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全鄉轄李莊村、岳柴村、劉古堆村、翟莊村、王於莊村、尤莊村、蔣堂村、侯莊村、史老家村、呂雪盤村、桑莊村、申宋吳村、黃樓村、張子影村、商堤口村、王橋村、三里莊村、小孔集村、孔西村、辛莊村、張牌坊村、孔東村、孔莊村、宋東村、宋西村25個行政村,76個自然村。
歷史沿革
1958年建孔集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52平方千米,人口2.8萬,轄劉古堆、李八莊、孔莊、桑莊、辛莊、大翟莊、大侯莊、張牌坊、商堤口、三里莊、呂雪盤、張子彬、孔集東、王千莊、孔集西、史老家、岳柴、王喬、黃樓、申宋吳、蔣堂、尤莊22個行政村。
經濟發展
孔集是千古名集,歷史悠久。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鄉黨委、政府一班人帶領全鄉乾群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按照“三個代表”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團結奮進,銳意進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力做好金土地和鄉鎮企業兩篇文章,各項工作爭先進、要一流,總體水平上台階,艱苦創業,強行起步,開創了孔集工作新局面,農村經濟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立足實地、依靠科技,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在堤北宋東等村委建立三萬畝蔬菜開發基地,與
柳河鎮孟李蕃茄生產基地聯成一體,其主要產品遠銷上海、南京、廣州等省市。沿310國道兩側東部和古宋河畔栽植酥梨,主要在史張樓、齊小樓以及孔集東街。310國道兩側西部進行蔬菜開發,以溫室大棚為載體,大力發展反季節蔬菜生產,初步形成“東栽酥梨西種地”的農業發展新格局。在王於莊村建立種子棉繁育基地,在蔣堂村建小麥良種繁育基地。以六六灣種雞廠、王於莊種豬廠為龍頭,大力發展雞、豬、牛養殖,積極改良本地畜食品種,形成覆蓋全鄉的畜牧養殖體系,全鄉共建立養殖專業村10個。
城鎮建設
孔集商業街於2011年底正式落成,已經有眾多商戶入駐商業街,孔集鄉正在往新的一個方向正式邁進!
孔集歷史
2005年10月20日,英國金氏世界紀錄有限公司宣布,中國的孔子家譜被認定為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家譜。孔子的族人傳承至今已繁衍有82代。孔子世家譜自明朝以來,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1999年開始,孔子後代展開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續修孔子世家譜工作,寧陵縣孔子後裔專門召開了寧陵派宗親大會,參與家譜續修工作。目前,孔子的後裔分布在中國及世界各地。
在寧陵,作為一支聖人孔子嫡裔的重要分支——寧陵派①,自唐朝迄今已經1300多年,成為孔子後裔中重要的、影響較大、人數眾多的大宗派。據《孔氏家族體系考略》記載:“寧陵派,三十五代賢后。寧陵派子孫散居河南寧陵縣、
考城縣、
蘭封縣、宜陽縣、商丘縣、柘城縣、洛陽縣、淮陽縣、洛寧縣、封丘縣、安徽太和縣、山東曹縣、荷澤縣、河北長垣縣、沙河縣、邯鄲縣、隆平縣、刑台縣、堯山縣、瑤山縣、吉林九台縣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8854人。”
為什麼孔子後裔會在寧陵形成龐大且有重要影響的寧陵派呢?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御敕在寧陵縣孔集建孔廟?為什麼孔子的子孫有兩公三侯葬在孔集?孔集原名褚堌村,為什麼後來改名孔集村了呢?這,都要從孔子的33代孫褒聖侯孔德倫葬在寧陵說起。
2006年12月24日,筆者專程趕到孔集鄉孔集村尋訪千年褒聖侯墓遺址及孔子後裔在寧陵的情況,一一解開了上述謎底。千年褒聖侯墓
初到孔集,筆者並不太清楚孔子後裔都居住在哪裡。於是,走到孔集鄉政府附近向街上的民眾詢問。他們告訴筆者,孔家的人在孔集多的很哪!從310國道向北、鄉政府向東,整個孔集東村都是孔家的人。按照他們的指點,在孔集東村,筆者找到了孔子的第76代孫孔令知。
孔令知,今年65歲,孔集村村委委員。看似很普通的一個人,但卻是一個極其細心的人。在他的家裡,筆者竟然看到了他珍藏多年的民國時期的孔氏家譜,總計8卷。在了解到來意後,他進入內室拿出了一個用硬牛皮紙包裹整齊的包裹,小心的打開,那紙頁微微泛黃、略顯破舊、並有稍許殘缺的孔氏家譜躍入眼帘。 孔子第76代孫孔集孔令知講解孔氏寧陵派淵源
據孔令知介紹,這是目前國內僅存不多的民國時期的孔氏家譜之一。從1999年開始的最近一次續修孔氏家譜,山東曲阜多次來人查詢、複印這套家譜。
從這套家譜開始,孔令知翻開其中的內頁找到相關內容,開始講述寧陵孔氏後裔的淵源和發展。他說,以前孔集有孔子的33代孫褒聖侯孔德倫的墓地和文廟,規模很大。孔氏寧陵派的開啟,就與褒聖侯墓建在寧陵有關;孔集文廟還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御批敕建成的。
郭文德說,當年的褒聖侯墓就在今天的孔集衛生院院內
據清宣統三年《寧陵縣誌》記載,褒聖侯墓是孔子33承嗣嫡代孫孔德倫的陵墓。孔德倫,字大經,世襲封侯,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奉敕遷寧陵縣褚堌村(今孔集村),天授二年(691年)去逝,享年71歲,葬於此。據記載,褒聖侯墓高3米,周圍40米,磚包。墓前有石桌、石凳。神道兩側,排列有石人、石馬、石獅、石猴、石蠟台,工藝精緻,惟妙惟肖。正門有石牌坊。墓區占地五頃四,古柏參天,莊嚴肅穆。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孔子生日)舉行大祭,方圓百姓來這裡朝拜,香火繚繞。墓北有文廟,三間大殿,東西廊房,五脊六獸,古樸壯觀。②今天的孔聖廟的遺址處只能看到當年廟上拆下的古磚了
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要御敕孔德倫遷居寧陵縣孔集村呢?筆者提出這個問題,孔令知請出孔家家譜寧陵卷的主編、孔集鄉中退休老校長郭文德介紹。郭文德也在孔集集上住,因學識淵博,又是孔家外甥,他多次參與蒐集、整理孔氏寧陵派的相關資料,並有多篇文章發表,今年又主持召開了寧陵孔氏宗親大會,著手孔家家譜寧陵卷的續修工作。郭文德以對孔氏寧陵派歷史淵源和孔家世傳典故的熟知,向筆者娓娓道來:
隋滅唐興,歷史變遷。孔德倫當時還是世襲隋朝的紹聖侯,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改封為褒聖侯。對此,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家的著名書法家虞世南曾撰書《孔子廟堂碑》,碑文內容是記高祖立孔德倫為褒聖侯並新修孔廟事。《孔子廟堂碑》於唐武德九年刻,為初唐碑刻中傑出之作,亦為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之虞書妙品。
唐朝初年,國內局勢及其動盪,外憂內患,極具軍事、領導才能的李世民通過東征西戰赫赫戰功和“玄武門之變”取得帝位,唐高祖李淵退位。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一邊理順朝政,一邊強化軍事征戰,討伐叛亂。唐貞觀十一年(637年),遼海兵亂,山東也政局動盪,不服從唐朝統治,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從長安(今西安)出發向東征伐遼東(我們常說的薛仁貴征東,即是從此發跡)、平撫山東。皇帝出征,程咬金率其婿孔德倫跟隨。當大軍行走至古宋國西寧陵縣褚堌村(今孔集村)東南4里(今史張樓與黃樓北地)時,安營下寨住宿,孔德倫這時卻得急病病故。因征戰行程吃緊,臨時將孔德倫寄埋到了寧陵。這么重要的人物埋葬,當然不同於一般百姓,儘管時間緊迫,李世民還是命令地方官員建了一個寺廟“寄骨寺”,寄放孔德倫的屍骨。後來當地的老百姓只聽其音、不辯其意,便成了“己古寺”。
再說大軍平叛凱旋歸來,唐太宗李世民回到長安。想到自己的重臣孔德倫還在寧陵寄埋,於是命令程咬金料理後事,御批白銀10斤,就地隆重厚葬孔德倫。程咬金射箭點穴,給墓地選風水寶地。程咬金從寄埋孔德倫屍骨的小吳“寄骨寺”前向西射箭,結果箭落在褚堌村十字街處。村人以為侯爵陰陽宅基均為五頃四,恐怕村子劃在墓區之內,家園外遷。再者,十字街處也不能埋人。於是,把箭悄悄挪到了村南今天的孔集鄉政府、鄉衛生院處。差官追箭至此,即為墓穴。建褒聖侯懸棺墓,童男童女各8個殉葬,盛禮殯埋後,留楊虎一隊守護墓地。西到楊廟集,南到周式碑,東到小吳莊,北至宋胡同,方圓七里之內不完皇糧,只交一部分祭田錢(相當於祭祀招待費用)。
關於孔德倫遷居寧陵縣孔集村,還有個說法。據《唐史·名人志》記載,唐貞觀年間,因遼海兵亂,唐太宗李世民恐怕危害孔子後裔;又因為孔子的先祖曾被封於宋,詔令褒聖侯孔德倫遷到古宋之地,暫避兵亂之禍。“太宗曰:‘宋,亦爾先人微子所封之地。’詔居中土。”③孔德倫遂率家南渡黃河,遷居寧陵之褚堌村,“襲於此,是為寧陵闕里”。唐太宗十一年詔朝會同三品,食邑千戶。此後世召孔氏子孫朝會之始。敕其在當地建孔廟,賜予祭田,供奉祖先。天授二年(691年)孔德倫“壽卒於官寓”,享年71歲,葬寧陵縣褚堌村。武則天10月20日賜葬孔德倫璽、書、衣服等。
以上兩種說法,內容雖然不盡相同,而褒聖侯孔德倫死後葬於褚堌村,卻是公認的。從清宣統三年《寧陵縣誌》記載的褒聖侯墓碑文和《唐史·名人志》記載內容來看,《唐史·名人志》記載的遷居原因更權威、可信。
唐朝以後,褚堌村的孔憲祿(四品奉祀官)和商堤口的解老總主持擴建村落,挖壕築寨,使村莊面積達十六頃之多。原有48戶人家。以後孔姓人家遷入繁衍較多,逢集逢會,遂將褚堌村改名為孔家集。因北有小孔集,相對而稱孔家集為大孔集,現簡稱孔集。④ 孔氏寧陵派的源頭
孔德倫在寧陵去世後,他的大兒子孔崇基在雲南做官,“中宗嗣聖十二年,襲封褒聖侯;神龍元年,受朝散大夫。初武后時,封先聖為道隆公;至是,以鄒魯百戶為采邑。年五十六卒,葬寧陵父墓東。”⑤二兒子孔子嘆攝寧陵祀事,“年七十九卒,附葬父墓東。”兩人去世後,都在孔集與父親合葬。
孔德倫的大兒子孔崇基生子孔璲之,“璲之,字藏暉。唐明皇開元五年(714年),襲封褒聖侯,授國子四門博士、邠王府文學、蔡州長史;二十七年,進封文宣公,除兗州長史,遷都水使者,食邑一百戶。年六十四卒,葬寧陵祖墓南。子一,萱。”二兒子孔子嘆生子孔賢,“賢,字元亨。幼端穎,十歲能文章,登進士第。歷太子中舍、深州刺史,政績著聞,上賜白金十斤、衡水莊一區、敘修寧陵林廟祭田五十畝,永免賦役。年五十九卒,子三:蘊、蒙、蓄。”⑥孔氏譜書言孔賢進士及第,不見於《登科記考》。孔賢為寧陵派之始祖。
孔子第36代裔孫孔萱,“襲封文宣公,兼兗州、泗水令。年五十八卒,葬寧陵祖墓東。子一,齊卿。”⑦
孔子第37代裔孫孔齊卿,“唐德宗建中三年,襲封文宣公,除青州司兵參軍,遷兗州司馬,會淄青節度使。李納叛於東平,公羅難,歸葬寧陵。子三:惟晊、惟昉、惟時。”⑧
孔子第38代裔孫孔惟晊,“唐憲宗元和十四年,李納子師道敗誅、東平兵解,留幼弟惟時與賢曾孫惟一守寧陵祖廟墓。歸魯授兗州參軍,襲封文宣公。年六十五卒,葬祖墓東。子一,策。”“惟昉,一名文整,授兗州參軍,無傳。”“惟時,一名文謹,授兗州都督公曹參軍。家寧陵,奉祀事。子二:克寬、克貢。”⑨
至此,孔氏望族三公三侯葬於寧陵。寧陵的宗族墓地則由孔惟一、孔惟時駐守,形成了孔氏家族中的寧陵派。
郭文德告訴筆者,孔氏家族在歷史上一直很受尊崇的。大的不說,就從交公糧上來說,解放前一直是免繳的。他舉了個例子,睢陽區的塢牆鄉解放前有很多寧陵派孔姓族人,當地國民政府讓其繳納公糧。孔姓族人就搬出歷朝歷代皇上對孔姓後人免繳公糧的諭旨,和當地政府打官司,結果贏了官司,再也不完糧當差。郟縣孔氏家族在當地也是望族,大學生多是孔姓人。當地政府建了孔廟、聖林,年年祭祖,以感謝聖人的恩澤。
據1992年版《寧陵縣誌》記載,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記結果,寧陵縣共有孔姓子孫2579人。孔令知告訴筆者,目前全縣孔姓族人主要分布在孔集、孔大樓、孔小樓、西小孔集、孔莊、劉窪、孟士圖、南孔莊、二郎廟等村。
根據《重修褒聖侯墓碑文》⑩記載,褒聖侯墓由唐歷五代、宋、金、元氏以來,“邱壟如故屬”。明洪武初元,黃河泛濫。三侯墓冢皆為水淹,“日久見其跡,而邱木猶存。”洪武十六年(1383年)裔孫孔希禎修復如故,一直保存到解放初期。
孔令知說,如今其他各地寧陵派的孔姓族人每年都要來孔集尋根問祖。但是,現在在孔集尋找褒聖侯墓、文廟的蹤跡,已經只剩遺址。想要恢復舊貌,牽涉到資金、土地等諸多因素,很不好辦。說到這,孔令知一臉的無奈。據他介紹,褒聖侯墓1958年因建孔集治鹼站平毀;文廟1957年因建孔集供銷社拆毀。今天,我們只能從先人的文字描述中想像,或從殘存的斑駁的古磚氣息中感受那昔日的盛況。
在孔令知、郭文德兩位老人的帶領下,筆者先後來到褒聖侯墓、孔聖廟的遺址探訪。在褒聖侯墓的遺址處,如今已經是孔集衛生院的辦公區,蓋上了樓房;後面是鄉政府的辦公樓。郭文德說,當年蓋樓挖地基時,曾經毀壞了很多墓,很多屍骨被挖出,當地的孔氏族人為此還和施工單位發生了糾紛,經過調解才算平息。在文廟的遺址處,筆者總算還能找到些孔聖廟當年的痕跡,那就是廟被拆後的古磚如今被供銷社的主房和院內的一些住房所使用,雖然有些已經因年代久遠而斑駁脫落,但其歷史的滄桑更見執著。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徵都可以從孔子那裡找到根源。從孔子至今,2500多年過去了,孔姓宗族又傳承了80多代。從褒聖侯到現在,寧陵孔子後裔也已經傳承將近50代,並分布到全國各地。
今天,我們懷念孔子,是因為他的思想使王者取得了統治天下的道義,民眾則收穫了中國文化的體驗,孔子學說成為中國思想文化之源。
今天,我們探尋褒聖侯墓,是因為它的存在昭示了孔子後裔新的遷徙地域的開拓,將聖人的思想在更為廣闊的領域內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
孔集,因孔子的後裔而得名;寧陵派,孔氏家族的大宗派。
寧陵,以你們的存在而驕傲。
注釋:
①《孔氏家族體系考略》:孔氏第四十三代前有十派:平陽派、郟縣派、寧陵派、獻縣派、丹陽派、嶺南派、湖南派、瀏陽江派、瀏陽派、魯山派。
②《商丘地區地名薈萃》“名勝古蹟”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③中華民國二十六年版《孔子世家譜·初集》卷一。
④《寧陵文史資料》第三輯,1992年5月版。
⑤—⑨中華民國二十六年版《孔子世家譜·初集》卷一。⑩見清宣統三年版《寧陵縣誌》。
附:【唐】褒聖侯墓碑文
褒聖侯姓孔氏,名德倫,先師孔子三十三代孫。侯當唐太宗貞觀十一年,改封褒聖,朝會同三品,食邑千戶。迨則天武后天授二年十月二十日賜侯敕書及時服,享年七十一,壽卒於官寓,葬寧陵縣褚崮村。由唐歷五代、宋、金、元氏以來,邱壟如故屬。大明洪武初元,黃河泛濫。兩侯墓涿皆為水淹,日久見其跡,而邱木猶存。孫希禎,歲時輿祀,恆愴於懷,欲修築之而力弗能也。既又官於朝者幾三年,而松愀之念,不少置焉。及去官家居,得遂其志。即與族人協謀,因故跡築而封之。掃除荒惡,培植邱木,使其復其舊。既襄事,乃遣其弟希賢,持孔氏族譜,不遠數千里來徵文,將刊諸石以表其墓。昌惟先聖之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極,為萬世開太平。其言載五經,垂教後代,炳然如日月之麗空,故與天地同始終。其林廟邱壟,歷代崇奉之,莫有毀傷,宜其巍然與龜蒙同悠久,其宗支葬於他所者,亦互為後世共瞻仰。褒聖侯之墓為河水墊沒,雖曰不幸,然使其無興修之人,則莽然終為荊棘之墟。今幸賴侯有裔孫如希禎者,克誠先緒,力為興修之,先祖之靈魂得永寧於九泉之下,不可謂之賢者乎?
張昌(國子助教)撰文