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jiàn)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
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築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苟為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去邠,逾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君請擇於斯二者。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基本介紹
譯文,字詞句分析,字詞釋義,句式特點,篇目賞析,孟子簡介,作品出處,
譯文
滕文公問孟子道﹕“齊國人將要修築加固薛城﹐我很害怕﹐像這樣我可怎麼辦呢﹖”
孟子回答說﹕“以往周太王居住邠地的時候﹐狄人侵犯邠地﹐他們就遷到岐山之下去居住。不是選擇去做的﹐實在是不得已啊。假如你行善政﹐後代子孫當中一定會有君王的呀。君子創業並傳下統序﹐為了可以繼承啊。至於那個成功﹐是天命啊。君王您對齊國人怎麼樣呀﹖你就竭力行善政罷了呀。”
滕文公問:“我們滕國是個小國。下大功夫事奉大國,卻不能免於亡國的危險。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過去周太王曾居於豳地,狄人不斷進犯。把獸皮絲綢送給狄人,還是免不了入侵。把寶馬名犬送給狄人,同樣免不了入侵。把珠玉財寶送給狄人,依然免不了入侵。於是召集族中的老人告訴他們說:”狄人想要的,是我的疆土。我聽說:‘君子不用供養人類的東西去害人。你們為什麼擔心沒君主呢?我將離開這裡!’他離開豳地,翻越梁山,在岐山腳下築城定居下來。豳地老百姓說:‘他可是位仁義之人啊,不能失去這樣的領袖。’跟隨他的人像趕集一樣多。也有人說:‘這是世代相傳的土地,不能自己隨意決定,寧願戰死也不能離開。’請您在這二者中選擇其一。”
字詞句分析
字詞釋義
1.間於:在...之間。
2.事:侍奉,動詞。(這裡並非通假)。文中解釋為投靠。
3.是:這。
4.謀:策略。
5.及:辦到,做到。
6.無已:不得已。這裡引申為:一定要說。
7.斯:這。
8.效死:拚死。效,獻出。
9.去:離開。
10.是:這就。
11.為:行。
句式特點
1.滕,小國也:判斷句。
2.是謀非吾所能及也:(否定)判斷句。
3.吾所能及:所字結構。(這個至今沿用)
篇目賞析
孟子在回答滕國國君問題時,首先提出:你們這些權貴里誰要依附誰,我管不了。
孟子簡介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
孟子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作品出處
《孟子對滕文公》選自《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