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它昌盛於清代中葉,繁榮於清末民初。
古鎮孝義是一個水運要津,集散重地。東來的三晉煤、鹽,西來的巴蜀煙、茶,江南的海鮮,渭北的糧、棉、桃、杏,土產山貨,均集於南面碼頭上。渭河上,千蓬百帆,來去如梭,一派繁忙景象。
古鎮,林木蔥鬱,人煙稠密。東去三里是遠近濃蔭覆蓋下的“十里多村”,像一條修長的綠色巨蟒橫亘在渭河北岸。它的背後,滿目沙丘,蜿蜒起伏,不見盡頭。這裡出產紅棗、針金菜、蓮藕、魚蝦。孝義特產,液甜味香、肉軟而酥的“離核甜桃”就出在這裡。
沙苑,空曠多風。大風起處,沙霧蒙蒙,遮天蔽日,雙目難睜。及至到了林木蔥鬱的古鎮,風勢頓減,出現了一片清新景象。河灘岸邊,更是千里綠洲,資源豐富。近鄰郭家灘的郭老六,就地取材,護林伐木,遂以致富。
文化背景
清末民初的孝義城池,是同治己巳年在舊址上重建的,青磚砌就。城垣高約三丈,上寬丈五,周長八華里。城門上箭樓高聳,狼牙高琢,宏偉壯觀。四座城門額上有題辭,曰:“東道迎輝”、“西山挹爽”、“南極星朗”、“北斗垣明”。字跡剛勁渾厚,是古鎮書法家趙紹楷的墨跡。城牆上,三步一垛,百垛一閣。城外攔馬牆下有護城壕,寬五丈,深三丈,蓄水繞城。
進了城門,就是寬敞的東西大街,灰白色石條鋪就的路面,整整齊齊。自大街通向兩側,有四條大巷:嚴家巷、趙家巷、喬家巷、王家巷。巷有巷門,如城門建制。荒亂年月,午夜關閉,街巷不通。
古鎮中部臨街有石塘,曰“天泉”,俗稱澇池。
池呈長方形,深五丈,近兩畝水面。周長42丈,一色灰白石料砌就。池壁自基礎計25層,12層碌碡,12層石條。露出地面部分,五尺一欄,由花色斑斕的石壁圍定,不施一鐵。北壁石欄下有通道兩個,伸向東西大街。整個建築顯得嚴整、純樸、精美、大方。
盛夏天旱,澇池就成了人們游泳的勝地。水淺池露,婦女漂物其間。待至夜深人靜,蛙聲陣陣,或清脆、或渾厚、或高歌、或低吟,此起彼伏,令人陶醉。
多雨季節,街巷水溢,匯集澇池,池滿水溢,則順中街、經南巷、過城下水門,流入護城壕。大雨一過,巷無泥濘,街如水洗。即使百日雨澇,亦可無災。澇池如此精工多惠,無怪古鎮居民,十分珍視,有如拱璧。
古鎮的民居、府第、飾物建築之類也比較考究。木雕、石刻,外觀富麗,做工精美,堪稱藝術上品的有20多處。“大夫第”、“廉坊第”、“轉角樓”、“文昌閣”、“七間廳”、“五間廳”,木牌樓、石牌坊,嚴趙喬柳宋私家花園,廟觀、戲樓、神道、石雕、五幢壁、五鳳樓、旗桿、上馬石、拴馬樁,紛紛紜紜,宛若璀璨群星,鑲嵌街巷,城廓之間。
北城門外,趙氏祖塋有神道石雕,可比王侯陵園。左有“五幢壁”,右有“五鳳樓”。五鳳樓上石雕,出自江南名匠之手。工藝求其至精,工匠報酬以石雕中退下的石粉計,一兩石粉,一兩銀子。故雕花極盡玲瓏剔透,精美絕倫。梅蘭竹菊、鹿鶴同春,活靈活現;八仙過海,無論是足登玉板的何仙姑,還是身背寶劍的呂洞賓,足踏雲彩,凌空而立,飄飄欲飛。
歷史名人
古鎮有
關帝、聖母、娘娘、東嶽、
觀音五處廟觀,一處私家佛堂。關帝廟占地百畝,是一組元代的建築群體。廟內有木、石牌樓各一座,廟前廣場有戲樓。
古鎮鬧市,集於東西大街。百貨店鋪,鱗次櫛比,花(棉)行、粟店10多家,客棧、飯鋪20多戶,以經營海味為主的飯莊、酒館數以十計,多以秦蜀名廚主刀。最負盛名的是“杜紀年的飄飄菜,張(勝)廚師的蒸鍋肉”。德茂元、萬源長、集義協等商店,前店後坊,釀造的醬筍、小菜、辣子醬,暢銷省內外。以至名產蔬菜華縣萵筍,常被搶購一空。點心、南糖,做工上乘,什錦南糖,一盒多色,趙家糖坊的芝麻滾、蜜板糖、豆瓣糖、吹糖、油輪,香酥可口,暢銷渭北各地。時鮮小吃,多為家傳。水餃、包子、火燒、黃酒、醪糟等,積數代人之經驗,雖為常品,卻精爽可口,以至有以薄技小業發家者。現在,古鎮街上仍可得昔日之口福。
古鎮隔日一集。上海、太原、漢口、成都等地客商,紛至沓來。滿載紅棗、花生、鮮果的鐵輪車——四軲轤,一上來就是百十輛,路經石街,轟轟隆隆震耳欲聾,蒲、白、澄、合的糧棉炭鹽大車,一上來就是二三十輛,交易甚盛。至午夜時分,大街店鋪,商務會館,城工局,仍是人聲噪雜,燈紅酒綠。
古鎮,人傑地靈。嚴、趙,百年望族,以開發鹽井起家,累世為大鹽商,先後有多人出仕。
在古鎮城池重建中,築城建樓,鋪設街道,構築澇池,嚴趙喬柳等大戶出錢為主,尤以趙氏家族為最。
人才,是振興的本源。清末民初,古鎮家塾私學頗多。辛亥革命後,百廢待興,古鎮青年紛紛出走,進新學、學西方,以求發展。李之瑛、嚴誠齋、王一銘就先後出走。
李之瑛,幼年就讀於私塾,博學而穎悟。民國八年,就讀於三原中學。李之瑛受西方文化和新思潮的影響,深感形勢逼人,古鎮要應時崛起,振奮昔年雄風,在於講求實際,培養新型人才。幾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三原中學。三原駐軍首腦岳西峰、省建設廳廳長嚴莊,要他擔任要職,他立志振興鄉里,婉辭謝絕,依然回歸故里。
時值春節,鄉里好友嚴誠齋適從金陵大學工學院畢業,亦有創辦新學,振興故里的願望。與李志同道合,倡導捐資創辦新學。首先,里長王定謨拿出十塊銀元,作為辦學經費。嚴誠齋捐出一千五百銀元,李之瑛捐出一千二百銀元,古鎮熱心人紛紛捐資,為創辦新學打下物質基礎。嚴李聯絡同道,改造關帝廟和喬家祠堂,作為校址,男女分校,統一管理。
後經多方努力,把關帝廟、城工局的地產五百畝,收為校產;又把古鎮經紀人承包金納入學校收入,壯大了新學基金。古鎮任教的士,自願領取半薪,支持新學,繼而開設體育課,制定校服。民國十七年,還別開面,舉辦了運動會。
古鎮新學,在當時是渭北東部唯一的一所新型學校。也是全縣數一數二的女校。
女校學生,身著校服:剪髮頭、白上衣、黑裙子;大腳片、洋襪子、偏帶鞋,紛紛走上人們還是長袍馬褂、古裝纏腳的街頭,強烈地衝擊著陳腐意識、傳統觀念,洋溢著振興、奮發、民主、圖強的時代精神。現在,女校學生徐碧蓮、張翠蓮還健在,已是八旬老人。田瑩芳,也已78歲,曾任教於漢中望江國小,至今仍能舞文弄墨,念念不忘昔日新學給她帶來的好處。
古鎮名人富戶,大多喜愛收藏圖書字畫,珍品很多,大多流失。趙氏家族德玉堂曾收藏有宋代岳飛墨跡“出師表”,後來,家道中落,不欲外流,曾托馬建文找其鄉里好友嚴莊。嚴說:“岳飛墨跡,價值連城,只要四千銀元,實在不多,可惜宦囊羞澀,無力承受。”終於流落到河南去了。嚴雁峰收藏的《淳化閣字貼》,是宋太宗收集歷代書法家的墨跡,稀世珍寶。抗日戰爭時期,被一軍閥所掠奪。于右任與嚴乃通家友好,見到近門族人嚴天柄,得知此事,十分痛惜,撫須長嘆道:“唉!這一下把‘大觀園’丟了。”
浮沉漫漫,幾多春秋。古鎮幾度興衰 ,雖說是“良辰美景奈何天”或人或物,要去的已是去了;或恩或怨,要散得也已煙消雲散。然而,明月常在,渭水長流,留得美景好思念,留得奮發好鞭策,也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