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旭(地方著名中醫)

孟慶旭(地方著名中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孟慶旭(1901-1965),字寅賓,東平縣人。地方著名中醫。孟慶旭自幼讀書,恬淡質樸,立志學醫,以古代醫學家張仲景、孫思邈為楷模,他拜佛山名醫焦老先生為師,數年間盡得其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慶旭
  • 別名:孟寅賓
  • 出生地東平縣州城鎮牌坊村
  • 出生日期:1901
  • 逝世日期:1965
  • 主要成就:建立了全縣第一個醫學團體-南雅堂醫社。
學習經歷,行醫經歷,

學習經歷

孟慶旭自幼讀書,恬淡質樸,立志學醫,以古代醫學家張仲景、孫思邈為楷模,他拜佛山名醫焦老先生為師,數年間盡得其學。他好學善思,結合實踐,刻苦鑽研了《內經》、《傷寒》、《金匱要略》等書,對祖國醫學就有了溯本求源、扎紮實實的基礎。30年代中期,東平縣中醫師考試,他名列榜首,譽滿數縣。北京主考希望他遊學京師,到國醫館工作,但他不願離開故里,與當時的醫學名流候漢忱、李尚浩等在城內建立了全縣第一個醫學團體-南雅堂醫社。

行醫經歷

1938年,東平淪陷,橫遭日偽蹂躪,他全家避居城東梁村。日偽“東平縣公署”,宣揚“中日提攜”、“王道樂土”,為裝點門面,搞“祭孔大典”。東平縣“知事”大漢奸曹子亮想利用他的聲望, 派人持貼請他參加, 遭到斷然拒絕。他對家人說:“想叫我和那些出賣國家與靈魂的叛逆者一氣,是絕對辦不到的。”有一次,日偽警察所長陳鶴航患頭痛,請他去診治,他以臥病不支拒絕。他不為利誘,不依勢存,為日偽所不容。一天傍晚,漢奸劣紳指使一撮匪徒搶劫了他家。
建國後,孟慶旭仍以行醫為民去疾。他接診的病員,大多是病情危重、處理棘手的,建國初,梁村稅務所井維濤、孟廣達等18人嚴重食物中毒,有的已經昏迷。正在臥病的他聽說後,急忙趕到稅務所,毅然承擔主治任務,指導全所醫務人員為患者服藥護理,18個病人全部得救。事後他意味深長地對診所的年輕人說:“當醫生不能唯求免怨避嫌而坐失治療時機, 願以此與大家共勉。”
1958年春,有個7歲的男孩患流腦,高熱,嘔吐不止,精神昏憒,家人惶恐,去診所就診時,已經昏迷不醒。醫生們皆以病情險重,不敢接診,建議轉城裡治療。他說:“亟宜就地搶救,不可延誤! 待治療稍有轉機再做考慮。”於是他投以大劑湯藥兼以丸散,十二小時連續進藥,患兒很快轉危為安,調治半月痊癒。他告誡人們:“醫生當以醫病人之體為我體,以病人之心為我心。重病當前,要苦思冥想,盡竭全力,廣求治法,治療無效則沉自反思,考求必效之法,然後學問才能日進。”一次,一糖尿病患者求治於孟先生的兒子,其子當時經驗尚少,勉開一方,服藥十餘劑,無寸效。後乃請他診治,他處桂附八味丸一料,內有大劑益智仁、附子、肉桂等辛熱之品,服後症狀大減。其子請教他,他說:“此所謂救根本以滋化源也,昔孫文坦頗重此法。喻家言稱八味丸為消渴聖藥,此仲景遺意,汝讀書臨症太不深思”他的兒子諾諾而退,深愧平日用心太少。孟慶旭先後被選為東平縣第一、二屆人大代表和縣人民委員會委員。
幾十年的滄桑使他從“良醫涉世,博濟仁澤”的傳統信念轉向自覺地為民眾服務,醫術上精益求精,皓首之年,仍象早年學醫時一樣,探求防病治病的理論和妙方。60年代初,孟慶旭選為省名老中醫,時值三年困難時期,他年老體弱,生活困難。為治病救人,仍率其子編寫《孟寅賓醫案》。
1965年,孟慶旭病逝故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