重新定向。它強調,一個好的經濟理論,必須能解釋經濟生活中的新事象和多樣性。孟捷認為,未來的經濟學可能是演化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某種創造性綜合。
孟捷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技術創新經濟學、經濟思想史和經濟學方法論,在這些領域都取得了重要學術成果,這裡首先介紹一下他的關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造性轉化的觀點:
孟捷認為,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造性轉化,使之適應於今天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需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其中一個可以稱之為經濟協調問題,另一個是制度多樣性的問題。
孟捷強調指出,馬克思的關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存在著“協調”機制的思想,和傳統馬克思主義對市場經濟的評價之間是有差別的。
孟捷認為,調節學派沒有把分析的重點放在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可能性上,而是考察了在特定的資本積累體制下(如福特主義積累體制)達成協調的條件和過程,這是它區別於正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地方。
孟捷認為,與日新月異的現實相比,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解釋力還亟待於發展。在十月革命時代,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顯然認為,他們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規律”已有了足夠深刻的理解。今天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可能還有那樣的自信了。對於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還存在著許多盲點。如果我們在認識上並沒有足夠深刻而全面地把握資本主義這個變動不居的對象,就無法過多地預測它在現實中被揚棄的條件。
孟捷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造性轉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和其他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一個把產品創新概念化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分析框架,在理論界很快產生了反響。
他認為,迄今為止,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缺乏一個解釋生產力發展或技術創新的完整理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造性轉化》一書中指出,建立一個完整的技術創新理論和企業理論,是未來政治經濟學發展的增長點,並為此目標進行了努力。本書適時地第一次提出了實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造性轉化”的口號,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僅應該分析資本積累過程中的矛盾,而且要重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生產力的發展中汲取歷史合法性的能力。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造性轉化》問世後,有關“產品創新和馬克思主義資本積累理論”的理論觀點,還被正式編入了由吳樹青任顧問、逄錦聚、洪銀興、林崗等主編的高等學校經濟學類核心課教材《政治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該書在第十五章第二節援用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造性轉化》中提出的關於產品創新的主要理論觀點。
孟捷在論文“勞動價值論與資本主義再生產中的不確定性”(《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中提出,勞動價值論在馬克思經濟學中不僅是揭示剝削和分析價格長期運動的工具,而且被用來揭示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目的和手段、條件和結果之間的不確定的聯繫。與此同時,該文還回答了英國經濟學家斯蒂德曼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詰難。
在“技術創新與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一文里(發表於《政治經濟學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輯),孟捷探討了如何運用馬克思的“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係原理”解釋技術創新。
他認為,在理解技術進步和組織變遷的關係時,不能把技術進步看作獨立的、自主的過程。在這裡,真正起著首要性作用、並把技術和組織這兩個層面聯繫在一起的,是導致生產方式變革的創新活動。

學術作品

“資本主義經濟長期波動的理論:一個批判性評述”,《開放時代》2011年第10期。
“勞動生產率與單位時間創造的價值量成正比的理論:一個簡史”,《經濟學動態》2011年第6期。
“勞動價值論的‘新解釋’及其相關爭論評述”,《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勞動與資本在價值創造中的正和關係研究”,《經濟研究》2011年第4期。
“危機與機遇:再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造性轉化”,《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3期。
“經濟人假設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演化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動態》2006年第1期。
“技術創新與超額利潤的來源——基於勞動價值論的各種解釋”,《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產品創新與馬克思的分工理論——兼答高峰教授”,《當代經濟研究》,2004年第9期。
“勞動價值論與資本主義再生產中的不確定性”,《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Product Innovation and Marxist Theory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Kor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2, 2004.( “產品創新與馬克思主義資本積累理論”,《韓國政治經濟學雜誌》,第2卷,2004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