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歷
1965年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
1970年參加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
1980年畢業於中國中醫研究院,獲碩士學位。
工作經歷
曾執教於黑龍江中醫學院、北京針灸骨傷學院、香港浸會大學,講授中醫學基礎、中藥學、內經、西醫診斷學、數理統計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各家學說、中醫科研方法學、中西醫比較學、中醫醫籍醫案選課程等。
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等職。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理論研究。
學術兼職
曾任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基礎分會主任委員,中國中醫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首屆中國中醫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主編,《中國中醫年鑑》編委等職。
主要論文
[1] 孟慶雲. 中醫學理論的特點[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5(01).
[2] 孟慶雲. 生成論人體觀的蘊義與機遇——2014年刊頭語[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4(01).
[3] 孟慶雲. 皇古融新 卓然自立——從《章次公醫術經驗集增補本》看章朱學派的特點與貢獻[J].中醫雜誌,2014(20).
[4] 孟慶雲. 中醫學理論與中國傳統數學[J].中醫雜誌,2013(05).
[5] 孟慶雲. 辨證論治的發展與辨證分型[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2(01)
[6] 孟慶雲. 知氣化者通神明——《黃帝內經》中的氣化論[J].中醫學報,2012(03).
[7] 孟慶雲. 芳草本是仙人藥——評林育華主編的《周超凡論中藥》[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2(10).
[8] 孟慶雲. 《黃帝內經》的方法論[J].中醫雜誌,2011(02).
[9] 孟慶雲. 病機何以十九條[J].中醫雜誌,2011(12).
[10] 孟慶雲. 中醫學研究:呼喚新學派新流派[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1(09).
[11] 鄭志堅,孟慶雲,孫濤,馮清. 哲學、科學及中醫的劃分[J].中醫藥臨床雜誌,2011(10).
[12] 李鴻濤,李敬華,孟慶雲,裘儉,薛清錄. 孤本《古今錄驗養生必用方》文獻考察及學術特色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1).
[13] 孟慶雲. 萬物畢羅 何足以行[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0(01).
[14] 孟慶雲. 人身應同天地紀——中醫學小宇宙論及全息觀的形成與發展[J].中醫雜誌,2010(03).
[15] 孟慶雲. 劉完素醫學思想研究[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0(03).
[16] 孟慶雲. 于右任亡命哭孝陵[J].中醫藥文化,2010(03).
[17] 孟慶雲. 至真要而道彰——2009年刊頭語[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9(01).
[18] 孟慶雲. 醫緣夙根是傳承——明代醫家倪士奇和他的《兩都醫案》[J].中醫藥文化,2009(02).
[19] 孟慶雲. 誰道容顏無再少——漫談中醫駐顏術[J].中醫藥文化,2009(03).
[20] 孟慶雲. 五運六氣對中醫學理論的貢獻[J].北京中醫藥,2009(12).
出版著作
著有《孟慶雲講中醫經典》、《中醫理論淵藪》、《周易文化與中醫學》、《中西醫結合基礎理論研究方法與實驗技術》、《中國中醫藥發展50年》等;曾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傳統醫學卷(2版)》、《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醫卷》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