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禪,禪修的一種,是指把孝順父母師僧三寶作為參禪悟道的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孝禪
- 淵源:《梵網經》、《地藏經》等
- 詞義:禪修的一種
- 典故:佛陀說孝、禪師說孝等
詞義,淵源,《梵網經》,《四分律》,《地藏經》,佛說《父母恩重經》,典故,佛陀說孝,禪師說孝,現狀,
詞義
孝禪,禪修的一種,是指把孝順父母師僧三寶作為參禪悟道的方式。
淵源
《梵網經》
佛陀在該經中說戒之前先說:“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因為梵網經所講的菩薩戒是成佛之戒,也即佛戒。顯而易見,孝順即是戒,非孝即失戒,失戒則失佛性。所以,後世有許多禪師都把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即恭敬,順即順從)作為參禪悟道的修行法門。
《四分律》
佛陀在該律儀中云:‘左肩擔父,右肩擔母,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乃至若不供養得重罪。’如果你不供養父母即得重罪。
《地藏經》
佛教《地藏經》的宗旨有八個字——“孝道、度生、拔苦、報恩”。
佛說《孝子經》
佛問諸沙門。親之生子。懷之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既生之後推燥臥濕。精誠之至血化為乳。摩拭澡浴。衣食教詔。禮賂師友。奉貢君長。子顏和悅親亦欣豫。子設慘戚親心焦枯。出門愛念入則存之。心懷惕惕懼其不善。親恩若此何以報之。諸沙門對曰。唯當盡禮慈心供養以賽親恩。世尊又曰。子之養親。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樂眾音以娛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身。兩肩荷負周流四海。訖子年命以賽養恩。可謂孝乎。諸沙門曰。惟孝之大莫尚乎茲。世尊告曰。未為孝矣。若親頑闇不奉三尊。凶虐殘戾。濫竊非理。淫劮外色。偽辭非道。酖愐荒亂。違背正真兇[薛/女]若斯。子當極諫以啟悟之。若猶瞢瞢未悟。即為義化當。牽譬引類示王者之牢獄。諸囚之刑戮曰。斯為不軌。身被眾毒。自招殞命。命終神去繫於太山。湯火萬毒獨呼無救。由彼履惡遭斯重殃矣。設復未移。吟泣啼嗷絕不飲食。親雖不明。必以恩愛之痛懼子死矣。猶當強忍伏心崇道。若親遷志奉佛五戒。仁惻不殺。清讓不盜。貞潔不淫。守信不欺。孝順不醉者。宗門之內。即親慈子孝。夫正婦貞。九族和睦僕使順從。潤澤遠被含血受恩。十方諸佛天龍鬼神。有道之君。忠平之臣。黎庶萬姓無不敬愛。祐而安之。數有顛倒之政。佞臣之輔。凶兒妖婦。千邪萬怪。無如已何。於是二親處世常安。壽終魂靈往生天上。諸佛共會得聞法言。獲道度世長與苦別。
佛告諸沙門。睹世無孝唯斯為孝耳能令親去惡為善。奉持五戒。執三自歸。朝奉而暮終者。恩重於親乳哺之養無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親者。雖為孝養猶為不孝。無以[薜/女]妻遠賢不親。女情多欲好色無倦。違孝殺親。國政荒亂。萬民流亡。本志惠施。禮式自撿。軟心祟仁。烝烝進德。潛意寂寞。學志睿達。名動諸天。明齊賢者。自穢妻聚。惑志女色。荒迷於欲。妖蠱姿態其變萬端。薄智之夫。淺見之士。睹其如此。不覺微漸遂回志沒身。從彼魃魅邪巧之亂。或危親殺君。吝色情盪。忿嫉怠慢。散心盲冥。等行鳥獸。自古世來無不由之殺身滅宗。是以沙門獨而不雙。清潔其志以道是務。奉斯明戒。為君即保四海。為臣即忠。以仁養民。即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婦貞。優婆塞優婆夷執行如是。世世逢佛見法得道。佛說如是。弟子歡喜。
佛說《父母恩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摩訶薩及聲眷屬俱。亦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諸天人民及天龍鬼神。皆來集會。一心聽佛說法。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佛言。人生在世。父母為親。非父不生。非母不育。是以寄託母。胎懷身十月。歲滿月充。母子俱顯生墮草上。父母養育。臥則蘭車。父母懷抱。和和弄聲。含笑未語。飢時須食。非母不哺。渴時須飲。非母不乳。母中飢時吞苦吐甘推乾就濕。非義不親。非母不養。慈母養兒。去離蘭車。十指甲中食子不淨。應各有八斛四斗。計論母恩。昊天罔極。
嗚呼慈母云何可報。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可報其恩。唯願說之佛告阿難。汝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父母之恩昊天罔極。云何若有孝順慈孝之子。能為父母作福造經。或以七月十五日能造佛盤盂蘭盆。獻佛及僧得果無量。能報父母之恩。若復有人。書寫此經。流布世人。受持讀誦。當知此人報父母恩。
父母云何可報。但父母至於行來。東西鄰里井窖碓磨。不時還家。我兒家中啼哭。憶我即來還家。其兒遙見我來。或在蘭車。搖頭弄腦。或復曳腹隨行。嗚呼向母。母為其子曲身下就長。舒兩手拂拭塵土。嗚和其口開懷出乳。以乳與之。母見兒歡。兒見母喜。二情恩悲親愛。慈重莫復。二歲三歲弄意始行。於其食時非母不知父。母行來值他座席。或得餅肉。不啖輟味懷挾來歸。向其與子。
十來九得恆常歡喜。一過不得憍啼佯哭。憍子不孝。必有五樀。孝子不懷。必有慈順。遂至長大。朋友相隨。梳頭摩發。欲得好衣。覆蓋身體。弊衣破故。父母自著新好綿帛。先與其子。至於行來。官私急疾。傾心南北。逐子東西。橫上其頭。既索妻婦得他子女。父母轉疏。
私房屋室共相語樂。父母年高氣力衰老。終朝至暮不來借問。惑復父孤母寡。獨守空房。猶如客人。寄止他舍。常無恩愛。復無濡被寒。苦辛厄難遭之。甚年老色衰。多饒蟣虱。夙夜不臥。長呼嘆息。何罪宿愆生此不孝之子。或時喚呼。嗔目驚怒。歸兒罵詈。低頭含笑。妻復不孝子。復五樀夫妻和契約作五逆。彼時喚呼。急疾取使。十喚九違。盡不從順。罵詈嗔恚。不如早死。強在地上。父母聞之。悲哭懊惱。流淚雙下。啼哭目腫。汝初小時非吾不長。但吾生汝。不如本無。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能為父母受持讀誦書寫父母恩重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句一偈。一逕耳目者所有五逆重罪悉得消滅。永盡無餘。常得見佛聞法。速得解脫。阿難從座而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前白佛言。世尊此經云何名之。云何奉持佛告阿難。此經名父母恩重經。若有一切眾生。能為父母作福造經燒香請佛禮拜供養三寶。或飲食眾僧。當知是人能報父母其恩。帝釋梵王諸天人民一切眾生聞經歡喜。發菩薩心。[口*睪]哭動地。淚下如雨五體投地。信受頂禮佛足。歡喜奉行。
(接誦報父母恩咒四十九遍)南無密栗帝多哆婆曳莎訶
世尊禮骨,阿難問因,佛說過去父母身,功恩大無倫,垂教後人,同報養育恩。
南無報恩德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典故
佛陀說孝
郁多羅是一位品行端正,年輕有為的優秀青年,尤其他孝順父母,尊敬長上,早已為鄰里所稱道。
有一天,郁多羅到精舍聽聞佛陀說法,佛陀說修福的重要,郁多羅忍不住向佛陀請示:“佛陀!我經常如法的供養父母,希望他們能夠得到安樂,佛陀!我這樣做有福報嗎?”
佛陀回答說:“如果有人如法供養父母,讓他們得到安樂,可以得到很大的福報。”
佛陀說到這裡,看看郁多羅,又說:“不過,孝順父母可以分為三等。”
“喔!孝順父母還有等級之分嗎?”
“是的,孝親之道有三等:一、父母健在時,供養其豐富的飲食,死後如禮安葬,能夠盡到生養死葬之責,是謂小孝。二、除了以物質供養之外,自己能有一番豐功偉業,光耀門楣,榮宗耀祖,使父母同感與有榮焉,是謂中孝。三、接引父母學佛,讓他們來生免於輪迴之苦,是為大孝。郁多羅!你希望做到那一等的孝呢?”
郁多羅頂禮佛陀說:“佛陀!我知道了,光是飲食的奉養是不夠的,以後我會繼續努力,以期做到上等的大孝。”
禪師說孝
唐代在禪風盛行之時,大德輩出。例如,道風峻烈的德山宣鑒禪師,棒打天下衲子,遷住到德山之後,更是聲名大噪。在當時,和他旗鼓相當的,還有溈山靈佑、洞山良價、臨濟義玄等禪門法將。
有一天,德山宣鑒禪師的侍者前去拜訪洞山良價禪師。兩個人一見面,洞山良價禪師就問他:“你從什麼地方來的?”
侍者恭敬地回答:“報告老師,學人從德山宣鑒禪師的道場來。”
洞山良價禪師揚了揚眉毛,又問:“喔?那么你來這裡做什麼呢?”
侍者回答說:“來孝順禪師。”洞山良價禪師一聽,微微一笑,看著他說:“那你說,這世界上什麼最孝順呢?”
侍者無法回答。
洞山良價禪師說:“大孝要順也。你不懂得順,又怎么懂得孝呢?”
侍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明朝的蓮池大師說,孝有三種:甘脂奉養,小孝也;光宗耀祖,中孝也;能讓父母超脫輪迴,乃孝中之大孝也。所以,佛陀的為母說法、為父擔棺,不但是孝,也順從世間的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