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游:大家訪談錄》是香港資深記者、出版人、《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明先生的訪談文章彙編。《字游(大家訪談錄)》中收錄了他對老一代文化大家如冰心、錢鐘書、王蒙等的訪問,史料價值彌足珍貴,是研究現當代文學的一部重要資料。
基本介紹
- 書名:字游:大家訪談錄
-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 頁數:329頁
- 開本:16
- 作者:潘耀明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52270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字游:大家訪談錄》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潘耀明,筆名彥火。先後任職香港報紙、雜誌的記者、編輯、督印人,1978年開始先後任職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兼副總編輯、香港中華著作權代理公司董事經理、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明報出版社總編輯兼總經理,現職《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作家聯會會長、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會長、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執行會長、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The univerasity of lowa)成員、馬來西亞“花蹤世界文學獎”終身評判委員。並擔任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世界當代華文文學精讀文庫》(50卷)策劃主編、滬港文化交流協會、香江文化交流中心顧問、(香港)中國國際教育坍會主席、香港新聞丁作者聯會理事、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上海交通大學世界遺產學研究交流中心榮譽理事長、陝西西北大學兼職教授、香港大學金庸基金會委員、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委員、香港嶺南大學語文委員會顧問、香港城市大學藝術顧問、香港浸會大學傳播系導師等。著作包括評論、散文26種,分別在內地、港台及海外出版。計有《魚化石的印記》(200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永恆流動的情感》(200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異鄉人的星空》(2006年,作家出版社)等等,其中《當代中國作家風貌》被韓國聖心大學翻譯成韓文,並成為大學參考書。部分作品被收入香港中、國小教科書內
圖書目錄
代序: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上編
冰心的歲月:生命從80歲開始
附記冰心
錢锺書訪問記
《談藝錄》和《管錐編》
創作與人生
《圍城》與《百合心》
《宋詩選注》被指“自專”
中國文藝與“開窗”
寫文章的妙喻
附錢锺書的小說創作和文學評論
端木蕻良訪問記
出生在茫茫的草原上
處女作《水生》和《力的文學宣言》
《科爾沁旗草原》的創作活動
歷史小說《曹雪芹》的創作計畫
續寫《紅樓夢》的構想
附書信訪問二則
駱賓基的答問
整理古代典籍
與蕭紅的交往
關於“蕭紅著作權之爭”
附駱賓基創作《金文新考》
與小說家王蒙對談
14歲參加地下組織
首次透露受愛倫堡影響
《組織部新來的年青人》
劃“右派”與愛人以沫相濡
創作一波三折
1978年是轉折點
西方意識流的影響
將來寫作的路向
關於大陸台灣文學成就
創作與技巧的問題
揭開張潔的謎——訪問張潔
三歲隨母親到香港
性格受母親影響
從小喜歡歐洲文學
第一篇小說受駱賓基鼓勵
關於《愛,是不能忘記的》
愛情的探索
關於寫工業題材
寫小說沒有提綱
附一個孤獨的先行者
《人啊,人!》與戴厚英的藝術突破
受西方文學的影響
“一次精神危機”
長篇《詩人之死》
寫知識分子的三部曲
對西方現代派的看法
臧克家談詩歌創作
擅寫農民題材
周作人賞識處女作
受聞一多影響最深
聞一多王統照出錢印《烙印》
創作的三個時期
小詩優勝於長詩
“新詩形式”的建議
晚年寫散文為主
王辛笛的詩歌造詣
受古典詩歌影響較多
十七八歲接觸西方作品
十歲開始讀英文
第一首詩《蛙聲》
留英受艾略特影響
創作上的三個時期
讀書不成當郵務佐
喜歡徐志摩、梁遇春的散文
與魯迅的交往
研究魯迅的心得
早年寫的小說
卅年一覺銀壇夢的柯靈
新發現處女作經過
敘事詩《織布的婦人》
長篇小說《犧羊》
香港“永華影業”編劇
“文革”吃十二年苦頭
《不夜城》受三次批判
創作的“三點經驗”
創作長篇《上海一百年》
雲夢斷憶
——陳白塵談創作經驗及其他
從寫小說開始
在監獄寫獨幕劇
參加三個劇社
中大文藝研討會的欠缺
創作《大風歌》受壓制
將重寫《石達開的末路》
多才多藝的女作家趙清閣
因反對封建走上文學道路
15歲正式發表作品
22歲搞電影創作
40年代研究《紅樓夢》
竭盡心力如老蠶
SF作家鄭文光與SF小說
從科普到科幻小說
把科幻變成真正文學
通過科幻探討人生
創立社會性科幻小說
人變獸——《星星營》
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中國科幻小說筆會
下編
聶華苓的故事
處女作《變形蟲》
最好的文藝編輯之一
著譯的豐收
創作如泉涌
突獲兩大學教席
保羅安格爾的闖人
首倡“國際寫作計畫”
艱巨的創業
八方的支持
斐然的聲譽
她目前的生活
再度埋頭譯著工作
野心很大的《桑青與桃紅》
集各種逃亡的大成
從小有“政治恐懼感”
九死一生的逃亡
反“內戰”受駭人迫害
“中國非民主不可”
關心人類的處境
《桑青與桃紅》的取材
現實與象徵的揉合
《千山外,水長流》
時代變難中的兩代人
時空跨度很大的小說
將寫自傳性的小說
於梨華與留學生文學
她,是一樹繁花
對“留學生文學”貢獻大
緊隨時代的步伐
念大學被迫轉系
獲美高梅文學創作獎
對創作的熱誠
擴大留學生的題材
中美文化溝通的橋樑
第二代與廣義的認同
描寫第二代的小說
從感性到理性
對自己的鞭策力量
海外第二代的心態
成就將超過30年代
李歐梵
具備歷史和文化的條件
缺乏思想上的反省
“文革”是人性弱點的暴露
應正視人性的黑暗面
中國年青的一代
魯迅是一個範例
古今中外文化兼收並蓄
對現代派的看法
楊逵
中國文學將有大發展
於梨華
有才華的人很多
魯迅的偉大
要抓住人性本質
從感性到理性
陳若曦
偉大作品可能產生於海外
鄭愁予
年青一代可能性少
許達然
年青一代可能性少
張錯、李黎
偉大與渺小的分野
魯迅的重要性
新舊價值觀的衝擊
沉澱·思考·探索
王亞平
有待中國文壇的繁榮
偉大作品產生的條件
偉大作家需要寂寞
從海外看中國文學
外編
張學良返大陸與汪辜會談——台北訪張學良
張學良欣然接受東北大學的聘書
張學良曾患骨刺症趙四小姐病臥醫院
“汪辜會談”有結果張學良也許會回大陸
張學良1990年欲訪港因受台灣干涉而取消
張學良勸楊虎城別回國楊置若罔聞後來遭殺害
張擬充當兩岸統一使者因台灣不表贊同而放棄
把光傳送得更遠——訪“光纖之父”高錕教授
獨資開辦顧問公司
發明光纖通迅的經過
光纖進入網際網路新紀元
幼年背四書五經
九歲讀《莎士比亞的傳說》
深受“雙文化”的薰陶及影響
網際網路的負面影響是可解決的
不再是《傅雷家書》的小孩子——傅聰談演奏藝術及東西文化
附錄
作家風貌躍然紙上
上編
冰心的歲月:生命從80歲開始
附記冰心
錢锺書訪問記
《談藝錄》和《管錐編》
創作與人生
《圍城》與《百合心》
《宋詩選注》被指“自專”
中國文藝與“開窗”
寫文章的妙喻
附錢锺書的小說創作和文學評論
端木蕻良訪問記
出生在茫茫的草原上
處女作《水生》和《力的文學宣言》
《科爾沁旗草原》的創作活動
歷史小說《曹雪芹》的創作計畫
續寫《紅樓夢》的構想
附書信訪問二則
駱賓基的答問
整理古代典籍
與蕭紅的交往
關於“蕭紅著作權之爭”
附駱賓基創作《金文新考》
與小說家王蒙對談
14歲參加地下組織
首次透露受愛倫堡影響
《組織部新來的年青人》
劃“右派”與愛人以沫相濡
創作一波三折
1978年是轉折點
西方意識流的影響
將來寫作的路向
關於大陸台灣文學成就
創作與技巧的問題
揭開張潔的謎——訪問張潔
三歲隨母親到香港
性格受母親影響
從小喜歡歐洲文學
第一篇小說受駱賓基鼓勵
關於《愛,是不能忘記的》
愛情的探索
關於寫工業題材
寫小說沒有提綱
附一個孤獨的先行者
《人啊,人!》與戴厚英的藝術突破
受西方文學的影響
“一次精神危機”
長篇《詩人之死》
寫知識分子的三部曲
對西方現代派的看法
臧克家談詩歌創作
擅寫農民題材
周作人賞識處女作
受聞一多影響最深
聞一多王統照出錢印《烙印》
創作的三個時期
小詩優勝於長詩
“新詩形式”的建議
晚年寫散文為主
王辛笛的詩歌造詣
受古典詩歌影響較多
十七八歲接觸西方作品
十歲開始讀英文
第一首詩《蛙聲》
留英受艾略特影響
創作上的三個時期
讀書不成當郵務佐
喜歡徐志摩、梁遇春的散文
與魯迅的交往
研究魯迅的心得
早年寫的小說
卅年一覺銀壇夢的柯靈
新發現處女作經過
敘事詩《織布的婦人》
長篇小說《犧羊》
香港“永華影業”編劇
“文革”吃十二年苦頭
《不夜城》受三次批判
創作的“三點經驗”
創作長篇《上海一百年》
雲夢斷憶
——陳白塵談創作經驗及其他
從寫小說開始
在監獄寫獨幕劇
參加三個劇社
中大文藝研討會的欠缺
創作《大風歌》受壓制
將重寫《石達開的末路》
多才多藝的女作家趙清閣
因反對封建走上文學道路
15歲正式發表作品
22歲搞電影創作
40年代研究《紅樓夢》
竭盡心力如老蠶
SF作家鄭文光與SF小說
從科普到科幻小說
把科幻變成真正文學
通過科幻探討人生
創立社會性科幻小說
人變獸——《星星營》
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中國科幻小說筆會
下編
聶華苓的故事
處女作《變形蟲》
最好的文藝編輯之一
著譯的豐收
創作如泉涌
突獲兩大學教席
保羅安格爾的闖人
首倡“國際寫作計畫”
艱巨的創業
八方的支持
斐然的聲譽
她目前的生活
再度埋頭譯著工作
野心很大的《桑青與桃紅》
集各種逃亡的大成
從小有“政治恐懼感”
九死一生的逃亡
反“內戰”受駭人迫害
“中國非民主不可”
關心人類的處境
《桑青與桃紅》的取材
現實與象徵的揉合
《千山外,水長流》
時代變難中的兩代人
時空跨度很大的小說
將寫自傳性的小說
於梨華與留學生文學
她,是一樹繁花
對“留學生文學”貢獻大
緊隨時代的步伐
念大學被迫轉系
獲美高梅文學創作獎
對創作的熱誠
擴大留學生的題材
中美文化溝通的橋樑
第二代與廣義的認同
描寫第二代的小說
從感性到理性
對自己的鞭策力量
海外第二代的心態
成就將超過30年代
李歐梵
具備歷史和文化的條件
缺乏思想上的反省
“文革”是人性弱點的暴露
應正視人性的黑暗面
中國年青的一代
魯迅是一個範例
古今中外文化兼收並蓄
對現代派的看法
楊逵
中國文學將有大發展
於梨華
有才華的人很多
魯迅的偉大
要抓住人性本質
從感性到理性
陳若曦
偉大作品可能產生於海外
鄭愁予
年青一代可能性少
許達然
年青一代可能性少
張錯、李黎
偉大與渺小的分野
魯迅的重要性
新舊價值觀的衝擊
沉澱·思考·探索
王亞平
有待中國文壇的繁榮
偉大作品產生的條件
偉大作家需要寂寞
從海外看中國文學
外編
張學良返大陸與汪辜會談——台北訪張學良
張學良欣然接受東北大學的聘書
張學良曾患骨刺症趙四小姐病臥醫院
“汪辜會談”有結果張學良也許會回大陸
張學良1990年欲訪港因受台灣干涉而取消
張學良勸楊虎城別回國楊置若罔聞後來遭殺害
張擬充當兩岸統一使者因台灣不表贊同而放棄
把光傳送得更遠——訪“光纖之父”高錕教授
獨資開辦顧問公司
發明光纖通迅的經過
光纖進入網際網路新紀元
幼年背四書五經
九歲讀《莎士比亞的傳說》
深受“雙文化”的薰陶及影響
網際網路的負面影響是可解決的
不再是《傅雷家書》的小孩子——傅聰談演奏藝術及東西文化
附錄
作家風貌躍然紙上
序言
代序: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潘耀明
人民日報出版社資深編輯陳志明先生說要出版我的作品,特別是關於我過去寫的作家評介、訪問、印象等作品,還包括別人寫我和訪問我的文章的彙編。
近二十年,工作、生活兩奔波,我自己抽身不暇整理,只好把之前上海同濟大學喻大翔教授主編的《跟彥火走那一程山水》及過去在香港、台灣、海外出版過的書籍和發表過的文章,便一古腦兒寄奉陳志明兄,請他代為梳理並分門別類。
我這樣做,有點強人所難,但是,陳志明兄是古道熱腸的人,兩話沒說,經過近半年的努力,竟然給他整理彙編出三本厚厚的單行本出來。
第一本《永恆流動的情感——說潘耀明(彥火)那一程山水》,他在香港版(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出版,2010年)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多年前吉林衛視訪問我的材料(一百個作家回家系列),內容比香港版更豐富、更充實,令人感動。
至於我訪問當代作家的部分,由於時間關係,我只好保持原貌,在出版前也沒有增訂,只是通讀了校稿,反而覺得“有點反璞歸真”。
當年我做當代中國作家研究,是受到報館前輩曹聚仁先生的鼓勵(當時我還是毛頭小子,在一家香港午報當記者和編輯)。七十年代末沒有電腦,連影印機也不普遍,我只好通過閱讀、做札記、剪報和跑圖書館積累作家的資料。我在家中客廳三邊牆做了通頂的大櫃,每個大櫃有許多抽屜,活像中藥鋪置放不同中藥材的一格格抽屜,把不同作家的資料放在分門別類地貼上作家名字標籤的抽屜,一個作家一格,琳琅滿目。
作家訪問的錄音整理,十分繁瑣而費力氣。在這裡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前妻——顏惠貞女士,她為此做了大量的錄音整理的工作。我於二十多年前出版的《當代中國作家風貌》,與她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當代中國作家風貌》出版後,反應出奇的好。那是在文革後,一大批消失十多年的作家出土了,他們包括巴金、茅盾、艾青、俞平伯、葉聖陶、蕭軍、端木蕻良、王蒙、卞之琳等等。也許在八十年代初,還沒有人有機會直接訪問當代作家,和與當代中國作家交往並訂正坊間謬誤的資料,也可以說我是占了時間的便宜。這本書分別出版了香港版、台灣版,後來韓國的漢學家朴在淵教授還把它翻譯成韓文,為聖心女子大學社出版,編入該大學的“當代中國文學研究叢書”,作為教學的輔導材料。
《當代中國作家風貌》出版後,我於一九八三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之後並在紐約大學進修,因利乘便,還訪問了包括台灣、海外華人作家,並以“中國會產生偉大的作家嗎?”為題,徵詢了海外多位知名學者、作家的意見,論者認為具有參考價值。
“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生命。”魯迅說的是一國大歷史觀。今天重讀這些文章,作為文化人、作家的一個歷史階段,也許還有一點史料價值,因為其中不少作家已故去了,剩下的作家,有些已不再創作,有些也進了壯年或老年期,此時此刻讀來,“就像和每位作家晤談一室之內,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已故翻譯家錢歌川語)
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筆者這三本書,首先要感謝陳志明兄的誠意,還有我的助手彭潔明小姐為此做了不少校訂工作,在此一併致謝。
2011年3月23日
潘耀明
人民日報出版社資深編輯陳志明先生說要出版我的作品,特別是關於我過去寫的作家評介、訪問、印象等作品,還包括別人寫我和訪問我的文章的彙編。
近二十年,工作、生活兩奔波,我自己抽身不暇整理,只好把之前上海同濟大學喻大翔教授主編的《跟彥火走那一程山水》及過去在香港、台灣、海外出版過的書籍和發表過的文章,便一古腦兒寄奉陳志明兄,請他代為梳理並分門別類。
我這樣做,有點強人所難,但是,陳志明兄是古道熱腸的人,兩話沒說,經過近半年的努力,竟然給他整理彙編出三本厚厚的單行本出來。
第一本《永恆流動的情感——說潘耀明(彥火)那一程山水》,他在香港版(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出版,2010年)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多年前吉林衛視訪問我的材料(一百個作家回家系列),內容比香港版更豐富、更充實,令人感動。
至於我訪問當代作家的部分,由於時間關係,我只好保持原貌,在出版前也沒有增訂,只是通讀了校稿,反而覺得“有點反璞歸真”。
當年我做當代中國作家研究,是受到報館前輩曹聚仁先生的鼓勵(當時我還是毛頭小子,在一家香港午報當記者和編輯)。七十年代末沒有電腦,連影印機也不普遍,我只好通過閱讀、做札記、剪報和跑圖書館積累作家的資料。我在家中客廳三邊牆做了通頂的大櫃,每個大櫃有許多抽屜,活像中藥鋪置放不同中藥材的一格格抽屜,把不同作家的資料放在分門別類地貼上作家名字標籤的抽屜,一個作家一格,琳琅滿目。
作家訪問的錄音整理,十分繁瑣而費力氣。在這裡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前妻——顏惠貞女士,她為此做了大量的錄音整理的工作。我於二十多年前出版的《當代中國作家風貌》,與她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當代中國作家風貌》出版後,反應出奇的好。那是在文革後,一大批消失十多年的作家出土了,他們包括巴金、茅盾、艾青、俞平伯、葉聖陶、蕭軍、端木蕻良、王蒙、卞之琳等等。也許在八十年代初,還沒有人有機會直接訪問當代作家,和與當代中國作家交往並訂正坊間謬誤的資料,也可以說我是占了時間的便宜。這本書分別出版了香港版、台灣版,後來韓國的漢學家朴在淵教授還把它翻譯成韓文,為聖心女子大學社出版,編入該大學的“當代中國文學研究叢書”,作為教學的輔導材料。
《當代中國作家風貌》出版後,我於一九八三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之後並在紐約大學進修,因利乘便,還訪問了包括台灣、海外華人作家,並以“中國會產生偉大的作家嗎?”為題,徵詢了海外多位知名學者、作家的意見,論者認為具有參考價值。
“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生命。”魯迅說的是一國大歷史觀。今天重讀這些文章,作為文化人、作家的一個歷史階段,也許還有一點史料價值,因為其中不少作家已故去了,剩下的作家,有些已不再創作,有些也進了壯年或老年期,此時此刻讀來,“就像和每位作家晤談一室之內,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已故翻譯家錢歌川語)
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筆者這三本書,首先要感謝陳志明兄的誠意,還有我的助手彭潔明小姐為此做了不少校訂工作,在此一併致謝。
2011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