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姐(孝端顯皇后)

王喜姐

孝端顯皇后一般指本詞條

孝端顯皇后(1564年-1620年),王姓,原姓黃,名喜姐,籍貫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寧波餘姚),生於京師(今北京),父永年伯王偉。王喜姐是明神宗朱翊鈞(萬曆皇帝)在位48年間,唯一一位親自冊立的皇后。萬曆五年(1577),時年年僅十四歲的王喜姐選入宮為皇后,萬曆九年(1582),生皇長女榮昌公主朱軒瑛。萬曆二十四年(1596)撫養李敬妃兩子。萬曆四十八年(1620)四月去世,終年五十八歲。

基本介紹

  • 本名:王喜姐
  • 別稱:王皇后
  • 字號:孝端顯皇后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京師
  • 出生時間:1564年
  • 去世時間:1620年農曆四月
  • 主要作品:《觀世音感應靈課》 
  • 主要成就: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后,生育嫡長女。撫養李敬妃兩子。
  • 籍貫餘姚(今浙江餘姚)
  • 諡號:孝端貞恪莊惠仁明媲天毓聖顯皇后
  • 陵墓定陵
  • 相關文物孝端皇后鳳冠(定陵出土)
人物生平,出生,大婚與立後,婚姻生活,死去,人物評價,家族,成員,待遇,遺物,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出生

孝端顯皇后王氏,名喜姐,原姓黃。父親是永年伯王偉,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寧波餘姚)人,生於京師(今北京)。

大婚與立後

萬曆五年(1577)正月,仁聖皇太后陳氏和慈聖皇太后李氏下詔禮部明神宗朱翊鈞選後舉行選秀。王喜姐入選。萬曆六年(1578年)正月,年僅十三歲的王喜姐與朱翊鈞正式舉行大婚儀式,被冊立為皇后。時張居正曾向兩宮太后上書提到明神宗和王喜姐大婚年齡過小。
冊文:朕惟天地職覆載之常,乾元必資乎坤順,君後理陰陽之教,國治蓋本於家齊。故媯汭嬪虞,光啟重華之運;塗山翼禹,誕開文命之基。惟宗祧之重計攸關,肆昭代之彝章具在。咨爾王氏,星軒降秀,沙麓兆祥,躬淑哲以俔天,體安貞而應地,上副慈闈之簡,下孚泰筮之占,宜表正於宮廷,用登崇其位號。茲特遣使持節,以金冊金寶立爾為皇后,主領長秋,母儀函夏。爾尚明章陰教,嗣續徽音,帥六壺以式萬方,懋端一誠莊之行,奉兩宮而承九廟,服孝慈仁敬之規,雞鳴儆戒以相成,麟趾繁昌而益衍,用篤邦家之慶,永流圖史之光。欽哉。
孝端顯皇后  天子神宗皇帝像孝端顯皇后 天子神宗皇帝像

婚姻生活

王喜姐在萬曆九年(1582)十二月初四,即婚後第三年生下了皇長女榮昌公主朱軒媖,在她懷孕時,慈聖皇太后李氏與明神宗分別下旨派遣內官到五台山和武當山祈嗣。後或屢次流產,終未能再次生育。後來,在“爭國本”事件中的萬曆二十一年(1593),明神宗曾以王喜姐尚在盛年,有可能會生育嫡子的理由,拒絕了大臣要求冊封皇長子為太子的請求。直到萬曆二十六年(1598),明神宗才下詔正式冊封皇長子為太子,並把之前拒絕的原因解釋為皇長子身體孱弱和王喜姐年少又曾屢次流產,是以推遲冊封稍微等待嫡子出生。
王喜姐成為皇后後,行事端謹,孝侍婆母孝定李太后(神宗生母)和陳太后(神宗嫡母),甚得二太后歡心;明光宗為太子的時候,由於母(王恭妃)出身卑微,所以母子皆不受寵,因此明光宗好幾次遇到危機,而皇后多次保護了他;后妃鄭貴妃專寵,並曾與多次與皇后分庭抗禮,皇后從不計較
王喜姐
喜姐在皇后生涯中時時分出後宮的開支用來賑饑荒和給士兵軍餉,數次在明神宗面前說話讓他寬恕直言的大臣褒獎忠臣,採用婉轉的方式進言多得到明神宗的認同。
萬曆十八年,王喜姐刊刻了《觀世音感應靈課》並親自題記,祈禱宮闈清吉,國泰民安。
萬曆二十四年,坤寧宮先行起火,後延伸至乾清宮,致使兩宮俱毀。王喜姐遂與明神宗一同居住在啟祥宮。每當明神宗參與游宴之時,王喜姐也必定跟從。同年七月,李敬妃(後追封為李皇貴妃)在生下皇七子後不久去世。於是明神宗把她所生的皇六子朱常潤與皇七子朱常瀛交予王喜姐撫養,兩子皆順利長大,封為惠王和桂王。
萬曆二十八年(1600),工科都給事中王德完上書誣告明神宗冷落王喜姐,王喜姐身邊只剩幾人服侍,身患重病。明神宗震怒,將王德完下詔獄。首輔沈一貫即上書明神宗言此流言一月前京中已有,於是明神宗下詔為自己辯白,而言語甚激。於是沈一貫再次上書,言京城十數年前便有此傳聞,懷疑神宗欲不利於喜姐,來為愛子福王奪取太子之位。此詔諭若發,則反將證實其果有謀害中宮之意。明神宗被沈一貫說服,削王德完官職,推遲一年後終於給皇長子朱常洛行冠婚禮,立為太子。
萬曆三十二年三月,明神宗要求戶部採辦金銀珠寶為喜姐補造中宮冊寶冠服,戶部尚書趙世卿請求以累年進貢給內庫的珠寶製造,明神宗沒有答應,仍令戶部出外採辦。
在明末李長祥所著的《天問閣集》中,記載了曾經侍奉喜姐養子惠王的宮女劉氏的見聞:
孝端顯皇后孝端顯皇后
若明神宗想要臨幸喜姐,需奏請皇太后下旨。而喜姐必定會推辭。皇太后以喜姐處理事務繁忙,請神宗另幸他宮。神宗不答應,於是喜姐等候皇帝。到傍晚時,各宮妃嬪集結在坤寧宮行禮,待奏樂後退下,到五鼓時再次來到宮門前。此時宮門已開。喜姐則先於神宗到來之前,起身梳妝等待神宗。神宗若在白天臨幸喜姐,在傍晚時必須奏告皇太后。若在其他宮殿臨幸喜姐,則必定要文書答覆。如果是臨幸妃嬪則不用如此,只需要把自己所在地告知皇太后、皇后和各宮妃嬪。宮中事務繁多,喜姐處理極其辛勞,若是神宗前來坤寧宮,事情又麻煩又辛苦,各宮嬪妃都要一起驚動。所以神宗去別的宮殿多些,而來坤寧宮少些。

死去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初六午時,當時與明神宗同食同休起居的王喜姐因常年辛勞服藥無效後,在57歲時崩逝,諡號孝端皇后。自立後起正位中宮四十二年(1578——1620),頗有慈孝的美名。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后。悲傷的明神宗在五天后病倒,於同年七月去世。明光宗即位,上尊謚曰孝端貞恪莊惠仁明媲天毓聖顯皇后。光宗在位月余暴崩,待明熹宗即位後,才有時間上冊寶,合葬明神宗定陵,神主祔廟。
關於皇后的葬儀,明神宗傳召禮部葬禮查優厚先例辦理。在明神宗之前,明朝皇后中只有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明成祖仁孝文皇后徐氏、明世宗孝潔肅皇后陳氏、孝烈皇后方氏這四位死於皇帝之前,而前兩位已時代久遠。禮部後上表參照明神宗祖父明世宗的孝烈方皇后的葬禮辦理,葬入定陵。
孝端顯皇后孝端顯皇后
在籌備葬禮的過程中,明神宗提出舉行儀式的萬壽宮香殿中有一根金絲楠木柱子因為年久有部分蛀損,要求立即更換金柱。工部提議用木料填補修復,節約時間,若換新柱則及其耗費時間,明神宗沒有同意,再次要求立即更換金柱不得耽擱葬禮。

人物評價

  • 《明史》:性端謹,以慈孝著稱
  • 工科都給事中王德完:中宮夙稱優渥
  • 內閣首輔沈一貫:中宮為皇上元配,選自聖母,體統甚隆既二十四年矣。朝夕同宮,恩好甚篤。
  • 丈夫明神宗:
  • 中宮乃聖母選擇,朕之元配。見今侍朕,同居一宮,就少有過失,豈不體悉優容?邇年以來,稍稍悍戾不慈,朕每隨事教訓,務全婦道,中宮亦知改悟
  • 朕中宮皇后,配朕有年。芳聲令德,中外仰聞。方膺遐算,倏爾仙逝。朕追思勤敏賢淑,慟悼無已。
  • 中宮皇后侍奉勤敏與朕同食息起居不意因虛勞年久服藥不效遽爾崩逝朕心傷悼深切
  • 內閣首輔方從哲:中宮皇后,躬膺令德,儼體至尊,勤儉孝慈,徽音夙著。薄海臣民,仰母儀而頌女中堯舜者,非一日矣
  • 明光宗:孝端皇后幽閒貞靜誠一端莊 ,慈同樛木,迨深居靜攝,禁不聞聲乃密諷婉規事多得請,暨前星之啟耀初九潛龍廑覆露以垂恩。先帝情锺伉儷,軫琴瑟之中睽肆吾皇,愛切瞻依奉杯棬而永慕。
  • 明熹宗:朕祖妣孝端顯皇后母儀天下保育先皇功昭社稷。
  • 劉若愚酌中志》:中宮孝端王娘娘,其管家婆老宮人及小宮人,多罹捶楚,死者不下百餘人,其近侍內官亦多墩鎖降謫。

家族

成員

  • 父:王偉,原任工部所屬的文思院副使(正九品),因女成為皇后封永年伯
  • 夫:明神宗朱翊鈞
  • 女:皇長女朱軒媖,封號榮昌公主
  • 女婿:楊春元
  • 外孫:楊光夔(字允諧)、楊光皋(字允直)、楊光旦(字允謙)、楊光益(字允烈)、楊光龍(字允納)
  • 養子:惠王朱常潤(明神宗第六子,生母李皇貴妃)、桂王朱常瀛(明神宗第七子,生母李皇貴妃)
  • 弟弟:王棟
  • 叔叔:王俊

待遇

  • 王喜姐之父王偉最初被封為錦衣衛千戶,大婚時張四維向明神宗提議封晉封王偉。張居正表示反對,認為前朝的晉封賞賜多而流於濫,造成很多不良後果。於是張居正只是把王偉從錦衣衛千戶提升為錦衣衛指揮使,明神宗不快,催促之下於萬曆七年(1579)王偉才得晉封為永年伯,但卻是個流職,不可世襲。張四維於是向明神宗建議,改王偉的爵位作世襲,未成功。
  • 萬曆九年(1581)二月,明神宗要求將王喜姐叔叔王俊,弟弟王棟授官世襲錦衣衛指揮使,被張居正阻止後,改封王棟為錦衣衛指揮僉事,王俊為錦衣衛正千戶,不得世襲。
  • 萬曆十二年(1584)八月,明神宗允給永年伯王偉肩輿禮,給事中萬象春上書提到公侯伯皇親駙馬不許乘輿是祖制,瑞安伯陳景行、武清伯李偉為兩宮皇太后之父,年老時方得到這個待遇,永年伯資歷尚淺不宜得封。明神宗沒有聽從,以特例下不為例的方式給予了永年伯此待遇。
  • 自嘉靖定例外戚爵位不得襲封之後,王喜姐父王偉去世後王棟襲爵,王棟去世後王喜姐侄子王明輔襲爵,傳爵位三代,僅有明神宗生母慈聖皇太后家得到了相同的待遇。

遺物

定陵出土的六龍三鳳冠為王喜姐的遺物。通高35.5厘米,冠底直徑約20厘米。龍全系金制,鳳系點翠工藝製成。冠頂飾有三龍,三龍之前,中層為三隻翠鳳。其餘三龍則裝飾在冠後中層位置。冠的下層裝飾大小珠花,冠後有左右方向的博鬢,左右各為三扇。整個鳳冠,共嵌寶石128塊(其中紅寶石71塊、藍寶石57塊),裝飾珍珠5449顆。
六龍三鳳冠六龍三鳳冠

影視形象

電視劇《明宮謎案》,劉燕燕王皇后(孝端顯皇后王喜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