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是湖北省孝感市編制的發展規劃。
2022年1月,《孝感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特向社會各界公開徵求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孝感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 規劃期限:2021—2035年
規劃背景,規劃期限,規劃內容,
規劃背景
為整體謀劃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以國土空間布局的有序促進發展的有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與空間發展布局相適應、相統一,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湖北省推進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立並監督實施方案的通知》有關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統籌下,在綜合考慮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的基礎上,開展《孝感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編制工作。
規劃期限
《孝感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2020年為基期,期限為2021—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遠景展望至本世紀中葉。
規劃內容
《規劃(草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二十大、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及省市區域發展布局,按照“認識發展規律、明確目標定位、最佳化空間格局、統籌要素配置、完善空間治理、促進實施保障”邏輯脈絡設定14個章節,主要內容如下:
(一)錨定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節點城市定位,確定空間戰略目標。
圍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賦予孝感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節點城市的歷史使命,聚焦城市地位和核心職能,明確城市性質為“武漢都市圈重要節點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先進制造業強市,湖北省區域協調發展示範市、現代農業強市、綠色發展樣板城市、中華孝文化名城”。目標內涵為“中華孝文化名城,華中地區商貿物流和供應鏈基地,武漢都市圈先進制造業基地、農產品加工基地、休閒旅遊康養基地”。
(二)落實區域發展布局,完善國土空間支撐體系。
一是強化主城崛起。市區一體打造全市高質量發展主引擎和核心增長極,支撐建設百萬人口Ⅱ型大城市。重點依託漢十、京廣發展軸,將府河、澴河、界河、京廣鐵路圍合的區域打造中心城區,壯大高新技術、軍民融合、臨空經濟、衛生用品等重點產業,提升主城發展能級。
二是推進漢孝一體。加強區域經濟聯繫,構建“三軸三區”的孝漢一體化格局,依託京廣、漢十、漢江三條發展軸,形成北部綠色經濟協作為重點的世界魅力休閒協作區、中部臨空經濟協作為重點的國家臨空經濟區、南部輕工經濟協作為重點的漢江大灣區。
三是助力強縣工程。通過空間最佳化配置支撐縣域經濟突破性發展,支持漢川、應城打造具有全國百強地位的區域增長極,雲夢、安陸打造全省重要增長點,大悟、孝昌、雙峰山打造綠色發展和旅遊度假示範區,支持每縣打造1-2個輻射帶動力強的中心鎮、特色鎮,形成縣域經濟重要節點。
四是做強多元支撐。統籌安全與發展,統籌全域、全要素空間布局,加強農業、生態、城鎮空間協調,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水電氣路、文教衛體等各類空間要素統籌布局的空間網路。
(三)統籌全市空間布局,劃定“三區三線”。
一是築牢“五區七帶八園”的穩產農業空間。劃定永久基本農田507.80萬畝,在農業農村空間布局上,進一步落實國家級現代農業、循環農業、科技農業、三產融合、生態農業等5大農業示範區,打造優質香稻、特色林果、觀光茶葉等7個特色農業產業示範帶,建設出口紅茶、麻糖米酒等8個農業產業園。
二是錨固“兩屏四廊多心”的綠色生態空間。劃定生態保護紅線372.13平方公里,重點依託大別山和桐柏山,構築“兩大生態屏障”;依託漢江、府河、澴河、漢北河四條主要江、河,構築“四條生態廊道”;圍繞湖泊、自然保護地等,形成“多個生態綠心”,促進農旅結合、保護與發展融合。
三是打造“一核、兩極、三軸”的集約城鎮空間。劃定494.18平方公里城鎮開發邊界,在城鎮空間格局上,確立做優中心城區“1個主引擎”,做強漢川和應城“2個增長極”,夯實漢十、京廣、漢江三條城鎮發展軸的思路。
(四)最佳化中心城區空間布局,做強全市“主引擎”。
圍繞做大主城能級、提高首位度的戰略要求,充分考慮高新區、臨空區、孝南區空間發展,中心城區範圍確定為三河連通渠—京廣鐵路、界河、環湖大道—316國道、澴河圍合區域,面積約為288.61平方公里。打造成為“孝感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武漢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區、湖北綠色崛起的引領區。”
一是研判發展方向。在現狀城區範圍基礎上,結合省市區域發展布局和市高新區、市臨空區、孝南區及孝漢產業園發展方向,規劃優先向東、向南發展,適度兼顧向北發展。
二是拉開空間框架。著力推動中心城區從“濱河城市”向“濱湖城市”跨越,形成“兩湖鑲嵌、三城協同、湖城相依”的基本格局,構建“一心六廊,三城兩軸八片”的組團式空間結構。
三是促進職、住、服平衡。在市高新區、市臨空區、孝南開發區、孝漢產業園集聚布局工業物流用地37.5平方公里(現狀22.4平方公里),重點保障實體經濟的產業空間;規劃居住用地總面積42.1平方公里(現狀30.5平方公里),人均居住用地31平方米(國標為23-36平方米/人),完善“住有所居”的居住空間;落實區域醫療中心、省運動會等大型公共設施空間,規劃布局商業服務用地8.6平方公里、公共管理服務設施用地12.4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管理服務用地達到9.2平方米(國標為不小於5.5平方米/人),最佳化層級網路的服務空間。
四是建設“公園城市”,打造城市標誌性景觀。構建“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為主體,郊野公園為補充的公園體系,規劃公園綠地22平方公里(含部分具備城市公園功能的非建設用地),人均16平方米,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提升城市風貌,結合兩湖綠心、軌道站點、生態景觀廊道、城市道路及高快速路出入口打造城市標誌性景觀。
五是推進“城市雙修”,促進城市有機更新。 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全面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強化以老城為核心,差異化推進17個城市修補片區建設,重點實施舊城更新面積約7.25平方公里。統籌拆遷安置、截污清淤、園林景觀、基礎配套設施、公服設施等環節,推動老澴河綜合治理工程向縱深推進,加快槐蔭河兩岸綜合治理,促進城市功能和品質提檔升級。深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構建低影響開發的雨洪系統,加快槐蔭片區等海綿城市示範區建設,至2035年,建成區85%以上地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五)提高區域聯繫便捷度,構建互聯互動交通網路。
一是積極發展多模式的軌道交通。規劃建設3條高速鐵路(京廣高鐵、武漢樞紐直通線、沿江高鐵),4條城際鐵路(漢孝城際、武仙城際、漢孝城際應城支線、孝感旅遊城際鐵路),5條市域鐵路(中心城區至天河機場、吳家山,雙峰山至木蘭,以及漢川至吳家山、中法生態城)。
二是最佳化完善多層次的道路體系。按照“60分鐘通達市域、30分鐘通達相鄰區縣”的目標,市域重點暢通“2環7射”的高速公路,提檔升級 “8橫4縱”的骨幹路網;中心城區構建“雙環銜接”高速路系統,加快形成高速環、快速環、快捷環,規劃建設“8橫9縱”的主幹路網,建成區路網密度不低於8公里/平方公里(現狀為3.15)。
三是重點健全中心城區快速路體系。減少過境交通對主城區的影響,加快全線貫通西環線-南環線-東環線-北環線構成的主城區快速環,聯通孝感至天河機場高速城區段、陳天大道、福源路形成圍繞“兩湖”、連結主城與臨空區的“雙環相扣”快速環。主城內部提高各個片區及城市公共中心的快捷聯繫,打造長征路、澴川南路、福源路、京廣大道構成的“快捷環”。近期重點加快推進槐蔭大道快速化改造,建設環湖機場高速通道,實現與武漢快速路體系高效銜接。
四是加強支撐多樣化的功能發展。全面服務物流、旅遊等功能需求,形成銜接武漢江南、江北、南部物流大通道的貨運體系,構建市域旅遊環路、區域綠道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