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孟子謀略:內聖外王》由藍天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一、治政之策
1.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
2.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3.正君而國定
4.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腹心
5.尊賢使能
6.進賢必慎
7.用賢必信
8.以德服人
9.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10.省刑罰
11.秉公執法
12.罪人不孥
13.薄稅斂
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5.背仁善戰,服上刑
16.兩大之間能為小
17.仁交小國,智交大國
18.待時而動,事半功倍
19.所惡執一
20.有不為方能有為
二、保民之術
21.諸侯三寶,民為重
2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23.民貴君輕
24.得民心者得天下
25.不嗜殺人,民必歸之
26.救民水火,民必悅之
27.取民有制,民必敬之
28.仁民愛物,民必愛之
29.佚道使民,雖勞不怨
30.與民同貨
31.與民同樂
32.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33.濟寡憐孤
34.不可殘民
三、修養之道
35.養氣立德操
36.尚志明仁義
37.修身以事天
38.反求諸己
39.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0.欲當大任,必勞心骨
4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2.窮善其身,達善天下
43.得志不為奢
44.傷廉不取
45.交際以恭
46.與人為善
47.過則改之
48.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49.友其德
50.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四、教學之方
51.設學相教,以明人倫
52.善教得民心
53.智聖合一
54.教者必以正
55.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56.教亦多術,不教亦教
57.苟求其故
58.言近指遠
59.引而不發
60.中道而立
61.賢養不肖
62.博學反約
63.學貴自得
64.學必專心致志
65.學貴有恆
66.善思則得
67.盈科而進
68.信書不唯書
69.好為人師則患
70.一傅眾咻難成學
1.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
2.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3.正君而國定
4.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腹心
5.尊賢使能
6.進賢必慎
7.用賢必信
8.以德服人
9.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10.省刑罰
11.秉公執法
12.罪人不孥
13.薄稅斂
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5.背仁善戰,服上刑
16.兩大之間能為小
17.仁交小國,智交大國
18.待時而動,事半功倍
19.所惡執一
20.有不為方能有為
二、保民之術
21.諸侯三寶,民為重
2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23.民貴君輕
24.得民心者得天下
25.不嗜殺人,民必歸之
26.救民水火,民必悅之
27.取民有制,民必敬之
28.仁民愛物,民必愛之
29.佚道使民,雖勞不怨
30.與民同貨
31.與民同樂
32.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33.濟寡憐孤
34.不可殘民
三、修養之道
35.養氣立德操
36.尚志明仁義
37.修身以事天
38.反求諸己
39.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0.欲當大任,必勞心骨
4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2.窮善其身,達善天下
43.得志不為奢
44.傷廉不取
45.交際以恭
46.與人為善
47.過則改之
48.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49.友其德
50.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四、教學之方
51.設學相教,以明人倫
52.善教得民心
53.智聖合一
54.教者必以正
55.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56.教亦多術,不教亦教
57.苟求其故
58.言近指遠
59.引而不發
60.中道而立
61.賢養不肖
62.博學反約
63.學貴自得
64.學必專心致志
65.學貴有恆
66.善思則得
67.盈科而進
68.信書不唯書
69.好為人師則患
70.一傅眾咻難成學
序言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省鄒縣)人。他大約生於公元前390年,在世八十多年。年輕時曾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其學說可算孔子嫡傳。
孟子學成之後,乃以所學遊說諸侯。所到之處,備受崇敬和禮遇,一度被齊宣王用為客卿。但終因不見用,退而設帳授徒講學,與高足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坐而論道,著書立說。有《孟子》傳於後世。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並在許多方面有所發展。他的政治主張是實行仁政王道,認為統治者只有實行仁政王道,才能達到統一天下與治理天下之目的,其所有論述幾乎都密切聯繫著仁政學說進行闡發。所以,長期以來,世人曾以為,孟子祖述堯舜,“迂遠而闊於事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處世呆滯古板,難合時宜,似乎無“謀略”可言。其實不然。倘細品《孟子》全篇,不難發現,字裡行間,仍處處閃爍著孟子哲人思維的智慧之光。從根本上說,孟子的謀略智慧,恰恰正潛存於他關於治政之策、保民之術、修養之道、教學之方等諸種言論之中。這裡的“謀略”,是指智謀、策略與方法的統稱。儒家一貫注重倡仁義而非權術,孟子的謀略便大都從正面闡述某種思想主張及做人處世之道,很少有如兵家、法家那樣單純追求權術、計策的韜略。這就使得對孟子謀略思想的理解只能從廣義上去把握,然後再轉化成一定的具體方法和手段。當然也不完全排除其中也包含著一些直接而切實的方法。不過從總體上看,正面闡述道理的謀略仍為其主流。這是我們在研究孟子謀略思想時應予特別注意的基本特色。
在對孟子豐富多彩的謀略思想進行分類歸納時,盡可見仁見智。科學的態度應該是對其中民主性的精華與積極的方面予以批判地繼承,細心研討,使之發揚光大。受條件所限,本書僅圍繞孟子仁政學說這箇中心內容,闡釋其謀略與睿智,以饗讀者。
受篇幅所限,本書所列條目難免有管中窺豹之嫌,但也儘量做到了顧及諸方、撮其重要之主旨。尤其對廣泛流傳於人民民眾中的格言等,基本保留了原貌。各條目的名稱,儘量利用原文詞句或稍作斟酌提煉而成,以增加全書的可讀性與科學性。由於《孟子》注本甚多,本書的標點、譯文參考的主要版本有199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劉方元等譯註的《四書今譯》,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的楊伯俊的《孟子譯註》等。因體例所限,範例的使用未能一一註明出處,在此謹向提供各種資料的作者們致以誠摯的謝意。因編著者水平有限,在對孟子謀略的選取、釋義及全書安排上,難免有不足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孟子學成之後,乃以所學遊說諸侯。所到之處,備受崇敬和禮遇,一度被齊宣王用為客卿。但終因不見用,退而設帳授徒講學,與高足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坐而論道,著書立說。有《孟子》傳於後世。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並在許多方面有所發展。他的政治主張是實行仁政王道,認為統治者只有實行仁政王道,才能達到統一天下與治理天下之目的,其所有論述幾乎都密切聯繫著仁政學說進行闡發。所以,長期以來,世人曾以為,孟子祖述堯舜,“迂遠而闊於事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處世呆滯古板,難合時宜,似乎無“謀略”可言。其實不然。倘細品《孟子》全篇,不難發現,字裡行間,仍處處閃爍著孟子哲人思維的智慧之光。從根本上說,孟子的謀略智慧,恰恰正潛存於他關於治政之策、保民之術、修養之道、教學之方等諸種言論之中。這裡的“謀略”,是指智謀、策略與方法的統稱。儒家一貫注重倡仁義而非權術,孟子的謀略便大都從正面闡述某種思想主張及做人處世之道,很少有如兵家、法家那樣單純追求權術、計策的韜略。這就使得對孟子謀略思想的理解只能從廣義上去把握,然後再轉化成一定的具體方法和手段。當然也不完全排除其中也包含著一些直接而切實的方法。不過從總體上看,正面闡述道理的謀略仍為其主流。這是我們在研究孟子謀略思想時應予特別注意的基本特色。
在對孟子豐富多彩的謀略思想進行分類歸納時,盡可見仁見智。科學的態度應該是對其中民主性的精華與積極的方面予以批判地繼承,細心研討,使之發揚光大。受條件所限,本書僅圍繞孟子仁政學說這箇中心內容,闡釋其謀略與睿智,以饗讀者。
受篇幅所限,本書所列條目難免有管中窺豹之嫌,但也儘量做到了顧及諸方、撮其重要之主旨。尤其對廣泛流傳於人民民眾中的格言等,基本保留了原貌。各條目的名稱,儘量利用原文詞句或稍作斟酌提煉而成,以增加全書的可讀性與科學性。由於《孟子》注本甚多,本書的標點、譯文參考的主要版本有199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劉方元等譯註的《四書今譯》,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的楊伯俊的《孟子譯註》等。因體例所限,範例的使用未能一一註明出處,在此謹向提供各種資料的作者們致以誠摯的謝意。因編著者水平有限,在對孟子謀略的選取、釋義及全書安排上,難免有不足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