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二冬(1957-2006),生於安徽宿縣(今宿州),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古代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多年來,孟二冬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堅持不懈地教育學生追求真知、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師、高尚人格的楷模。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2004年3月,孟二冬主動要求參加了北京大學對口支援石河子大學教學的工作。他在劇烈的咳嗽中堅持講完最後一節課,倒在講台上。經醫院診斷,他已患食管惡性腫瘤。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因病醫治無效於北京逝世,享年49歲。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全國模範教師”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二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安徽省宿州市
- 出生日期:1957.1
- 逝世日期:2006.4.22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信仰:馬列、毛澤東思想、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
- 代表作品:中國文學史及中國文學批評史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經歷,人物故事,愛書如命,多才多藝,豁達淡泊,高度評價,主要榮譽,外界評價,
人物經歷
孟二冬(1957.1—2006.4.22),1957年1月生,安徽省宿州市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原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學科專長為中國文學史及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
多年來,孟二冬堅持黨的教育方針,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堅持不懈地教育學生追求真知、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師、高尚人格的楷模;他淡泊名利,甘於寂寞,潛心治學,撰寫了《中國詩學通論》(合著)、《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韓孟派詩傳》、《千古傳世美文》、《陶淵明集譯註》、《中國文學史》(參編)等400多萬字的專著;榮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以及北京大學第九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得到了我國文學界和史學界的高度評價。
1957年1月12日,孟二冬出生於安徽省蚌埠。他中國小時期學習成績突出,品學兼優。1978年3月,孟二冬通過高考成為宿州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系的學生。1980年2月初,他被擇優留校,成為中文系老師。他求學的腳步從未停歇,十餘年中三進北大,走過了進修學習、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的求學歷程。
1994年,孟二冬留在北大中文系任教。此後,二冬備課縝密周詳,課前靜坐“過電影”,課後“回放”找得失。每個問題的來龍去脈、每個論點的論據都有翔實的文獻資料作支撐。他從不對學生髮脾氣,課上課下,學生們看到的孟老師,是一位博學而又酷愛運動、儒雅而又專注學術、敬業而又熱愛生活的老師和朋友。
孟二冬先後出版了《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等多部論著,獲國家圖書獎等多個獎項。
學科專長為中國文學史及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孟二冬淡泊名利,甘於寂寞,潛心治學,撰寫了《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韓孟派詩傳》等400多萬字的專著。他歷時七年,經過大量艱苦的研究,完成了100多萬字的《〈登科記考〉補正》。
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業,2004年3月,孟二冬主動要求參加了北大對口支援石河子大學教學的工作。在到石河子大學的第二周,他就出現嚴重的嗓子喑啞症狀,儘管每天打針、吃藥,他仍堅持上課。隨著聲音越來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課堂上用起麥克風。校領導和老師們多次勸他休息,但他都微笑著說:“沒關係,我還能堅持。”在師生們的再三要求下,他來到當地醫院檢查,醫生根據病情做出了“禁聲”的醫囑,但他第二天又強忍病痛站在了講台上。2004年4月26日,他在劇烈的咳嗽中堅持講完《唐代文學》最後一節課,倒在講台上。經醫院診斷,他已患食管惡性腫瘤。
孟二冬在石河子大學期間,除堅持為中文系2002級四個班的學生每周講授10學時的必修課外,同時還為中文系教師開設了《唐代科考》選修課,利用業餘時間積極主動與中文系教師座談,交流教學工作經驗,圓滿完成了北京大學和石河子大學雙方協定的支教任務。孟二冬在北京治療期間,仍以頑強的毅力坦然面對病痛折磨,堅持課題研究和指導研究生的工作,積極籌備讓自己的研究生去石河子大學為本科生開設講座。
北大將已故的“陽光教授”孟二冬的銅像安放在天壽陵園,他的骨函也於昨日入土。
在低回的哀樂聲中,學生們捧著白菊向孟二冬教授的銅像三鞠躬,銅像立於白蘭與松柏前,孟二冬教授瘦削的面龐上帶著淺笑,雙目直視前方。
對於北京大學已故教授孟二冬的女兒孟菲來說,2006年6月9日終生難忘——她在這一天收到了胡錦濤總書記的回信。處在失去親人悲痛中的她,倍感溫暖,心情久久難以平靜。胡錦濤總書記在信中動情地說,我是含著熱淚讀完你這封來信的。你對爸爸無盡的思念,你記述他在最後的日子裡仍惦記著他的學生、眷戀著他未竟的事業,所有這些,都使我深受感動。你爸爸是一位平凡的學者,但他以勤勉踏實的治學精神攀登學術高峰,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你爸爸是一個普通的教師,但他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卻深深打動了每一個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你爸爸不愧是教書育人的傑出楷模,不愧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你爸爸的去世,對你們家人是無可挽回的損失,對北大、對國家教育事業也是一個重大損失。胡錦濤總書記在信中說,孟二冬教授一生摯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他不僅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學習和研究中華文化、在三尺講台上講授和傳承中華文化,而且以自己的模範行為詮釋和躬行中華文化的精髓。他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來報效祖國和人民。在他身上,不僅體現了學識的魅力,而且體現了人格的魅力。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值得各行各業的人們認真學習。胡錦濤總書記語重心長地對孟菲說,你在來信中表示,決心繼承爸爸的遺志,選定教師這個職業,繼續完成爸爸未竟的事業。這令我十分欣慰。相信你一定會繼承和弘揚你爸爸的崇高精神,刻苦學習知識,加強品德修養,努力成為對祖國、對人民的有用之才,不辜負你爸爸對你的殷切期望和囑託。胡錦濤總書記的信在廣大師生中傳開後,引起了強烈反響。大家讀著信中親切感人的話語,受到極大的感動和鞭策。師生們紛紛表示,這充分體現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廣大師生的親切關懷,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回信精神,學習孟二冬的先進事跡和崇高品德,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胡錦濤總書記的親切關懷,深深感動了孟二冬的家人。為了表達對總書記的感激之情,5月25日,孟菲提筆給總書記寫了一封信。讓她們沒有想到的是,總書記很快就回了信,使孟菲和她媽媽激動萬分。 回憶收到總書記回信時的情景,孟菲說:“總書記那么忙,還抽時間給我們回信,回得那么快,寫得那么動情,讀著讀著,我們的眼淚就掉下來了。”未名湖畔,博雅塔下,總書記的信在北京大學師生中廣為傳誦,大家倍感親切、深受激勵。“這封字字含情、感人肺腑的信不僅是寫給孟教授女兒的,也是寫給北大教師、寫給全國教師的。這是總書記對孟教授和他家人的關心,更是對北大教師、對全國教師的關懷。”東語系教授傅增有的這番話,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孟二冬的感人事跡,引起了胡錦濤總書記的高度關注,2005年12月8日,他得知孟二冬的病情後,當即委託國務委員陳至立前往探望,並指示有關方面精心治療;此後,他又多次詢問孟二冬的病情,向孟二冬表示親切問候,並指示醫務人員盡全力救治。
2006年4月22日,年僅49歲的孟二冬因病情加重,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正在國外訪問的胡錦濤總書記專門打來電話表示哀悼,對其親屬表示慰問,並以個人名義送了花圈。
人物故事
孟二冬兩年前才搬進這個90多平方米的新居。此前十幾年,他們一家三口一直住在北大校園內的“筒子樓”里。他的愛人耿琴老師說,老孟一直捨不得離開那座“筒子樓”,就是因為離北大圖書館近,去那兒查資料方便。
1980年孟二冬從安徽宿州師專畢業後留校任教,其間有幸到北大中文系進修古代文學,開始師從袁行霈先生。1985年,孟二冬以專業課第一名的成績考取袁行霈先生的碩士研究生。1988年,孟二冬研究生畢業後,來到初創的煙臺大學任教,擔任煙臺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1991年,孟二冬又考取了袁行霈先生的博士生,1994年畢業後留在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任教。從1994年到2001年初赴東京大學作訪問學者之前,孟二冬一直兼任北大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學術秘書,是袁行霈先生的得力助手。
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中文系教授程郁綴告訴記者,有很長一段時間,為了完成那部具有重大史學文獻價值的專著《登科記考補正》,孟二冬幾乎每天與館員一起上下班,成了北大圖書館古籍善本室最忠實的讀者。《登科記考》是清代學者徐松所著的關於古代科舉方面的名作。1994年,孟二冬查找了大量資料,發現此書內容存在大量缺誤。於是,他開始對這一著作進行研究和整理。孟二冬花了7年時間,終於完成了100多萬字的《登科記考補正》(上、中、下三冊,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2004年,這部專著榮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並得到我國文學界和史學界的高度評價,認為這是近些年我國文學界和史學界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寫這部著作時,孟二冬翻遍了能夠收集到的所有相關古籍。經過大量艱苦的研究,僅科舉的人數就比原著增加了一半。他付出了大量心血,得到的稿費卻只有3萬元。就是這3萬元,他還全部換成了著作,送給自己的老師和學生。
袁行霈先生說,做學問特別講究用第一手資料,孟二冬都是從第一手資料出發,研究功底非常紮實。他洋洋400多萬字的研究成果,從《中國詩學通論》到《千古傳世美文》,從《陶淵明集譯註》到《中國文學史》,都像他的為人一樣厚實可信。
孟二冬在北大並不是一個孤例。十幾年前,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為了編寫《糖史》 ,就曾數年如一日地“泡”在北大圖書館古籍善本室里。孟二冬這種甘坐冷板凳、一心做學問的治學精神,正是對北大光榮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受社會上名利浪潮的誘惑,大學裡確有一部分老師忙於社會活動,到校外講課撈外快,還有一些老師熱衷於攢暢銷書賺錢。憑孟二冬的學問,也有不少地方以高額報酬請他去講課,但都被他推掉了。他的愛人耿琴說,這么多年,老孟從沒拿過一分額外的報酬。
北大新聞中心主任、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趙為民教授深有感觸地說,在的社會中,功利思想嚴重,浮躁之風盛行,而孟老師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全部身心都撲在教學科研上,甘於寂寞,敬業奉獻,這正是應該大力弘揚的一種高尚精神。
愛書如命
孟教授家裡最大的一間屋子是書房,東、西、北三壁都是書櫃。加上客廳里的藏書,他的個人藏書有數千冊之多。“上世紀80年代,我和老孟每月工資只有幾十塊,但他需要的書還是一摞摞搬回了家。”孟教授的妻子耿女士說,“當初買對面帶閣樓的房子就好了,便於老孟藏書。”相處這么多年,她最熟悉孟教授的性格,也最支持他的事業。
多才多藝
長期浸淫於傳統文化之中,孟教授深受薰陶。古人那種“尺璧不寶,光陰十金”的惜時觀念也同樣讓他敏感於懷,並化為詩一樣美麗的語言。在《〈登科記考〉補正》後記中他慨嘆道:“寒來暑往,青燈黃卷;日復一日,蕭疏鬢斑,幾不敢偷閒半日。”病前的孟教授酒量極豪,在中文系少有人能出其右。喝酒、讀書、做學問,在他身上有著和諧的統一。從陶淵明到李白,古代酒文雙風流者代不乏人。他曾經箋注過魏晉陶淵明的詩文集子,體悟既多,感慨也深,至今仍然被日本友人用作大學的教材。
筆墨紙硯在孟教授的書桌上一樣不少。他的書法有相當的造詣,筆勢典正有力,矯若游龍。“字如其人。”北京大學國學院院長袁行霈先生如此評價說。練字是孟教授每天的必修課,即使如今身罹病患,他也沒有斷過。古人傳下來的篆刻藝術也讓他著迷。“我們剛結婚那陣子,他天天擺弄那些石頭。”耿女士笑著說。多才多藝的孟教授渾身散發著一股文雅之氣。
豁達淡泊
孟教授平時話語不多。因為病症壓迫聲帶,說話費力,他的話似乎更少了。但沉默的他也有健談的時候。一聊到學術問題,他的興致馬上就來了。
一位進修老師找孟教授請教專業問題,他熱情相待。從先秦聊到隋唐,從古籍聊到古人,滔滔不絕,不覺到凌晨三四點鐘。他的女兒睡在隔壁,第二天早晨對媽媽說:“想不到爸爸不僅一肚子學問,還竟然那么能說!”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他話語不多,專業功力以考證知名,生活應該很枯槁才對。面對這些,孟教授沒有刻意去反駁或者證明什麼。當他在古籍閱覽室讀書思考的時候,他是不是在古雅的字裡行間神遊物外,在與古人的神交中如魚得水?他有沒有在某個時刻突然發現自己到達了美麗的桃花源,精神富足而不足為外人道也?他在眾多的書架間穿梭,他生活在自己詩意而豐腴的世界裡。
在孟教授書房最靠里的桌上,有厚厚一沓紙。伸展開來,全是孟教授摹寫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遒勁烏黑的大字,是那樣的醒目。孟教授萬萬沒有想到,病魔會來得如此嚴重而突然。當他敘述病發的過程時,他的語調是平靜的。可是為什麼他要一遍遍摹寫這篇《蘭亭集序》呢?《蘭亭集序》千古不朽,不僅得益於王羲之曠世的書法才華,還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篇體現魏晉風度的哲理美文,那種“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生命情懷幾乎引起每個人的共鳴。每天當妻子上班、女兒上學後,空蕩蕩的家中只剩下他一個人,平時就言談甚少的孟教授在想些什麼?死生亦大,誠乎斯言,箇中滋味,歷者自知。那直面病痛的孤獨和落寞,那古今相通的悲憫情懷,沒有表達出口,沒有抒發成文,卻傾注在了對《蘭亭集序》一遍又一遍的摹寫當中。陽光灑在孟教授的臉上。他笑了。
高度評價
孟二冬是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的博士生導師,他在新疆石河子大學支教給本科生上課時全身心地投入,備課授課一絲不苟;他甘於寂寞、潛心治學,為完成一部具有重大史料文獻價值的專著,七年如一日,最後完成了100多萬字的《〈登科記考〉補正》;他在一年之內經歷了三次重大手術的折磨,但依然樂觀地面對人生,積極向上。
季羨林先生曾說,中國知識分子最可貴的就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它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孟二冬把對黨和人民的熱愛,全部凝聚在工作中。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人民教師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崇高品德,看到了一位學者無比豐富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懷。孟二冬是黨培養的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他在數十年的求學與教學過程中,將做人和做學問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始終把學生放在心上,默默無聞地實踐著一個共產黨員和人民教師的價值標準,用自己的行動再次詮釋了人生的真諦。
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的教育事業需要更多像他這樣的教師。我們學習孟二冬,就是要學習他處處以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標準要求自己,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習他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為教書育人恪盡職守、嘔心瀝血的精神;學習他崇尚師德、治學嚴謹,為追求學術鍥而不捨、求真務實的精神;學習他珍愛生命、堅韌不拔,為戰勝疾病不屈不撓、積極樂觀的精神。
他是當代知識分子學習的楷模。
在短片裡,孟二冬身體雖虛弱但卻十分樂觀,嗓音雖喑啞但卻很有分量。他對大家說:“唐代詩人劉禹錫有兩句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他在遭受了重大的政治和人生挫折後寫下的,他是在勉勵自己以樂觀向上、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面對人生。我今天也成了‘病樹’,但我這棵‘病樹’也充滿信心,要和你們這些‘參天大樹’們一起迎接新的春天,一起擁抱新的春天。
主要榮譽
2006年4月,孟二冬獲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
2007年初,為表彰和宣傳孟二冬的先進事跡,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的師德水平,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全國模範教師”榮譽稱號,並號召全國教育系統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向孟二冬學習;中華全國總工會向孟二冬頒發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組部追授孟二冬“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榮譽稱號。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外界評價
孟二冬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正是優秀燦爛的傳統文化哺育了他這樣的學者。他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向上的精神追求,謙和待同事,關愛待學生,始終堅守著知識分子應具有的責任、執著、勇氣和道義,在平凡間顯示出不平凡的品格。
他是當代知識分子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